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的“意与气合”!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调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太极拳之“意”
意,旧称“源之于心”,心动而后有意,心意故须合一,用心实指用脑。做任何事情都需用脑,即用“意”了,练太极拳也是一样。有人说“练武的人须有文人的头脑”,要想长功夫,则须多练,而多练又应当在练时多多用心体会,在感觉上有所启发后再接着练,练一次有一次的心得体会。俗话说:“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拳打万遍不打自转。”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意的状态。
意念不同于意识,意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而产生的认识,而意念实际上是人脑输出的指令信号,是携带有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物质形式。太极拳的“意”一般指“意念”(不排除意识形态的作用),太极拳练习中是通过意念的作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练太极拳的本质就是练“意念”,人的意念往往受到心情、心态、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没有端庄的心态,良好的心情及正常的心理活动则很难保证练“意”的进行,因而练意必须先修心,心境开阔才能保持安静。在太极拳修炼中,通过“静”加上“意念”的作用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对人体内环境或是外环境均会产生明显的作用,甚至产生巨大的功效。
太极拳之“气”
气本指“元气”,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中国哲学概念通常指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也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分布于人体不同部位,其主要功能是激发和推动人的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的体温,防御外邪入侵等。古代养生家以养气作为健身祛病的主要方法。
太极拳对于“气”也非常重视,如《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十三势歌》中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气从哪里来?
来源有五:一是人本有的元气,即元阴、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命门,藏于丹田。二是口鼻呼吸的空气,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当然也辗转入丹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仍旧通过口鼻呼出;三是和自然界交换的精气,呼吸自然界的精华之气,不但靠口鼻,人体的穴窍和全身毛孔都有自动交换的本能,如天气(阳气)可以从头顶百会穴下降丹田,地气(阴气)可以从涌泉上升丹田;四是食物中的水谷之气,人吃了食物,一部分精气被肠胃吸收,滋养全身,一部分废气从肛门排出;五是上列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结合的真气,包括宗气、营气、卫气等,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这些气总肺部,改变肺内压、胸内压实现的。呼吸肌主要是隔肌与肋间肌,此外还有一些参加呼吸运动的辅助肌,如腹部、颈部的肌肉。一般情况下呼吸运动是不要意识参与的,但由于肋间肌、颈肌、腹肌是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因此也是可以有意调节的,通过意识的参与指导,使呼吸运动发生改变达到所要求的呼吸运动方式和呼吸运动状态。在太极拳教学中应注重用意来调节呼吸的方式、频率、深度、粗细,自始至终把意念与呼吸紧密结合起来,专意于息,使呼吸与意念相融于一起,即心息相依。
太极拳在实际演练中,很重视有意识地对呼吸加以调节。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势动作进入到高势动作时,有意识地运用“提”法,即有意识地用力吸气,使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从而提高人体重心,便于人体进入高势。在陈式太极拳中刚脆短促有力动作出现时,有意识“聚”气,即有意识地加深吸气后憋气,在发力时猛地呼气使发力更具劲力,等。
总体而言,在太极拳练习中一般用腹式呼吸(指以膈肌的上下舒缩活动牵拉挤压胸腔,改变肺内压、胸内压而产生的呼吸运动),要有意识加深气息的深长、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自然地协调、圆活、轻灵、沉稳。通过腹式呼吸的运用可以加强腰腹部的力量,使腰腹部相对固定,身体重心随“气沉丹田”而降低且平稳,并可增大摄氧量。不同的拳种由于动作结构和节奏、风格的不同,在用意念指导动作与呼气、吸气、屏气合理结合,一般收拳要呼气,出拳要吸气,连接几个动作要屏气,这样一张一弛,动作有快有慢,做到刚柔相济、功力增大的效果等。以上都是在“意”的作用下调息的结果,没有意的作用,只能是自然的呼吸或条件反射式的呼吸,所以太极拳教学中要注重意与呼吸的配合。
意与气合
太极拳练习到一定阶段,通过意与呼吸的调节,使大脑入静之后,在做某一动作时意想身体某一经络、穴位,呼吸配合随之,如意想呼气到丹田、命门、会阴、涌泉等穴,以意引气、调气。欲行气于四梢,就要有气从四肢运行到手足尖的意念。欲发气于体外,就想象沿一定线路运行到体表某个特定处,并运出体外,这样长期锻炼下去,用意念导引内气运行,把意注于气的升降出入、循环运动之中,做到意到气到,意行则气行,达到意气相融、神气合一的状态。采气练拳是一种方法及手段,要符合意气之理。若有理无法,则气不能豁然贯通周身;若有法无理,等于舍本求末。在学习上不可急躁,即使练习中遇到种种困难,也必须耐下心来,平心静气,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太极拳论》说“以意领气,心静用意。”心静气和方始练拳,拳势即动则全神贯注,不断地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圆活性,并在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旋转变换上,追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行似流水,连绵不断”,久则四肢百骸自然灵应,意到气随。
在太极拳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意”与呼吸的可结合调节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用“意”和呼吸配合的基础上,以“意”导“气”,把气变成有序化的、听从指挥的、具体的、有形迹的动作。在练拳养气时,注意心意相随、息气相依,不断修炼“丹田气”,从而意与气随,保证气血经络的畅通和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化生,润泽脏腑和肌体,抵御外邪的侵入,以确保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文/ 刘军
推荐阅读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送给师父最好的礼物 传世太极剑
点击“”阅读原文“”或在国术馆订阅号底栏菜单中咨询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