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全!中国武术谚语解大全

2017-04-22 徐纪注解 国术馆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武人不文」,中国传统武术自古缺乏纪事、论理、训练法、实战技之文字数据。

然而,千百年来,武术不但传承不替,而且不断地精研、提升... 其所依凭的,一直是口耳相传,而不立文字的 ─ 武谚。 

因之,中国武林有相当丰富的谚语,指导着习武的基本态度,相关理论,技术要点,锻炼密诀;乃至于实战真相,以及武者修为等等... 不一而足。

这些谚语,不但流传在武术界,有些,更散播在社会人生之中,熟悉、亲切,已成武术文化中,相当值得重视的一个部份。

只是,这份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有欠良好。 有些,不免散佚、失传。 有些,多有误读错用,解释分歧。 而也有一些,则是采自少数几本武术著述中的章句,活泼运用,逐渐风行;化文字为口语,一变而为新武谚。 充分说明了这种谚语文化的生命力,至今不衰。

此处,仅将个人熟悉的一小部份武谚,著录下来,试释意涵。 不但挂一漏万之讥,必不可免。 而且,一己的私解,恐多不当。 务必祈请道中高人,以及社会贤俊公开指谬。 那就得益非浅,深铭五内于无既矣!


基 因 库

“手眼身腰步 精神气力功”。

中国传统武术之锻炼,有内有外,而全面要求。 在外的,是“手眼身腰步”人体全部之正确活动。 在内的,则是“精神气力功”,深刻之精准要求。


“依法不依人”。

本是佛家用语,武家亦多引述,以匡不逮。 “法”是原理,“人”是师门。 指明“师者”,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 失其功能,或是所述违里之时,不可盲目从“人”而失理“法”。 武道高深,传承不免于误差。 一如佛教,习者当知其取舍。


“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 “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

此二谚语,以树喻人。 生动地描绘了全身一体之关系。 练武之时,一枝动,百枝摇。 而不是局部的活动,肢解掉整体。

 

“求动中不动,在不动中动”。

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动静参合之修为。 要“求”在“动”的时候,有“不动” ─ 静 ─ 的成份。 而在“不动” ─ 静 ─ 的时候,含有“动”的契机。 “动”非全“动”,静勿全静之境,是武术锻练时,要求期及的原则。

 

“一横一竖打天下”。

说明基本拳理的操作,在于水平,与垂直两大方向而已矣。 然而,必须明辨的是,“横”易而“竖”难。 “竖”才是主操,而“横”为附从。 万不可以听顺吾人身体之愿望,弄成了“横”“竖”倒置之关系,终致误谬,而无所成就。

 

“天下武林是一家”。

强调凡是“武林”同道,均属“一家”。 要着重同为“武林”这一技术上之事实,而非强调门派/ 师承之差异。


“全身是(一)拳”。

说明打“拳”不是“拳”头,手臂、肩背、腰胯、腿脚各局部操作而已。 正确的打拳法必须要将这些部位贯串起来,使成一体来打,才是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色。

 

“动中有静风吹柳,静中寓动月照云”。

旨在说明“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动静合一,不可或分之质性。 又用“风吹柳”,“月照云”之实物描绘,已状出之。


“智动人静”。

强调意念之活跃与必须。 相形之下,似是“智动”,而“人”属于“静”。 其实乃是点明先后,必然意念在前引导,而后“静”态之肉身,依意而行。


“神动肉飞”。

述说意念在先启始,而“肉”身随之以大动。 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质是形意合一,不可斯须离的。


入 门 法

“力由脊发”。

强调“脊”椎作用之重要性,及不是肩背 / 手臂发“力”之大原则。 然而,言甚究竟,则“力”必“由”下盘腿脚“发”始,再行上及“脊”椎,斯为得法也。

 

“拳打千遍,身法自(必) 现”。

鼓励多练。 “千遍”是大数字,“身法”可以因之而熟练,是必不可少之努力。 而正确之“身法”运作,仍欲明师指导,殊不可期其“自现”也。


“入了师傅门,处处要留神”。

是提醒学习者,勿以为入了“师傅门”就完全把自己交付给“师傅”,不再思想评估了。 “留神”就是要清醒,勿沉迷;凡事要作批判性地接受。

 

“拳拳到肉,步步生根”。

打“拳”必打到目标处,移“步”之所到处,必用沉劲;也就是落地“生根”的要求。

 

“五肢归一”。

“五肢”者,两条腿脚,加上两支手臂之外,更必须加上身躯或说是体内之脊椎,二加二加一,为“五肢”。 而,“五肢”之运作,又必须“归一”,不是散乱飞舞的妄作。

 

“打拳不溜腿,到老(终归)冒失鬼”。

告诫“打拳”必先“溜腿”,也就是暖身拉筋,为训练预做准备。 倘非如此,则那怕练拳“到老”,也不过是事无先后,行无次第,“冒失”而不踏实之辈。 武术,是不可能练得好的。


“玉树挂锦衣”。

“玉树”指人骨节,“锦衣”说的是筋肉。 此谚指出练武的基本操作之处,是骨不是肉。 骨节动了,筋肉随之。 而、人的意念,要放在骨节上,不在筋肉。 唯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中国传统武术锻炼法门。

 

“骨拧筋转”。

“骨”是“骨”节,而“筋”指“筋”肉。 中国传统武术之运练,“骨”节为主,而“筋”肉随之。 此句“骨拧”在前,“筋转”在后,便不只是“骨”之与“筋”,俱要“拧”“转”而已。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胸开背合,背开胸合,裆开足合,足开裆合”。

说明“胸”、“背”、“裆”、“足”的“开”、“合”运作,是作拧转,作反向的。 于焉以知周身缠丝之功劲,绝不可作一顺边式的舒发,或是锁闭,违反基本之拳理。


“意气合一”。

浅言之,是说“意”念与呼吸之所谓“气”,必须“合一”,不可散歧。 质言之,凡谓练“气”,均先命“意”。 “气”只出入肺腑,“意”可游走周身。


套 路 藏

“螳螂一去不回家”。

指“螳螂”套路的传统编练,有左端起式,来回练习,而右端收式的。 因与大多拳术套路,定点起式,必至同一定点收式之编排不同。 遂以“不回家”之语状之。 然而“螳螂”之套路亦非全然如此,仍多同一定点作起式与收式的。

 

“八极招招不离胯”。

“八极”拳门用语,强调全身切入,用肩用“胯”的实战之法。 而亦可以解释之为:“招招”式式,非只手足,必以腰“胯”成其全功的意思。


“天下太极是一家”。

这是太极拳的近代言说,旨在求同存异。 不论那一家的“太极”,其实都是“太极”。 “是一家”人,勿过分的强调差异。

 

“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头如波浪”起伏回环,是颜面眼光随式引领之意。 “手似流星”状其出手之快速与难以预料之攻防。 “身如杨柳”强调了最难练习的“身”法,柔顺摇摆。 “脚似醉汉”不是酩酊碎乱,而是灵活难料,着现突变之功力。

 

“象形取义”。

人的强壮,不如野兽。 练武之时,常以猛禽恶兽为喻,要求相符相应之操作。 然而,必须知道“象形”之动作,不是扮演禽兽,而是“取”其“义”象,以为我用的作用。

 

“百练(以)走为先”。

可能是健身功法的强调,也可能是八卦掌的提撕。 “练”“走”当然重要,为八卦入门之所必修,在武术的筑基之外,也是强身的重要法门。

  

“长拳短拳,能打人的是好拳”。

意谓武术是实用之技,乃以“能打人”与否,定其人其技之上下。 而、不在门派之差异。


“百练不如一走”。

说明“走”步一事的健身功效,亦有以为是专指八卦掌“走”圈练习法之内功绩效者。 “百练”泛指各种功法,而均似“不如一走”者,当然是夸张强调的用语。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人”。

应非“形意”本门之言语,而是不懂武术之辈的错误认知。

 

“圆走柔,方打刚。 圆化劲,方发人”。

陈式太极拳忽雷架的指引说明。 练功,要有“圆”有“方”,“刚”与“柔”济,指的是意念与“劲”路。 而在应敌之时,则以“圆”“柔”引“化”为“劲”,以接敌招。 而以“方”“刚”之力,“发”“打”其“人”。


实 战 诀

“拳到脚不到,自去寻苦恼。 拳到脚也到,金刚(好汉)都打倒”。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一招之出,三盘俱到,不是打“拳”踢腿而已的。 此处先说“拳到”,再说“脚也到”,指上下两盘。 而,手“脚”俱到,人必移位,中盘躯干必到,胜人必矣。

 

“三年拳不如当年跤”。

是说习“拳”三年,尚在基本动作,招式套路之磨练中,未习实战。 不如学习摔“跤”,立即进行实摔,接敌求胜,追求实效。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人”。

颇为流行,而含意偏颇的拳谚。 意谓“太极”拳之成功,缓慢;而“形意”拳则见功快速。 皮相之论,不足为据。

 

“拳怕少壮,棍怕老狼”。

“拳”指徒手相搏,年长的武家,难抵“少壮”的武师。 “棍”、泛指兵器。 指出兵器相搏,虽在“少壮”,也要惧“怕老”经验,而又出手凶狠的师傅。 “狼”是狠的意思。 南如粤语:“打得好狼”。 北如京戏:“你好狼毒也”! 也有以为“老狼”是有猎杀经验的年“老”之“狼”。

 

“拳打不知”。

此谚并非鼓励偷袭。 而是指出搏击之时的变化,或是在人察“知”之前,漏击空隙。 或是手臂互搭之际,误导对方“知”觉之黏击。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如能使人“不”及“招”“架”,则即此“一下”,已可制胜。 而如果是有攻有防,你来我往,就需要凡若干“下”,或可胜敌。 “十”不是指其次数为“十”,乃是多的意思。


“宁可一思近,莫在一思停”。

实战之时的心理状态。 只顾前“进”,与不间断。 切勿后却,或稍“停”顿。

 

“拳不如掌,掌不如指”。

面积越大,力点越分,而不集中。 “拳”之面积大于“掌”,“掌”之面积大于“指”。 在力量之投递传送上,有此合乎物理力学之科学武谚。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中国武术的不良传统,守秘不传。 对于“步”法的运用,极少传授。 此谚指出,只“教拳”脚攻防,“不教步”法秘技,是唯恐“教步”法后,徒弟日益强健,“师傅”逐渐衰老,一定“打”不过徒弟了。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千”是极大的数字,而“一”为极小之基数。 如此比喻,“招”数“会”得虽多无用,不如“一招熟”练,动而愈出更能制胜也。


兵 器 架

“年拳月棍,日日(一辈子) 枪”。

是在强调“枪”法之难,必须“日日”操练,而花上“一辈子”的长远功夫。 以视“拳”脚,论年见效。 而“棍”之所以只论“月”数,是因为古人习用农具,持“棍”自卫,手非陌生之故。 然而,以言高明之“棍”法,亦非容易,绝非论“月”可以计功的。

 

“枪杆就是护身符”。

强调“枪”头的利刃攻杀敌人,而“枪杆”用以防卫,赖之有如“护身符”。 此谚无误,而尚未指出“枪杆”更具攻敌开门之作用。 攻之与防,均唯“枪杆”是赖也。


枪扎一点,棍打一片”。

“枪”尖“扎”人,是为“一点”。 “棍”以杆“打”,便是“一片”。 此谚粗疎,不可尽据。 “枪”能“扎”人“一点”之前,必先破人门户,绕圈划弧,非“一点”矣。 而“棍”之“打”人,亦有“扎”法,中人亦是“一点”也。

 

“打人千下,不如一扎”。

枪棍交锋之时,劈“打”之功,不如“扎”刺。 “千下”夸其大量,“一扎”又刻意以小量对比。 着意强调的是:“打”不如“扎”。

 

“枪是百兵之王”。

“枪”之形制最简单,就是一根光杆而已。 金属“枪”头,以事杀伤。 而此“枪”上的“枪”法,动而愈出,丰富无穷。 “百兵”中之最锐厉者,莫过于“枪”,为吾中华之所独有。 东西洋各国之武术,莫不有“枪”,而徒具“枪”形而已。 唯有中国传统武术,独有“枪”法。。

 

“千金难买一声响”。

兵器搏击,累数千年之进步,到了明朝,已渐成熟。 知道相互踫打敲击之拙稚,而技高者绕圈画弧,以制敌械。 以故,方我攻敌之时,敌以磕打防御我械,发出踫撞之“一声响”! 我立即知其技术低下,胜之必矣,真乃是“千金”难买之喜讯。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看手”是不握刀的空手,能否随式运使。 “看走”是脚步的进退回转,使“双刀”得势以应敌。 “顶手”是用“大刀”时的前手,要靠近刀盘,使劈杀得力的意思。


“一寸长,一寸强。 一寸短,一寸巧”。

兵器当然以“长”胜“短”,那怕只长“一寸”,亦占优势。 然而,“短”兵以“巧”取,技法在人,亦非只凭兵器定高下也。


“杨家枪、赵家棍,关公大刀不用问”。

民俗流传的说法,并无史实确实根据;以资谈助而已。


“宁练刀剑,不练钩鞭”。

四大主兵不过是“刀剑”枪棍,其它一概是杂兵。 或有一巧,而效用非宏。 此谚戒人务实,不可因为小说戏曲之中,偏离历史之不实夸饰,浪费心力于凡非主兵之外的兵器。


内 外 功

“理法、功法、技法”。

辨明次序,习武必先明白“理法”,进行“功法”之训练,使人具备了练武的条件之后,斯习“技法”之攻防。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中国传统武术之“练”法,是“内”运而“外”动,不可偏废的。 “内”则练“气”,而“外”非舞动于外的身手,乃是指构成身手的“筋、骨、皮”。


“有拳无功,江湖走不通。 有功无拳,江湖走十年”。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打“拳”必须要练“功”。 相辅相成,不可斯须离。 此谚所谓“江湖走不通”,“江湖走十年”者,都在描绘无能力行“走”江湖“,练“十年”也出不了门的情状。

 

“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

练武除了努力用功之外,也要注意卫生,维护健康。 打“拳后”浑“身”是“汗”,毛细孔张开之时,容易感受“风”寒。 是故,必须“避风”有如“避箭”一般。

 

“一天不练”就回了,两天不练就生了,三天不练就没(完)了。

强调功夫不可间断,用“一天”、“两天”、“三天”甚短的耽搁,夸大地描绘其不良之后果。

 

“学拳容易练拳难”。

“学拳”是“学”之于师,比较“容易”。 “练拳”是自己修习,就比较“难”坚持,“难”自省,“难”进步,“难”有成也。


“老从腿上起”。

一般人的“衰”老,先“从腿上”见其态。 而、练武之人,下盘更是极关重要。 因退化而失能之情状,首先就“从腿上”觇见。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说明了无论寒暑,必须常年用功。 又有作进一步之说明谓:“三伏”天热,容易长功力,是好事。 而“三九”寒冬,筋肉抽缩,如不加强练习,则“夏”天的收获,极可能在“冬”天丢失矣。


“欲得惊人艺,需下死功夫。

说明功在人练,事在人为。 必“下死功夫”,斯可以成“惊人艺”。 而、绝非一得传承,偶获密笈,就立刻身怀绝“艺”,“功夫”过人的。

 

“一层功夫一层架,一层拳架一层功”。

本是陈式太极拳忽雷架语,“功夫一层”层地提升,打“拳”练“功”的法式,也因此而有不同。 此语实可印证于任何门派 / 套路,引人上进。 遵循科学阶梯式之学习法,而不迷信。


修 行 路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是叮咛人要经常不断地作锻炼之谚,并且举出歌要常唱为左证。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 十日不练,行家知道。 百日不练,人人知道”。

强调“一日不练”虽不为人知,“十日不练”,就瞒不过“行家”之法眼。 而倘若“百日不练”那就瞒不过任何人了。


“内实精神,外示安逸”。

中国传统武术由训练而修养之高目标,绝非嗔目恶颜地示人以厉。 反而是“内”在,则“实”其精神;而“外”在“示人”的,是一片“安逸”的姿颜。

 

“学道者如牛毛,得(成)道者如麟角”。

道家语也。 而用于武术,也完全切合。

 

“拳品如人品”。

李存义语,极具普遍之意义。 习“拳”不只是锻练功法,更在于教育吾“人”之“品”格。

 

“学艺一时,化艺一世”。

“学”是追求,“学”之于师。 既“学”之后,必常练习,努力消“化”始克有得。 此谚描绘“学艺”是“一时”之事,而“化艺”则是“一世”人终身从事之工作。


“拜师拨眼”。

人不“拜师”,不能觇见“官室之美,百官之富”。 比喻“拜师”有如“拨”开“眼”睛。 从而得见大道真理。

 

“师爷拜徒孙,有道便为尊”。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不变真理。 即使是“徒孙”“有道”,虽在“师爷”,也当“拜”求。 而、不是以班辈先后订“尊”卑的。

 

“学艺既要寻门而入,又要破门而出”。

任何技巧艺术的必然次序与追求。 先是“寻门”得技,进“入”城内。 然后,必需习练有成,树立自我。 不受限囿于其中,“破门而出”,成就一己之特色。 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门派如林,一门之中多分支流的原因,在此。


“行止坐卧,不离这个”。

原是宗教用语,而武家亦多引述。 “行止坐卧”是生活,也就是叫人时时刻刻... 做什么呢? “不离”打拳练功的“这个”题目。


地 雷 区

“百日功夫一日丢”。

强调“百日功夫”之所得,倘若“一日”不练,就将丧失。

 

“江湖一点诀,说破不值钱”。

不只是武术,亦是各种“江湖”技艺之共同俗谚。 所说乃是保密不传的不良传统,唯恐一“说破”了,就不能藉以牟“钱”财了。


“他骗你,你骗他”。

今日青年罕能练武,而学武的兴趣驱使之来投师入门。 而后只玩套路,不练功夫。 自欺欺人,不勘成就。 教武的师傅为了招生,为了收入,明知谬误而不能纠正。 也就教教套路,互作敷衍。 似乎真有门生弟子,成班成校。 而实质上互相欺瞒,各取所需。

 

“传功不传诀”。

“传功”是外貌,程序、套路,尽管“传”授无妨。 而守密“不传”的,是如何使此技此法得以进步成功的密“诀”。

 

“铁嘴武士”。

练武无成,没有真实功夫之辈,往往说“嘴”吹嘘。 期以口头的说讲,误导学生与社会,使人以为他有真功夫。 能言善道,面不改色之辈,非真“武士”,乃真“铁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习“文”之士有品格,知谦退,不敢自居为“第一”。 练“武”之人教育差,文化低。 尤其是练而无成,没真本事之辈,开口尽是自我夸饰,人人天下无敌,是故,“无”人 “第二”矣。


“学三年,丢三天”。

用“三年”的长时期,比较“三天”的短日子,从而说明得艺非易,必须经常练习。 若否,则只需极短的时日,便抛弃了辛苦之所得。

 

“只有更好的武者,没有更好的门派”。

“There is no better style, but better practitioner.” 美国武林的明确知见。 指出“门派”不能成就“武者”,乃是“武者”成就“门派”。

 

“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王禅老祖之语。 巧合今日武术没落的无奈,与不可能勉强着力之情状。 “来者”从学,无可挑拣。 半途“去者”,无法挽回。

 

“和尚不作怪,菩萨没人拜”。

世俗实情,如此如斯。 本讥宗教,而今亦呈现在武林之中。 教武之人,如不说谎吹嘘,夸耀门派、宗师、密诀,与速成又不费力之神效,必无从学之弟子。


现 代 化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提出传承“古”法,要“不乖”违“时代”。 而,在追求符合当“今”世代之时,更要注意“不”可与有些投机叫卖的伪武术“同”其“弊”害。

 

“处处在法中,时时法无碍”。

是说“处处”均“在法中”,不可轻离。 而,修行之道,“时时”追求进步,又不可以死板拘守。 “法”固应守,而个人之实效可珍,又须“无碍”一己之进境也。


危 亡 讯

“家有抓把粮,不吃这一行”。

所谓“家”中如“有抓”得起“一把”的些许“粮”食,也“不”肯去“吃”教武为生的“这一行”。 说明了近百年来,以教武为职业的困难。 也反映了武术尚未融入时代,成为一个专门职业的实况。

 

“(十个) 好师父(九个) 没尾溜”。

台湾南派武林之谚语。 是说“师傅”虽好,传人难觅。 子孙不孝,徒儿不肖;有名无实,技艺失传,比喻之为“没”有了“尾”巴。


“只要教,不要改”。

武术风气低落,招收学生不易。 学生不能真练,最怕师傅纠正。 倘如再三要求,则必避走而不练矣。 以故,今日授武,“只要教”,就行了,别管他练得好不好。 而如作修“改”,学生就不见了。

 

“嘴把式”。

“把式”是北地方言,指从事某种技艺的人员。 驱车的,叫车“把式”,溜狗的,叫狗“把式”。 而练习武术的这门技术,就叫“练把式”、学“把式”。 习而有成之人,也叫“把式”匠,大“把式”。 至于“嘴把式”,则是贬词。 讥人没有真“把式”,只知说动“嘴”皮子,胡吹八谤没出息。

 

“白天不怕人(你)来看,夜里不怕人(你)来偷”。

是说武林保密之手法,不是不教,不传,而是保留诀要,不使人知。 外人以及学生,如果不得要领,无论“白天”/“夜里”,再怎么明“看”/暗“偷”,也休想得其真诀。 此风滋长,而武术亡矣。

 

“抛却黄金,随群撮土”。

武林之不良颓风,不知追求真功真诀─“黄金”,只顾“随”顺“群”众之一般风气来习练,迨如“撮”取沙“土”,永不能得真功夫,而武术之消亡,计日可待。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生怕“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 本是江湖卖艺的陋习,亦非得已。 唯武术中之不良传统亦若是。 因致,因保密而失传,武术濒亡。 无论“师傅”、“徒弟”,同归于尽...。

 

“吃了祖宗饭,断了儿(子)孙路”。

江湖卖艺者流,不传真本事的情状。 唯我武术,亦复如斯。 最终,必致于“祖宗”之传授斩绝,再无传承之“儿孙”矣。


“说得一口好拳”。

嘲讽有些武术家,没有真功夫,只会说嘴吹嘘。


“武无第二”。

一解是武人的嘴上争雄,不肯退居“第二”,自己必是无敌之陋习。 而、亦可以另行解释为:习“武”之人,必争“第一”,决不自居“第二”的积极上进之基本心态。

推荐阅读

实战传武的“功力”指的是什么?

国学大师南怀瑾漫谈中国武术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史上第一款大马士革钢健康球!

点击“”阅读原文“”或在国术馆订阅号底栏菜单中咨询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