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 | 一起走进会呼吸的“海绵校园”
3月22日
世界水日
水是生命之源
2023年3月22日是第31届“世界水日”
本届的主题是
“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
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
举办“中国水周”活动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建设之初,就以建设引领全球的可持续大学校园为目标,依托科学的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为师生营造了一个涵育水源的校园生态,引导师生树立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海绵校园
国际校区占地规模大且校区内部水资源丰富,因此,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贯穿于整个校区,形成“海绵校园”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校园”的设计内容包括透水性铺装、生物滞留带、下洼绿地设计、水系排涝能力的控制、雨水收集系统以及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
透水性铺装是指雨水能够透过并直接渗入路基的人工铺筑地面,要求铺地的面层、结合层和基层均能透水。透水性铺装包括透水性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以及一些特殊透水铺装,例如卵石铺装、嵌草铺装、木料铺装等。国际校区园林景观设计及园路均采用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等透水材料。通过铺装渗透层,降雨时雨水可以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
生物滞留带是指在地势较低区域种有植物的工程设施,它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减少污染,同时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减少径流量。校区内主环路与人行道隔离带设有生物滞留带,每隔30米左右设置雨水口。下雨时,雨水首先进入生物滞留带,下渗到土壤,待土壤饱和后再进入雨水口至市政雨水系统。道路外围的绿地竖向起坡,高于道路标高,在道路内侧形成下凹绿地,以防校园内的雨水流入东西两侧的城市河道。
校区中心湖是校区内部主要的雨水蓄储区,常水位标高2.7米,中心湖面积约6.8万平方米,校区其余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地块径流系数按0.65计算,中心湖湖水每调蓄0.44米,即可缓解校区50毫米的暴雨量。中心湖通过南北两处闸门和泵站灵活控制内部水系水位,从而降低洪峰流量,在提高防涝能力的同时,减少外排污染物负荷。当校区内水位较高时,雨水从北闸门泄流。当降雨强度超过一定程度,且通过自排水无法及时排出时,通过设置在北闸门附近的排涝泵站,以强排的方式将校区内雨水排至北侧湿地公园内,雨水经湿地公园预处理后,沿两侧城市河道流动,再与鹃湖汇合。南北两处闸门同时设计了定期换水系统,保证了校区景观水系水质和水温的稳定。
将雨水收集至中心湖后,再通过水泵将湖水抽至位于湖东综合体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机房,经过净化处理后分两套系统分别输送至教学北区卫生间,用于冲厕以及室外绿化浇灌或道路浇洒。经计算,雨水收集系统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以达到15%。
行动起来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国际校区将继续锚定联合国2030议程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持续深化《浙江大学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Z4G)》,引领中国和全球高校绿色大学校园行动,打造可持续校园标杆。
了解了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为《水行动议程》做贡献
部分内容来源于《大学校园营造中的知与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实践》
图片| 联合国官网 杨立超 高尔罄 李杰 陆强 王杰 邬兰琦 张正昊
图文编辑 | 孙晓蕾
责任编辑 | 薛倩
推荐阅读
那年今日 | 梦想校园 伟大教育欧阳宏伟:支持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博士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校区获批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最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各地区招生方式一篇看懂 |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双学位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