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的本来面目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社会上普遍认为武术不能打,其实原因在于49年之后国家推崇套路,把武术最本质的应用给阉割了。武术真不能打吗?过去武术是战场杀敌、缉拿盗匪用的,练武人都是靠拼命挣饭吃,怎么可能不能打?孙公禄堂的孙女回忆,小时候爷爷家里有间没窗户的房子,爷爷的徒弟们整日在里头对打,不时就有人从屋子里飞出来,爬起来进去再打。孙公家里永远炖着两锅药,一锅治外伤,一锅治内伤。过去的武术是这么练的。现在的武术对抗少,对抗的强度也差,平时大家都客气,讲手的比较多,这个讲手距离真打实凿距离比较远。其实所谓真打实凿,就是拼命。
现在专业搏击选手一个重拳过来几百斤的力量,过去练形意拳的一个崩拳也只多不少,而且武术对抗没有规则也不带护具,只讲武林道义,死伤认命,所以从对抗强度而言,过去的只比现在的更残酷更厉害。如今没有当年的环境,练武术的不靠拼命吃饭,动手的本事肯定是越来越差,也不怪人家练搏击的瞧不起练武术的。有很多人执迷于武术神奇的招式或者法术,其实是没有的。不管是武术还是搏击,动起手来都是一拳或者一脚,这些要素都是一样的,功夫再大也得打到人家身上才起作用,打不到人家身上就等于白忙活。所以武术和搏击一样都是极朴素的,所谓丑功夫俊把式,真正的武术不表演只杀敌,没什么好看的,只是动手那一刹那难看不难看的问题。
说起难看,就想起澳门那场著名的王八拳,还都是当老师的人物,被社会诟病了几十年。可能也是几十年没看到过真正武术高手比武什么样,都是见讲手或者王八拳的多。其实武术动手就是扑上去一下把对方打躺下,这是最漂亮的,要是拿不下就是双方游斗你来我往再找机会,要在过去比武的就不打了,因为大家水平差不多,非要比出胜负的可能就比较难看,尤其是不能扯在一起互相撕撸。过去讲“形意一年打死人”,是说一入门就学打,形意拳是从动手学起来的拳,等到功夫成了打法也成熟了。天天打架的人比天天泡在拳馆里练搏击的要厉害,因为搏击毕竟还有竞技体育的成分,打架都是来真的,气场和要素都不一样。现在的武术就是打得太少,对抗强度也差,最普遍的就是身上太软,经不住人家的重拳和鞭腿。就是所谓铁布衫金钟罩,快打快进中也没机会让你运气。一龙身体硬度高,一开始擂台上玩这个被人KO过好几次,现在就逐渐成熟了,各方面的技术比较全面,不再玩楞的了。
如今练武术的大多不跑步,体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搏击运动员每天最少15公里,泰拳手每天20公里以上。从没上过擂台的人没有切身体会,普通人上去支持不了2分钟,那种高强度的对抗以及高度的精神紧张,专业运动员也不过一次打3分钟而已。我这省队退下来的全运会选手,每天还坚持10公里以上跑步的,也只能支撑2个回合,第3个回合基本就没体力了。当然,业余爱好者那种低强度的擂台竞技除外。擂台上如此,真到了地面上打仗,会比擂台上更累。街面上打架真动手的那种,体力精力的消耗都相当巨大,两人打几分钟都能累到站不稳,两条腿只打哆嗦。孙公禄堂年轻时每天早晨一百多里地跑步,一直坚持到晚年仍跑步不辍。李书文每天晚上带着徒弟出去夜跑,一口气就是几十里地下去。体力是王道,两人对垒一方力弱但能支持,最后体力优者胜,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当然,相对搏击打回合,武术技击是一个照面轮胜负,但这只是比武,如果把武术落实到战场杀敌,可就不是一个照面的事情了,可能是没完没了。过去冷兵器时代有时候打仗一打一天半天,没体力累都累死了。就是现在防身自卫,做不到一拳KO,也得有体力支撑得住,不然体力耗尽就只有挨打的份。
还有个问题就是拳架。本来武术无所谓拳架不拳架,因为讲究一招制敌瞬间论生死,所以根本也用不着摆个拳架,但那仅限于如孙禄堂那样的高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如同搏击要有个防守的架子,武术技击也一样应该有,最起码你得把头部和肋部护住,但是我们看到多数人根本就没有,甚至连自我防护意识都没有,垂下双手站着,或者摆一个练拳的架势,这些都与实战需求格格不入。拳架的作用其实不只是自我防护,更重要的是重心稳固。武术讲究不能倒架子,架子倒了就输了,因为武术是以破坏对手重心为第一要务。对于拳架,武术讲究八面支撑六面争力,形意拳是个三角形的桁架结构,少林拳是个四边形的桁架结构,都是为了稳固重心。同时架子一抱精神一震,所谓肉生锋骨生楞,周身浑然一体,才是攻防一体的表现。
其实武术的架子,是个360度的球体,不光只有前后,而是前后左右上下都得兼顾到。练拳练出球意才算入门。一举手一投足不再是单纯的招式,而是整个球体的运动才对。你跟人动手,不是你出拳出脚去打人家,而是一个球体带着加速度砸向对方。所以武术没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入门容易深造难。形意拳的架子和拳击的很像,只是更开一些,前手拳在下巴,后手拳在心口。拳谚讲“手不离心、肘不离肋”,是说护住中线和两肋,为什么不讲护头呢?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形意拳认为直接打对方胸口最高效,足以致命,打头距离太远了。搏击戴手套,打击对方胸口效果不佳,所以打头就成了必然的选项。
练武术的不懂打法,学着拳击散打上擂台,一定是把自己练的和实际用的完全脱节,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武术和搏击从应用上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搏击是擂台竞技,武术是战场论命,放在一起实在不好比较。当然了,练搏击的下擂台在平地上不戴拳套不设规则打人一样会致命,关键是看谁功夫更大,而不在招式如何。其实就是两人对撞的那一瞬间决生死,功夫大的就赢了,根本不会有让你考虑变招的可能性。除非是慢慢悠悠的讲手,那不属于技击的范畴。所以武术技击和擂台搏击的最大区别,在于搏击打回合计分数有规则,武术就是一个对撞解决问题,那么在对撞的极短暂时间里,能使出来的都是平时几十万遍重复形成的招式记忆,比如郭云深就是崩拳,李书文就是猛虎硬爬山,而双方对决胜负完全取决于谁的功夫更大,这一瞬间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有一方想玩技巧可能命就没了。现在的铁笼和武术技击很相似,双方冲上去就是一下,但是铁笼有地面技,而武术技击倒地就算输,没有穷追猛打的。不过到了战场上就不管这个了,地面技打仗很有用,因为双方战士肉搏很容易就都倒在地上互相撕搏,掌握地面技的就很占便宜。武术这点是个欠缺。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这话虽不中听但也有点意思,像我这样总是谈理论的大约也不出此列,一笑!那就谈谈我所知道的过去前辈们的功夫。尚云祥在天津中华武士会时,某大学请了一个老外教拳击,韩慕侠就撺掇着尚云祥一起去看西洋景。二人到得大学旁观半晌,尚云祥故意指着沙袋问那老外:这东西干什么用的?那老外自然是演示了一番,尚云祥便问自己能不能试试?老外说可以啊,结果尚云祥上去一个崩拳,半截胳臂都戳到沙袋里头了。我的师爷张玉书有一拳断牛肋、碎猪头的事迹。解放前张玉书在某浴池上班,每天都要路过一个菜市场,大家都知道他会武术,有个卖牛肉的就指着挂起来的半扇牛肉说张师傅你功夫好,要是能一拳把牛肋骨打碎了,这肉全是你的。结果张玉书也是一个崩拳,直接把两根牛肋骨打豁拳头钻了过去。大概七十年代的某天,徒弟们礼拜天去看张玉书,合伙买了一个猪头做菜,收拾好了摆放在案板上,张玉书溜达过去用连环拳的白鹤亮翅打了猪头一下,当时大伙都没在意,等做菜取肉的时候才发现猪头骨都被打碎了。孙公禄堂年轻时有力斗百人的经历,这事大约没经历过的都不信,但是我的老师李贵江先生在上个世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因为与唐山水泥厂的造反派起了纠纷,约好了某日某地谈谈,结果对方埋伏了一百多人,当时李老师身边带着两个邻居,基本都没上手,他一个人好像虎入羊群一般把这一百多人打得躺下的躺下,吓跑的吓跑。最后水泥厂的革委会副主任出来了事,被李老师的勇气惊得目瞪口呆,最后水泥厂包了一场电影算是赔礼道歉。我曾经问过李老师,你年轻的时候随随便便就打二三十个怎么打的?李老师哈哈一笑说到:“窜上去先把领头的几个放躺下,其他的就都怂了。”确实也是这么回事。我的一位师兄叫邓福明,曾经写过一段和李老师过手的经历:有一次李老师带着邓师兄他们四五个人出去玩,中间说让师叔给大家伙讲讲拳,李老师就让他们几个一块上,结果一眨么眼的功夫几个人就全躺下了。邓师兄说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上就挨了一拳。
所以不是武术不能打,而是如今的武术见不到真章,社会环境使然,大气候小气候也都是如此。七八十年代唐山武林动手那都不叫事,比武是家常便饭,当年孙氏拳门的一大嗜好就是到街上去打成群结队的流氓地痞,公安局自然也不会管你。如今动手打人都有法律风险,更不会有人傻到没事上门挑战,真把人打坏了得养人家一辈子。李老师和我说过,形意拳练出来的都老实。因为出手就要人命,后果太严重。反过来讲,那些咋咋呼呼的其实都还没入门。李仲轩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中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练出来的人没是非,有是非的人没练出来。”所以稻子熟了都是低着头,昂着头的里头都是空的。说到真打实凿,门里师兄弟之间过过手都能扛得住,对付普通人可能一下就出大事。所以对武术实用性的前景我是不乐观的,武术未来可能更加地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修身之学,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颐养性情为主要。毕竟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是明知道实用性不大,如今也有大批人的去练套路,因为光是拳架里头就有一种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过去讲练拳改变气质,如果真的做到神州人人闻鸡起舞,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素质肯定是领先世界的。
文/ 聂枫 转自武文化
推荐阅读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真正古法复原的中式劈砍战剑!
点击“”阅读原文“”或在国术馆订阅号底栏菜单中咨询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