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病的好处:谈谈疾病的获益

俞林鑫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2022-11-03


生病当然是痛苦的,但生病也有好处。如果家里有一个病人的话,他或她可能是家庭中权力最大的人,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先来看看生病的好处。

1、免去一些责任

孩子生病了,那么,他就有了少做作业甚至不去上学的正当理由。有些在学校里过得不开心的孩子,可能会经常「让自己生病」,比如肚子疼、胃部不适、头晕、哮喘等,并经常请病假。这些叫做心身疾病,这些疾病跟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强化了某些躯体症状的结果。

成年人也有可能通过生病来免去一些责任。成年人的责任一般会有:工作、赚钱、结婚、生育、照顾家庭、照顾父母等等,这些责任既有压力,也有成长。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这些社会任务,那么,他将会较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但有些人害怕、抵触这些责任,要么带着抗拒心理勉为其难地做这些事情,要么通过逃入疾病来免除责任。(顺带说一句,一些经常怀疑「人生意义」的人,也许潜在的抗拒成人的角色。)

来举一个例子。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好友兼同行,精神分析的先驱者)的病人安娜·O在21岁那年因为父亲生病去世,出现了很多神经症症状:身体某些部分的运动不能、内斜视、不能喝水、语言错乱等等。后来,她在布洛伊尔的精心治疗下,症状大部分得到了痊愈。分析发现,安娜·O对她的父亲有强烈的性依恋,这些神经症症状是她内心乱伦冲突的象征性表达。安娜·O症状痊愈之后却终身未婚,我们不免猜测,她可能不自觉用这些症状去免除结婚和生育的责任。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位女孩在15岁时出现了瘫痪,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生病的她受到了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老母亲去世之后,她的姐姐们承担了照料的责任,这种瘫痪一直持续到她三十多岁。不过,后来家人偶尔发现,她会趁人不注意从床上起来去拿吃的东西!因此,她的瘫痪并非是实质性的瘫痪,而是一种癔症性的瘫痪。也许,这个女孩通过生病来免除即将到来的性的压力、学业和工作的压力,包括之后结婚和生育的压力,等等。

2、表达依赖需要

一个人的依赖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被不断打压。当一个人工作了,结婚了,意味着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他需要承担一些责任,他需要去照顾别人,他不能再无条件地依赖别人了。我们当然还能满足依赖需要,条件是需要承担一些责任,依赖与责任之间总是相伴相成的。幼年时期只享受而不付出的依赖需要大部分只能是记忆了,再也回不去了。

而有些人的依赖需要很强,或者不愿意放弃这些需要,于是,他们可能会一些方式逃避成长。通过逃入疾病中,继续享受着被照顾的需要。他们也许在心理的发展上停滞了下来,不愿意放弃原始依赖的需要,去发展出主动、责任、照顾、关心的心理品质。

3、表达愤怒

疾病是一种攻击,让周围人感到内疚。当孩子生病时,父母会很内疚,责怪自己照顾不周。当妻子生病时,丈夫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忙了而忽略了她?是不是我太自私了?同样,当父母生病时,作为子女的,可能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情,抽出时间来陪伴,否则,就会被道德压力所左右了。

那些不太会或者不愿意直接表达愤怒的人,可能不自觉地通过生病去表达潜藏的愤怒。当看到父母尽力来照顾自己时,通过生病来表达愤怒的孩子既感觉到温暖,也会觉得解气。当看到丈夫会自己的生病而自责时,妻子可能会有报复的快感。当看到子女因为父母的生病而回到身边,父母心理可能会想:「谁让你们只顾自己不顾我,我要让你们尝尝味道!」

再严重一点,生病可能是一种控制他人的方式。「你把我气得心脏病都要发作了!」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话,背后反映了通过生病来让人内疚的动力。有些人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学习、工作和生活,或者难以有健康的发展,父母为此忧心忡忡,自责不已。那么,通过生病来报复父母,表达对他们幼时照顾不力的怨恨,是非常有杀伤力的武器。

4、感受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需要关系中的关注、爱、理解、照顾等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周围人的问候,关心的举动,帮忙联系医生,抽空来探望,送来温馨的礼物,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当一个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主动的力量来获取自我价值感时,也有可能通过让自己生病的方式,来获得有价值的回应。 

以上四点是疾病所带来的「继发性获益」,继发性获益还有其他的来源,具体要针对每一个情况进行分析。继发性获益往往会阻碍疾病的康复,成为一种退行的方式。

如果是心理疾病,还有一种「原发性获益」,即通过生病去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曾经记载了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例子。一位强迫症患者离家时,总反复检查家里的煤气或开关,老担心万一没关的话家里会失火。患者意识里知道危险应该不存在,但难以放下这些担忧。于是,他不得不一次一次地检查,陷在强迫症状中难以自拔。深入探索后发现,这个症状背后是一个潜在的幻想:房子是父亲的财产,他幻想房子烧掉后父亲就会一蹶不振,这样打败了父亲,驱逐了父亲。所以,这个症状其实掩盖了患者深层次的俄狄浦斯冲突。当症状背后的心理冲突能够被识别和解决,那么,症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安娜·O的癔症症状同样是她无法面对的对父亲性依恋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冲突的转换性表达,当她能够识别这个冲突之后,症状的动力就明显缓解了。

因此,当一个人生病时,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因素上去猜测:会不会他压力太大了?会不会他有一些无法表达的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可能还会进一步去探索:症状背后的心理冲突是什么?症状反映的心理成长方面的缺失是什么?

当家里出现一个病人时,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扩展到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冲突,心理成长,以及患者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这样,便会拥有更全面的视角。当疾病背后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心理上成长了,内心冲突解决了,那么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就减少了存在的土壤。他们已经不需要用疾病去表达或解决什么,而是敢于直接面对自己,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上篇文章:室友不睡我就睡不着,我该如何调整?

相关文章:是什么在阻碍着改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