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丧尸来了:从坟墓中长出的神经元(上)

Sonia 生信者言 2022-03-29

【果然科学】一个聚集有为青年、分享好玩的生命科学知识的科普品牌,给你鲜活的谈资、装X的利器!


阅读用时:全文共4小节,约5000字,约9分钟

关键词:丧尸、脑死亡、脑神经



活死人、僵尸、丧尸,无论哪种叫法相信都不会陌生,无数的丧尸电影向我们表明,活着并不是个简单的命题,死亡也并不是终结……一枪爆头才是。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设想过,如果丧尸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怎么做?


文艺狗们会期待和非人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像《暮光之城》或是《温暖的尸体》那样,当然前提是无论这个非人类是吸血鬼还是丧尸,他的颜值一定要够够的。


中二狗们则立志要在尸山血海中杀出一片未来,随手翻开一篇网络小说,就看见隔壁老王又端着机关枪爆了十几个丧尸,别惊讶,老王一向是百发百中。


至于生物狗们的反应则与以上两种全然不同。


生物狗们首先要问问,丧尸,是怎么来的?

 



他来自于坟墓,他的躯体中满是蛆虫和秽物。他的眼里没有一丝生气,他的皮肤没有一点温度,他的胸膛没有一次心跳。他的灵魂,像夜空一样空洞黑暗。 ---《丧尸生存指南》


 

丧尸是活着的?还是死的?




在很多丧尸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在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要么被模糊处理,要么相互矛盾,那就是,丧尸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

 

这就要从丧尸的起源说起了。

 

在古古以前,丧尸有很多不同的名号,其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莫过于中国的僵尸和欧洲的吸血鬼。中国僵尸的雏形大抵来源于《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两书都是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的志怪小说罢了。



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中国僵尸文学也多半沿袭了两大志怪小说中的思路,僵尸们脸色青白,身体僵直,尖齿獠牙,既不帅,也不美好。

 

拜《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一系列披着偶像剧壳子的灵异片所赐,吸血鬼的形象就拿得出手多了。贵族、古堡、白皙到不健康的肤色、瘦而不弱的体质、终极掠食者的王霸之气,直接给这个中世纪人人喊打的见不得光的种族刷爆了好感度。

 


跨越亚欧两洲的传说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活死人。从开篇的印度古文本上就可以看到,活死人首先是个死人,然后由于种种原因得以复生,以鲜血和诅咒维持行动力。中国古代更是有”养尸地“的说法,主打环境因素结合药物和微生物延缓尸体分解思路,配合起尸论,讲一个僵尸养成为祸世间的故事。吸血鬼们更是如此,所有吸血鬼的传说都与埋葬、墓地和重生密不可分。可以看到,古古以前的活死人传说中,共有的特征是已死之人的重生。当然,受限于当时的普遍科学认知水平,古早时期对死亡的界定难免流于简单武断,这个我们下一节展开谈。

 

当代影视文学中的所谓丧尸,则分为“死亡后重启”还有“病而未死”两种。前者如大热的《行尸走肉》中,主打脑死亡后病毒重启脑干细胞。后者有《我是传奇》,丧尸在感染病毒后不仅没有脑死亡,心跳和呼吸还在,还过速了,这倒与某些病毒类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症状倒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影视剧里的所谓感染过程,可信度有多高大家心知肚明,可是,你真的知道一个人是活着还是死亡了吗?

 

死亡,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主要以呼吸停止来判定死亡,后来逐渐演变为以心肺功能停止(即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为死亡的标志,这个标准进而丰富为“心死亡”判别的临床标准: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尤其双瞳孔固定散大,光反射消失)并沿袭至今。

 

在心死亡的定义下,尤其是鉴于早期的粗浅判别,经常被报道有“死而复生”的例子。电击、药物(某些巴比妥类、麻醉药物等)、窒息致死和溺死的早期、低温冰冻等,都可能使人们陷入一种假死(apparent death,也称为微弱死亡)的状态,这时人体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活动都被高度抑制,用一般临床检查方法难以检查出生命指征,呈现一种“看起来死了,但生理上还活着”的状态。

 


《史记》里面就曾记载了一则扁鹊将虢太子“起死回生”的例子,虢太子“面色全无、形静如死”,扁鹊诊断太子并未死亡,实为“尸厥”,并施针“救活”了太子。

 

于是,古代活死人的真正状态也就不难理解。被诊断死亡的“尸体们”,在家中或停尸房中短暂停留后,就会被送去土葬,而事实上,他们可能仅仅是深度昏迷而已,于是便有了“坟墓中伸出的罪恶之手”、“泥土中爬出的灵魂”……

 

随着脑死亡学说的问世,人们似乎找到了更能准确判断死亡的方式---脑死亡。

 

1959年脑死亡最初提出,指向昏迷过度的病人、苏醒可能性几乎为零。经过接近十年的发酵, 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终于正式界定了脑死亡的定义: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死亡,脑功能永久性不可逆地完全丧失。随后,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进一步敲定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然而,作用似乎没有想象的大。1976 年英国皇家医学提出脑干死亡为脑死亡,自己制定了一套脑死亡评价标准,之后各国纷纷效仿并建立自己的诊断标准。



不得不承认的是,脑死亡,一方面为更安全有效的器官移植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脑死病人在体外支持系统的作用下保持心跳呼吸,但已无自主呼吸能力,更无好转可能,这一判定也帮助了病人和挣扎的病人家属从无尽的医药中解脱。在脑死亡立法确认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的阻碍也莫过于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然而,随着死亡的判定标准的不断演进,人类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死亡。如果说,绝对的脑死亡是死亡的最新定义,那么古早时期对丧尸的定义都可以推翻了,因为那个时候甚至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人他是否是真的死了。但是,在当代社会中的丧尸,可能都是被诊断了脑死亡的,他们的复生似乎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寻。

 


是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众,也确有一些“奇迹”表明脑死亡似乎并不可靠,或者说这种脑死亡后重新恢复自主呼吸甚至意识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当然,即使有这些匪夷所思的个例,并不足以说脑死亡本身是不对的。对生命的未知让我们越深入也越敬畏,我们只能说,目前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截至目前,各国在临床上对脑死亡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仅仅在脑干死亡还是全脑死亡上,就有很大争议,其他指标更是相去甚远。也正有鉴于此,多数承认脑死亡的国家还保留有传统的心死亡标准,脑死亡仅仅是辅助判定,误判也就不能完全排除。



那么,如果不是误判呢?像上文我们提到的《行尸走肉》里主打脑死亡后病毒重启脑干细胞,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下:脑死亡可逆吗?

 

可逆的脑死亡,教科书还是伪科学?



 

目前主流上仍认为,脑死亡不可逆。我们知道,人脑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受伤了会通会水肿,但与外部组织的不同是,脑部本身是由坚硬的颅骨包围的类封闭空间,脑水肿等会引发颅内压增加,进一步影响脑部供养和血液循环,没有滋养的脑细胞们就一个接一个的殉职了。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有的脑细胞,野火烧不尽,受伤了能自己修复,死了能再分化重生,而有的脑细胞,则会“死一个少一个”。



这个脑细胞不是别人,就是神经元啦。我们知道,脑细胞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起“胶水”作用的胶质细胞,一种就是统筹神经信号传到的“大将”神经元细胞。当然,还有脑血管的上皮细胞等等其他的。做菜在手上划了一刀,很快便会愈合,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毋庸质疑。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呢?作为自带修复光环的辅助攻击类法师-扁鹊胶质细胞,终生都有分裂增殖能力。在哺乳类动物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十倍之多。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神经元细胞死亡,神经胶质细胞就会开始增生,然后像胶带一样把受损处粘接起来。粘好了盖上创面,神经元的细胞们看不着够不着,也就无法修复和再生了。


然而,世事无绝对,风大难免闪了舌头。教科书告诉我们,一旦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达到成熟阶段,它们的“生长开关”就会关闭,不会再生了。然而,在大脑的两个神奇的区域里,神经元仍然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这两个区域就是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这里是两个“神经元工厂”,而且是不开工不行的那种。如果成年大脑的新的神经元受阻,就可能引发抑郁症等病理反应。这两个区域里装的就是传说中的“神经干细胞”。这种干细胞不能美容!不能养颜!不能丰胸!但是它们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新鲜水嫩的神经元~~



是的,神经元是可以再生的!无(nao)所(dong)不(da)能(kai)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光刺激、电刺激、药物、靶向基因治疗等方法,刺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向损伤部位的定向迁移,这种神经干细胞疗法在神经元的“后备军储备”上表现可谓是非常之不俗了。


还记得韩国电影经典《我脑中的橡皮擦》吗?秀真得了一种叫做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每天忘掉爱情,每天重新爱上同一个陌生人,临终她仿佛想起了一切,然而最终还是问:“你是谁,我在哪里,你为什么哭。” 事实上,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一百年前即被发现,但至今未找到好的疗法。尽管还未正式获批,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都显示,神经干细胞疗法对痴呆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改善大有裨益。



另外,刚刚我们提到,神经胶质细胞很多,神经元很少,那能不能开个金手指,让神经胶质细胞变成神经元呢?近十几年的研究显示,确有特定的一些转录因子能在体外诱导特定胶质细胞变身成神经元!


但凡科学,总是让人细思极恐。最好玩的是,我们用科学的名义挣扎扑腾了一圈,然后发现先祖和自然未可知的高明。那些我们以科学的名义否定掉的存在——他们是活死人,他们有可能,死!而!复!生!

 

脑死后还能从死神手里夺回一线生机吗

 

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真正停止。从目前的定义来看,脑死亡是只功能上的判定。如果说,人体是一具精密仪器,那么,脑死亡就是这句机器不再运转。但机器不能运转,不代表每一个零件都不能再使用。这也就提示了我们,即使在功能上死亡,身体器官仍可保证一定的活性

 


由于缺少氧气和能量供应,大多细胞的生命在人体死亡后也会迅速走向终结。(机体死亡后的器官移植争分夺秒!)一般来说,大多脑细胞在人死后两三分钟内就会死亡。但其他细胞则有可能存活几个小时到数天之久。比如皮肤细胞,在人死后大约两天内依然“存活”;骨骼肌干细胞,人死之后还能以休眠状态在存活至少17天之久!更为好玩的是,这些干细胞还保留着分裂成功能肌肉细胞的能力哦。

 

死亡后细胞们依然鲜活的分子基础是,即使机体已经死亡,大量的基因仍在勤勤恳恳的工作,是的,它们不只是活着而已,还在工作。最新的动物研究告诉我们,机体死后有超过1000个基因仍在卖命的“干活”,而且,有几百个基因的表达还增强了!不难想象的是,这几百个基因中有很多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有细胞坏死、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相关基因,等等。同时活跃着的还有一些促癌基因,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何来死于刚刚死亡供体的器官移植患癌症几率升高(主流上人们普遍认为,手术和大量干扰免疫系统的药物是促癌的最为重要的诱因)。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一些指导早期发育和胚胎形成的“发育基因”竟然也在死亡后被激活,这就比较神奇了。这些发育基因通常是在生命的最初时刻发挥作用,而随着发育的成熟这些基因都逐渐被关上,而死亡再次触发了这一类“机关”。明明是结束,却又走到了起点,这些基因层面的“轮回”,可能暗含了一些更令人深思的信息——死亡真的不是生命的终结。结合上文我们说到的,一些转录因子在神经元“起死回生”中的作用,我们大概可以想到,中心法则中藏了很多我们尚未知的奥义。

 

一般来说,公认的是,脑死亡后3~5分钟后脑神经细胞都陆续死去。如果说,在此时受到病毒感染或体外诱导,尚活着的某些细胞“重编程”后定向分化为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细胞,这些幻想中的情节也并非不可能发生~即使脑细胞已确定死亡,只要编码特定功能的基因已知,结合特定的转录调控过程,新的神经元细胞仍可能产生,机体的某些功能也就可能被“重启”。生命本身精妙无比,想要完整重启难度系数太大,但是如果只启动特定的功能呢?也许,丧尸便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呢~



如果死亡不是绝对的死,那复生也就不足为奇。人们对丧尸的想象都在未来的世界中,未来的世界里,有致基因组严重突变的强化体质/超广谱抗菌性药物,有转染力超强、进化效率惊人的致命病毒,有机缘巧合被引入但碰巧打开金手指、野心勃勃的入侵物种……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类仍然保有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却又面临着自然对祖辈未来得及实施的惩罚。

 

而对于丧尸,虽然没有被确切描述,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可能只是被感染的人类,或者人类的“突变体”,并不能算作是新的物种(生殖隔离这些事就不展开说了)。

 

我们从(伪)科学的角度上,大致的畅想下丧尸(或者说“活死人“)出现的可能原因,最不科幻的解释是尚未“彻底死亡”的尸体在某些外界刺激(药物、毒素、特异环境)下恢复了部分身体机能,但脑部某些区域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比如说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等),所以,他们像人,但他们又似乎不能算作完整的人,因为——他们是残疾人

 

另外一种基于病毒的“阴谋论”是,病毒感染宿主后,宿主脑细胞大幅死掉,而病毒的基因组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引起基因组移位等突变,这时编码特定性状(比如运动)的基因被激活,重启(并可能增强)了一部分机体功能。不得不吐槽的是,让寄主死成这般难看不优雅、传播途径如此之不灵活(血液传播),这个病毒一定也是一种有野心但不灵光的类型……毕竟,聪明的外来统治者从来不会杀死它的“子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手和脚,才是聪明的选择呢

 

Anyway,丧尸算是个说远不远的科幻故事,虽则制作丧尸难度较大,但并非不能。后面会陆续给大家讲,如果丧尸算是一种病,那他可能是种什么病?如何炮制丧尸?丧尸占领世界的可行性分?下期见~



/End.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喜马拉雅FM搜索并订阅:生信者言;收听内容:

《一分钟听懂NGS基础概念》,让生信分析不再遥不可及

《亲爱的姑娘,你值得被温柔以待》,11个真实的人物故事

《众病之王:癌症传》,一起聆听人类对抗癌症的斗争史

回复文字:果然科学,看一篇好玩的科普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