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领袖们的抗战行迹——朱德篇

心田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2019-12-26

点击蓝字,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按语: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辈经风雨,历磨炼,众志成城,辛苦奋斗的成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缅怀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事迹,重温他们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革命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的文献资料,去领略一下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党的领袖们的风采!



 

提到朱德,你有什么印象?是面带微笑,慈眉善目的老人?还是身着兵服,肩挑扁担的朴素司令?这些印象都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朱德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功勋卓著,令人敬仰。如果想了解这位开国元勋的更多侧面,不妨一起到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平台来找寻朱德的光辉行迹。

1

朱德的形与像


1937年十月,国民党中央社记者王少桐到访八路军总部,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报道,名为《今日的朱彭》,该文后来被收录在《抗战到底》一书的附录中,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可以找得到。

《抗战到底》


 他回忆,朱德的形象极为朴素,朴素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们一行人来到总指挥的办公室,只见一个穿士兵衣服、戴眼镜、满脸胡子的人站在门口。他们几个人都没有注意就进了门,可是他们的参谋长立刻过去介绍,这位就是朱总指挥。王少桐说当时感到“无限的惭愧”。可是这实在也难怪,他们没有符号,没有领章,更没有一般高级长官的派头,额头上既不划着字,根本无法分辨出谁是长官,谁是士兵?王少桐感慨,对于这样朴素的总指挥,纵使是他这样善于识别人的新闻记者,到此也技穷了。

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韦尔斯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她和她的丈夫一样,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充满了好奇和敬佩。她与1937年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延安,访问了众多中共领导人。其中就包括朱德。在她眼中,朱德的外表是普通身材,长得很结实,很强壮。最特异的一个特点是,“他那水汪汪的棕色眼睛,似乎是含有无限的怜悯。”韦尔斯认为,这说明朱德在心底里实在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实属难得;而且,更难得的是,朱德虽是一个军人,他却不把战争当作一种事务,而当作一种终止痛苦的方法。因此,韦尔斯判断,朱德无疑是一个“富于情感且极宽大的人”。

她将这些内容都写入了《西行访问记》中,该书初版于193941日,410日再版。这本书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也能找得到。


《西行访问记》中朱德的照片和石印图像

 

《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为朱德所做的木刻画

 

《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为朱德所做的木刻画

 

2

朱德的言与论


朱德性沉毅而寡言,言谈务实而少辞藻。这一点采访他的记者都深有感触。王少桐就发现朱德和他们谈话,缓慢而很有力,态度沉着而刚毅,言语间很少含有理论,好像一句话的出发点,都根据着事实上的体会或经验,“没有什么寒暄和客套”。王少桐称,朱德起初给他的平凡印象,已经给不平凡的谈话,特殊的风度“完全冲散了”。

朱德不仅言语朴实,而且性极谦和。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谦称自己,“半生军阀,半生红军”。韦尔斯则很看重朱德谦和的品质,认为朱德谦虚的坐在凳子上,“显明地是个坚强而沉默的行动家,同时又是一个和蔼而富于同情心的人。”朱德是慈厚而言语沉静;尤其是谦虚,“甚至谦虚到抹杀自己的程度”。这恰恰和一般人对他的想完全相反,人们以为他总是一个凶猛的战士,挥动着红缨须的大刀,率领了他的军队冲锋陷阵。韦尔斯认为,朱德的谦虚仁厚,使他具有不可多得的“富于魔力的个性”,能够“立刻而且普遍地”使每个人都被其所吸引。

朱德对于游击战争有着深切的领悟。他对王少桐提到,中国面对强敌压境,应当采取游击战术:过去的失败,就是敌人能以其所长,攻我所短。若要取胜敌人,相反的要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要能深入敌人的后方,随时予以袭击,一开始就是白刃相接,与其肉搏,这样是避开敌人技术优势的最好方法。要能深入敌人的后方,最好是能运用游击战术。游击部队可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许多小根据地,来分散及削弱敌人兵力;同时将主力,运用于突击方面,而不以多数兵力,使用于防御与钳制方面,使自己受钳制。如此敌人将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无形的,我们已易于被动于动的地位,胜利属于我们,是很有把握的。但是如何发挥游击战,就是要首先发动民众游击,而与群众是分离不开的,游击战也就是群众抗战的最高形式。

朱德和当时很多共产党将领一样,强调全面抗战,动员民众的力量抗击外敌。他在与《国闻周报》记者徐盈谈话中指出,发动民众,组织民众,不应怕他们起来,而应欢迎他们起来。群众一起来,就有办法。朱德组织民众的主张,在国统区民众中间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意识。


《朱德将军在前线》


以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找寻这些散落在史料中的蛛丝马迹,缅怀革命先烈,更让我们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完)

 






往期回顾:

新中国领袖们的抗战行迹——刘少奇篇

新中国领袖们的抗战行迹——周恩来篇

新中国领袖们的抗战行迹——毛泽东篇

【国庆特辑】《近代史资料》前100期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

【国庆特辑】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报纸类文献数量突破1000种

“抗战文献平台”与抗战史研究的新境

数字人文与跨越国界的史料共享——以抗战文献平台为例



本平台的读者反馈、建议与交流群成立了,欢迎大家加入,骚扰小编

我们的读者交流群已超过100人,无法通过群二维码加群了

大家可以扫码加我的微信,我邀请您进群


(为保持群内良好交流秩序与友好交流氛围,群内实行实名制,采取通过群管理员邀请进群的唯一方式。读者在扫描入群二维码,备注相关信息后,管理员将会邀请您加入读者交流群。在校中学生备注格式为“姓名+学校+城市”,在校本硕博学生及教师备注格式为“姓名+专业+学校”,已工作者备注格式为“姓名+职业+城市”。 )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ID:modern_histor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如何才能足不出户掌握海量史料?


有一大批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

和一个方便使用的检索平台

以及一群热心公益的“史料控”


介绍史料的来龙去脉

提供史料上传的最新资讯


欢迎关注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点亮未来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