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血清淀粉酶(AMY)的临床意义
血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其次是腮腺,此外肝、小肠、肾、卵巢、皮下脂肪等也能产生少量淀粉酶。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能水解淀粉产生双糖和单糖,分为α、β二类。胰淀粉酶系α-淀粉酶,分子量45000,不需激活就有活性,分胰型(P)和唾液型(S)两型。
检测方法主要有终点法(如:碘-淀粉比色法)和速率法(如: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法,有商品试剂盒供应,可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碘-淀粉比色法
[原理]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加入碘液后,与未水解的淀粉结合形成蓝色复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未被水解的淀粉含量有关,并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
[临床意义] 当胰腺疾病尤其是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从胰管管壁及胰泡中逸出的胰淀粉酶可直接消化胰腺组织。漏出的胰液被吸收入血而随尿中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均可升高,对其进行测定,是临床上诊断胰腺疾病常用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血清淀粉酶来源于胰腺及唾液腺,但含量很少。胰腺疾病时,胰腺分泌的淀粉酶逸入血中而使血中含量升高。因淀粉酶分子量较小约45000左右,故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
(1)急性胰腺炎:常于起病后8h即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3-5天后恢复正常。当血淀粉酶高于350U时,应怀疑此病,超过500U即有确诊意义。在急性发作期淀粉酶活性显著增高。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升高,但下降缓慢。当血淀粉酶已恢复正常,尿淀粉酶升高仍可持续7-10天。 (2)胰腺癌:常于癌症的早期升高,晚期降低。
(3)其他胰腺疾病:某些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以及流行腮腺炎、唾液腺化脓或腺管堵塞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其诊断意义不大。
1)流行性腮腺炎:此病血淀粉酶不高,可与急性胰腺炎鉴别。
2)腹部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腹部手术、机械性肠梗阻、胆石症、急性胆囊炎等。
3)酒精中毒。
4)肾功能不全:尿排泄淀粉酶减少,引起血淀粉酶潴留所致,多数情况下属正常或轻度升高。
5)巨淀粉酶血症:因淀粉酶等与球蛋白组成大分子复合物,使血液中淀粉酶升高,而尿液中淀粉酶减少。
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淀粉酶的升高并不一致。轻度患者可以升高,而重症患者反而可以正常,甚至降低。因此,血尿淀粉酶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的活性并不一定平行。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升高较快,血出现高峰时间较尿淀粉酶早,不过后者的持续时间较长,故两者都应进行检测比较。
当怀疑急性胰腺炎时,应及时检测淀粉酶尤其是血淀粉酶,因其常随病程延长而降低从而影响检测结果,不过早于6小时的检测可能会因淀粉酶还未升高而只能得到正常结果。故反复检测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是很有必要,因淀粉酶检测本身缺乏特异性。急性胰腺炎后血淀粉酶长期升高应考虑炎症持续存在或有假性囊肿等并发症的可能。
测定淀粉酶的同时测定其同功酶,对胰腺炎或其他引起高淀粉酶血、尿症的疾病诊断更有助。
胰型淀粉酶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最大,阳性率达86.2%-100%。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电泳结果是唾液型淀粉酶3和淀粉酶5消失,但出现胰型淀粉酶3和淀粉酶5,这是急性胰腺炎的特异酶谱。如淀粉酶3和淀粉酶5消失,而出现淀粉酶4,则表示胰腺有严重的炎症存在;如果淀粉酶3和淀粉酶5活性不变,只有淀粉酶3和淀粉酶2增加,则表示胰腺有轻度的损伤。
慢性胰腺炎时,患者血清胰型淀粉酶一般增高不明显。胰腺囊性纤维变患者血清中胰型淀粉酶消失或降低,尿淀粉酶亦低。非胰腺疾病如腮腺炎、肝脏病、宫外孕手术和外伤等高淀粉酶血症,主要是由于唾型淀粉酶增高所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胰型淀粉酶和唾液型淀粉酶均呈现增高,部分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患者和部分肝炎或肝硬变的患者,血清中亦可出现胰型淀粉酶3。肺癌、支气管癌、胰腺癌及卵巢癌患者的血清、尿、胸水或腹水中淀粉酶活性都可升高,增高的淀粉酶是一种与唾液型淀粉酶非常相似的异常淀粉酶。
凡血淀粉酶活性长期增高而尿淀粉酶正常又无肾功能损害者,应考虑到巨淀粉酶血症。测定尿淀粉酶清除率(Cam)和肌酐清除率(Car)的比值可大大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am/Car%的对照参考值均低于5%。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高于此值3倍,阳性率达100%,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患者Cam/Car升高的阳性率为90%。胆石症患者如血清淀粉酶活性升高的同时伴有Cam/Car增高,多提示并发有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酸中毒及烧伤的患者,其Cam/Car值也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