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守攻院士: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大家手笔)

张守攻 环境与健康观察 2022-07-27

导   读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作者:张守攻(作者为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0日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以森林、草原、湿地、红树林、海草等为主体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够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全球森林面积为40.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1%,森林碳贮量高达6620亿吨。全球森林的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碳贮量的77%,森林土壤的碳贮量约占全球土壤碳贮量的39%,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年均固碳35亿吨和26亿吨,分别抵消了30%和23%人为碳排放。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为792亿吨,年均固碳2.01亿吨,可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4.1%,其中森林的贡献约为80%。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固碳效能的最大化。在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在海洋生态系统,依托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实行集约经营、可持续经营,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在适宜人工林培育的地方,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进自然恢复。


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不同尺度研究我国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完善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建立国家水平的碳计量体系。加强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环境监测,提高响应气候变化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定量评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活动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




近期文章推荐

日本团队开发出适应气候变暖水稻


陈能场:为什么果蔬没了记忆里的味道


土壤守护行动之一—— 你所了解的土壤:用文化衫探究土壤健康


培训公告|Arc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培训/R语言统计制图与地图制作培训/土壤动物的分类鉴定与研究方法培训


这儿开遍向日葵,只为吸出核物质?| 陈能场



荐   书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与健康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联系我们,加入读者交流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