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兼谈好工作的心理标准
在电影《闯入者》中,吕中扮演的独居老人老邓,虽然退休在家,每天却忙得不亦乐乎:坐车去学校接孙女,跑到小儿子住处为他做饭,再跑到大儿子家做饭,还去敬老院照顾年迈的母亲......她的热心让子女们不堪其扰,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她来回奔波,只希望她好好地待在家里安度晚年。不过她却我行我素,坚持要为子女们服务。
在生活中,也会有些老人拿着足够多的退休金,却仍然让自己很忙:做家务,打工,参加社会活动,张罗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比退休前还忙很多。子女们为父母的身体健康考虑,一直会规劝说:“不要这么累了,多休息,多注意身体”,老人们虽然口头上应承“知道了,知道了”,但依然忙忙碌碌。
被工作搞得焦头烂额,幻想着“诗和远方”的职场人士,很难想象清闲的退休生活带给人的压力。职场人士容易感受到工作的负面的部分:条条框框的约束、被要求、竞争、过多的负荷等等,而往往忽略了工作的正面价值。其实,工作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本文来谈一谈这个话题,并就此提出好工作的标准。
1、提升自我价值感,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
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即“你的存在是有用的、有益的,能够满足别人需要的”,这是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当一个人无法给周围人带来有益的东西时,他不免会有一种无能感和自卑感。语言暴力中“你这个废物”,“你就是一坨屎”之类的话,往往对人有很大的杀伤力,因为它摧毁了一个人的价值。
除了外在的社会压力,在心灵内部,超我中的“理想自我”像一个审判者和监督者,一直在鞭笞着现实自我,希望它更努力,更向上,更成功,以此达到理想中的标准。幼时父母要求苛刻,经常批评、比较,或者过度的表扬,均容易形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过度对立的状态。
因此,无论在社会外部,还是在心灵内部,每个人都承受着“天天向上”的压力。取得成就,获得金钱,能缓解压力并带来价值感;缺乏成就,入不敷出,便会体验到绵绵不断的低价值感。当然,这种压力感与个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有着关联。
无论是厨师、机修工,还是医生、教师、公务员,或者生产流水线的工人,写字楼的白领,都通过自己的劳动形成某种产品或服务,满足他人的需要,这些工作能够带给个体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提升自我价值感。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比如领导、高管、资深专家,那么,工作所带给他的价值感将会更大。
正因为工作能带来价值感,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所以事业心很强的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他们心态积极,乐于奉献,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消极意义上来说,他们内在张力大,经常有低价值感的体验,因此强迫性地需要工作来缓解压力。
老人拿着退休金,每天轻轻松松地生活着,看上去悠哉乐哉,但他们只是在消费,而没有提供产品或服务。习惯了通过付出来获得价值感的人会唤起强烈的焦虑和不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很大的老人,更不会安心享受照顾。因此,他们要通过工作继续获得一种“被需要”的感觉,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
2、为内驱力的释放提供建设性的途径。
推动人活动的心理能量(内驱力,包括力比多、攻击驱力)在不断地积累着,累积后的痛苦让人一直在寻找释放的途径。通过工作以及相伴的创造、竞争、政治斗争等,均能充分地释放内驱力,恢复心理的平衡。
我仍然要引用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一文中的话:“工作有价值,是因为工作和与工作相连的人类关系所提供的机会,大量地排放了力比多的部分冲动(自恋的、攻击性、甚至爱欲的冲动)......当维持生计的日常工作可以经过自由选择的时候,就是说,通过升华作用,可以利用存在的倾向和保存其力量的本能......工作就提供了特别的满足。”
最能带给人满足的工作往往是那些充满着斗争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工作,比如创业、从政、军事斗争、投机、科学研究等。
为什么即使知道创业是“九死一生”,但人们还是前赴后继?除了创业能带来暴富的可能性,还在于创业这种不确定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更能充分地释放内驱力。在股市“一赚二平七亏”定律下,仍然有大部分人杀进股市,幻想着打败别人和一夜暴露,这些更具释放性的幻想激励着人的投机行为。同样,一旦战争来临,即使有周围人的警告与劝诫,仍然不能阻止年轻人参军打仗的热情。
因此,内驱力得到彻底释放的活动,总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事建设性的,又能充分发泄内驱力的活动,将会带来极大的满足。
切·格瓦拉在古巴革命成功后,继续去南美从事革命斗争,因为对于革命者来说,在丛林里的军事斗争,相比于办公室里安闲的生活,更有吸引力。“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革命者毛泽东同样在革命实践中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度过了酣畅淋漓的战斗一生。
科学研究是去探索未知的母体,发现并创造出自己的学说体系。这个过程中,既有力比多的满足(探索的欲望),又有攻击驱力的释放(向未知开战),还有自恋的满足(学说的创立并得到认同),当然能唤起人极大的热情。
而最不能带给人满足的工作则是那些重复性的,缺乏创造性的工作。我曾见过流水线的工人,每天就重复几个安装的动作,很难想象这样的工作能带来内驱力的释放。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太多的人从事着无法释放内驱力的重复工作,这是非常令人不满的。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痛苦。
有些人退休后变得病怏怏,就在于缺乏了内驱力释放的途径,内驱力聚集于自身,形成了过度自我关注的状态。一旦面临外在的风险,反而能够激发斗志,充分地释放内驱力,心情马上能好转。他们不自觉地让自己继续忙碌着,防止内驱力淤积的痛苦。
3、与更大社会价值建立连接。
人有一种与更大的社会价值建立连接的需要,比如,在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服务,为人类的解放等。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人一方面能够确立自己的价值,让内驱力的释放有了通达的途径,另一方面有一种付出和奉献的心态,充分建立社会感。这种需要可以体现为对某种信仰、愿景,对未来使命的追求。
在红军第五次把围剿失败,内部面临分裂,志气低落的时候,刚刚再次进入领导层的毛泽东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口号,让长征这次看上去失败的逃跑有了积极的社会价值。之后又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愿景,激励着共产党人努力奋斗。建国之后,提出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口号,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赞同,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性大国。这些具有更大社会价值的口号,能够充分地激发起个体的热情与斗志。
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通过愿景来激励员工。马云的演讲很有鼓舞性,低调的任正非其实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被一位内部高管戏称为“吹牛大师+洗脑大师+践行者”。华为的愿景是:共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在这种愿景的召唤下,华为人的艰苦奋斗是出了名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清闲的公务员工作,外人看来很体面,但我最大的苦恼是,这份工作并不能满足我的社会价值需要(我当时的感慨是:这份工作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制造麻烦,这与我的价值观完全不符),我渴望的工作状态是:能够加入一个团体,大家在一起努力奋斗着,为社会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现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或多或少满足了这种社会价值需要。
不过,现代社会过度宣传成功者,忽略普通工作的社会价值,这也可能是现代人厌恶工作的原因之一。在我小时候,广播里经常听到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者的故事,这样的宣传更能让普通人体验到自己与社会价值的联系。
总结来说,一份好工作的标准是:能带来自我价值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建设性地释放内驱力,以及与更大的社会价值相联系的工作,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这样的工作才能充满发挥人的潜能,让人不断体验到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带来高收入或高地位却不能满足上述心理需要的工作,其实并非好工作。
————
上一篇文章:症状,心理创伤的不成熟解决方式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