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病微生物 | 分枝杆菌属、病原性放线菌及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点我关注→ 检验星空 2021-12-15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或略带弯曲、呈分枝状生长的需氧杆菌。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类,这与其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等密切相关。耐受酸,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


本属细菌无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某些成分如索状因子、蜡质D及分枝菌酸有关。


1.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是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的病原菌。目前已知在我国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有人型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抗酸染色菌体呈红色。显微镜下常堆积成团、成束,排列无序。既往在组织中曾发现革兰阳性的非抗酸颗粒,接种动物可产生典型的结核病变,后被称为Much颗粒。金胺“O”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菌体可发生荧光。本菌专性需氧,最适pH为6.5-6.8。兼性胞内寄生菌,本菌生长缓慢,为18h分裂一代。利用Ⅳ型变态反应的原理,检测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Koch现象,有毒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接种于健康豚鼠,不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而经10-14d,局部逐渐形成肿块,继而坏死,溃疡,直至动物死亡。若在8-12周之前给动物接种减毒或小量结核分枝杆菌,第二次接种时则局部反应提前,于2-3d内发生红肿硬结,后有溃疡但很快趋于痊愈。
治疗早期、足量、联合、规律、全程。2HRZ/4HR,2HRZSE/4-6HRE。R利福平、H异烟肼、E乙胺丁醇、S链霉素、Z吡嗪酰胺为第一线药物。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可用。


2.非典型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均称非典型分枝杆菌。其染色性同样具有抗酸性,其临床症状、X线所见很难与肺结核病区别,而大多数非典型分枝杆菌对主要抗结核药耐药,我国近年来发现率也有增高趋势。以第Ⅲ群鸟-胞内分枝杆菌和第Ⅳ群偶发分枝杆菌及龟分枝杆菌为多。


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Mycobacteriumaviumcomplex或Mycobacteriumavium-intracellularecomplex,MAC)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MAC感染后可侵害多种组织器官包括肺、骨髓和淋巴结等。短至长杆菌,有些丝状体。牵连到人肺病的菌株更与胞内分枝杆菌相似。


3.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简称麻风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菌。亦为抗酸杆菌,但较结核杆菌短而粗。为胞内寄生菌,该菌所在的细胞胞质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革兰阳性无动力、无荚膜和芽胞。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的病原菌,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早期主要损害皮肤、黏膜和神经末梢,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唯一宿主,也是唯一传染源。麻风病根据机体的免疫、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将多数患者分为瘤型、结核样型和界线类综合征。


病原性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群呈分枝状生长的革兰阳性杆菌。按对氧的需要可分为需氧性放线菌、兼性厌氧放线菌和厌氧性放线菌。对人致病的放线菌可按是否含有分枝菌酸分为两大类,一类不含分枝菌酸,如放线菌属;另一类含有放线菌酸,如诺卡菌属。TMP-SMZ或单独大剂量氨苯磺胺(磺胺嘧啶或磺胺异恶唑)也可应用。若对磺胺类过敏或出现难治性感染,可用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环丝氨酸。


1.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的细菌是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其中,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


革兰阳性,无芽胞、荚膜和鞭毛。无抗酸性。菌体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菌丝。在患者病灶和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衣氏放线是口腔和生殖道常见的正常菌群,只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磺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


2.诺卡菌属
诺卡菌是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一群需氧性放线菌,多数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菌。其中有5-6种诺卡菌可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或慢性诺卡菌病,主要为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

本菌形态基本与放线菌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弱抗酸性。在培养早期菌裂解为较多的球状或杆状,分枝状菌丝较少。在病人脓、痰、脑脊液中本菌为纤细的分枝状菌丝。


主要为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产生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也可转移到皮下组织,产生脓肿及多发性瘘管。在病变组织或脓汁可见黄、红、黑等颗粒。而巴西诺卡菌可因外伤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组织,表现为脓肿及多发性瘘管,好发于足、腿部,故又称为足分枝菌病。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1.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


支原体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支原体科分为支原体和脲原体两个属。在支原体属中,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等;而脲原体属中,对人致病的有解脲脲原体。


支原体个体微小,高度多形态,有球形、杆形、分支丝状等。革兰染色为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吉姆萨染色,呈淡紫色。无细胞壁是与细菌区别的主要特点。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解脲脲原体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原学上证实AIDS和HIV患者中存在穿通支原体感染。


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1)ELISA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检测IgM和IgG抗体。
2)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肺炎支原体常用的血清学方法,主要检测IgM抗体。
3)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主要检测IgM抗体。
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冷凝集试验,将患者的血清与O型Rh阴性红细胞在下作凝集试验。一般血清滴度≥1:64即为阳性,病程中双份血清至少效价有4倍增长,近期感染可能性越大。


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
主要寄居于生殖道,21%-53%的性成熟女性子宫颈或阴道内可分离出Mh,男性尿道携带率低。通过性接触传播,可引起盆腔炎、输卵管炎、产后热、阴道炎、宫颈炎及肾盂肾炎等。此外,Mh也能引起新生儿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硬脑膜下脓肿等。


穿通支原体
菌体形态为杆状或长烧瓶状。一端为尖形结构,具有黏附、穿入细胞的作用。营养要求高。本菌对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研究认为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三种新支原体是加速AIDS进程的一个协同因子。2000年国内学者从AIDS患者尿中分离到1株穿通支原体,从病原学上证实我国AIDS和HIV患者中存在感染。


2.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它具有一些与细菌类似的生物学特性,现归属于广义的细菌范畴。衣原体寄生于人类、哺乳类及鸟类,仅少数致病。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及鹦鹉热衣原体三个种。沙眼衣原体可分三个生物亚种,即沙眼生物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亚种(LGV)及鼠生物亚种。前二个亚种对人有致病性,鼠亚种则不侵犯人类。肺炎衣原体是衣原体属中的一个新种,只有一个血清型,其代表株是TWAR株。


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有独特的发育周期,有两种形态结构不同的颗粒。
原体: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3μm,外有胞壁,内含致密的核质,为成熟的衣原体。吉姆萨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在细胞外较为稳定,无繁殖能力,但有高度的感染性。
网状体又称始体: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μm,无胞壁,胞浆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吉姆萨染色和Macchiavello染色均呈蓝色。为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代谢活泼,不能在胞外存活,无感染性。


衣原体抵抗力弱,不耐热,加热50℃经30min或56~60℃经5-1Omin可杀死,但耐寒,在冰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鹦鹉热衣原体比沙眼衣原体稳定。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利福平较敏感。


沙眼衣原体
1)沙眼生物亚种引起。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的途径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包涵体结膜炎由沙眼生物亚种引起。包括婴儿及成人两类。
3)泌尿生殖道感染在经性接触传播引起的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中,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是主要的病原。衣原体感染是男性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在女性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也可与妇女不孕症有关。
4)性病淋巴肉芽肿由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亚种所致。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主要侵犯淋巴组织,女性以累及会阴、肛门、直肠及盆腔淋巴结多见,男性以累及腹股沟淋巴结为常见,发生化脓性炎症和慢性肉芽肿,有些可形成瘘管。


鹦鹉热衣原体
主要引起鸟类或家禽感染,由其粪便污染环境,以气溶胶形式传给人,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


肺炎衣原体
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经过飞沫或呼吸道传播。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以肺炎为主。


3.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立克次体的耐热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OX2、OXK抗原)具有共同的抗原性,因而临床上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有五个属: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东方体属、埃立克体属和巴通体属。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比细菌小,呈多形性,有球形、球杆状、长杆状或长丝状。在感染细胞内大多聚集成团分布在胞浆内。细胞壁不含磷壁酸,但含有胞壁酸、葡萄糖胺和二氨基庚二酸,与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成分相似。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最外表含有黏液层和微荚膜结构。


抗原构造 立克次体有两种特异性抗原,一种为群特异性抗原,与黏液层的脂多糖有关;另一种为种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壁外膜的表面蛋白成分有关。大部分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耐热多糖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性,故可用这些X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去检测抗体,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iel-Felix reaction),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致病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啮齿类动物是其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自然感染周期为鼠蚤-啮齿类动物-鼠虱、鼠蚤。本病原体主要致病物质有脂多糖、脂酶A及微荚膜样黏液层,患者以高热、头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有的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实质性器官损伤。


恙虫病立克次体
多形性,以球杆状或短杆状为常见。革兰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Macchiavello染色呈蓝色;Giménez染色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细胞内寄生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布在细胞质内,密集于细胞核旁。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具有耐热性多糖抗原和特异性抗原。与变形杆菌OXk株具有共同抗原成分。


致病性恙虫病的疫区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我国的东南与西南地区。每年感染人数估计在一百万人。病原体致病因素为死后所释放的毒素样物质,患者可表现为高热,通常在38-41℃之间,寒战、头痛、肌肉痛。皮疹一般在发病后3-8天出现。严重的患者常出现并发症,包括肺炎、肝炎、心脏的病变、肾功能损害、脑膜炎和脑炎等。


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
个体较小,多为短杆状或球杆状,常排列成对,在细胞空泡中繁殖。Giménez法染色呈红色,背景呈绿色,用Giemsa染色呈紫红色。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显。有荚膜,约20nm厚,呈绒毛状。可有芽胞。抵抗力强,70-90℃加热30-60min尚难杀死,除了对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外,一般消毒剂杀灭该病原体较为困难。对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敏感。


Q热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报道。病原主要储存于动物中,如牛、绵羊、山羊等,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牛、羊等。对人的感染力特别强,是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接触,气溶胶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及动物。其致病物质为脂多糖。患者除出现发热、头痛及肌肉痛外,以出现肺炎和肝炎为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埃立克体
革兰阴性小球菌,呈多形性。Romanowsky染色呈蓝色和紫色。电镜下受侵细胞胞质内可见包涵体。埃立克体有7种主要蛋白抗原,其中22kD为热敏性,其他均为热稳定性。各种埃立克体均可有血清学交叉反应,但交叉反应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致病性埃立克体属有腺热埃立克体、查菲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3个种,分别引起人腺热埃立克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及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汉赛巴通体
弯曲的杆状小体,常呈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呈紫蓝色,镀银染色呈黄色。汉赛巴通体是营养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用新鲜绵羊、马、兔或人血的琼脂或巧克力、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以及心脑浸液或心浸液琼脂等。于35-37℃5%CO2环境下培养。致病性汉赛巴通体是巴通体属内对人致病的一个重要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爪病。

●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详解(HBV、HCV、TP、HIV)

● 质量失控常见原因汇总,必须收藏!


● 细说血脂,再看不懂您就下岗吧!


● 检验职考那都不是事儿!您得具备正确的打开方式!


●【高清教学图谱】寄生虫汇总,多图慎入!


● 清晰易懂,详解乙肝检验结果25种模式


● 最全的检验科完整拆解及介绍!


● 检验医师应该掌握的临床疾病实验室检查及结果分析


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