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个人挤一间房、靠胡萝卜充饥、去菜市场捡剩菜”:今天,我被这群人刷屏了

十点视频编辑部 十点视频 2022-07-26


最近,一群历史上最伟大的“90后”,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其中,有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作者、作家马识途;

 

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

 

100岁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

 

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这些学术界泰斗,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的学子。
 
早在2018年,央视就推出过9.4分纪录片《西南联大》,讲述了这所学校的传奇经历。

西南联大仅存8年,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174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群星璀璨,人才济济,流芳百世,它被称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

西南联大的传奇历史


 
1937年7月6日,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在日记中写道:“偕陈寅恪散步,坐体育馆后球场,观晚霞,至美。”
 
然而,几个小时后,日军的枪炮声就摧毁了这番岁月静好。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迅速沦陷,清华和北大被日军占领。
 
天津的南开大学,也被日军炸为废墟。
 
 
泱泱中华,何处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为保住文化血脉,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先迁至长沙,后定址云南,组建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为顾全大局,学校的管理权给了清华校长梅贻琦。
 
 
满腹经纶的名教授们,也义无反顾地追随学校。
 
历史学家陈寅恪,刚经历丧父之痛,又遭遇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入院治疗。
 
此时,日本宪兵队递来邀请函,拉拢他去日伪大学任教。
 
在保全右眼和民族气节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不等父亲的丧事办完,他就带着妻女奔向了云南。
 
同样面临选择的,还有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回湖北老家探亲,老友劝说他到教育部任职。
 
 
一旦留下来,厨师、车夫、保姆、助手一应俱全,保证生活体面又舒适。
 
他却毫不犹豫地婉拒,理由是:“联大太困难了。”
 
他拿着几本书,和十多位教授、284名男生组成了徒步团,开启三千里“联大长征”。
 
 
徒步团翻山越岭时,清华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也踏上了天涯孤旅。
 
他心系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趁夜色潜入清华大学,偷走了50毫克的镭。
 
为躲避日军追捕,他乔装打扮成乞丐,把装镭的铅筒塞进咸菜坛子。
 
一路上,他紧紧将坛子抱在怀里,在火车上都不敢合眼。
 
抵达新校址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灼伤了他的胸膛。
 
 
这些饱学之士,一心救亡图存,用脚步丈量了每寸国土。
 
莘莘学子们也背井离乡,踏上了求学之旅。
 
北大教授邓一哲的儿子邓稼先,在日本人组织的集会上,当众撕掉了日本国旗。
 
随后,日本人到处搜查他,父亲连夜把他送出北平。
 
临别时,父亲叮嘱道:“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
 
于是,他辗转跋涉至昆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后来成为翻译家的杨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潘际銮也都历经大半个中国的颠簸,最终抵达昆明。
 
 
就这样,各地爱国师生不远千里,齐聚云南。
 
路途劳顿,他们却目光灼灼。
 
一场中国教育史上的冒险,也就此拉开序幕。

 

西南联大一点也不大,120亩左右的校园里,铺满了一间间铁皮屋。
 
但在梅贻琦校长看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据统计,194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179名教授中,留过学的有156位。
 
陈寅恪、闻一多、沈从文、冯友兰、钱钟书、吴晗、费孝通、吴大猷......都是现代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被傅斯年赞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闻一多学富五车,开了十多门课程,包括《诗经》、《楚辞》、《古代神话》等。

只读到小学毕业的沈从文,也凭借写作才华,在联大占据一席之地。
 
知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为追随沈从文而考入联大。
 
有一次,他将一篇对话很多的小说,交给沈从文批阅。
 
沈从文说:“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足见其写作造诣之深。
 
师资之雄厚,是教学的优势;自由之思想,则是育人的根基。
 
不认同某位教授的观点,学生可以当堂反驳。
 
数理逻辑学家王浩曾说: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


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生也可以任意转系。
 
诗人郑敏回忆:“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里也有写,闻一多先生的课上,甚至允许大家抽烟。
 
 
学风之开放自由,可见一斑。
 
但自由不意味着散漫,在教学上,联大一点都不马虎。
 
王希季对一次机械学考试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要求结果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但他的计算尺不够精确,便没在意老师的话,草草写上了粗略的数字。
 
没想到,老师直接给他打了零分。
 
如今,功成名就的他感慨道:
“可以说没有昨天的零蛋,便没有今天的导弹。”

 
在考试上,联大也一分都不妥协。
 
曾有学生考了59.5分,愤愤地找教务长理论:“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
 
教务长回答:
“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下,8000余名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中,拿到毕业证的只有3882人。
 
这些毕业生们,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了新中国之栋梁。
 
正是有学问、没架子的老师,自由平等、治学严谨的风气,才能滋养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精神无比丰盈的师生们,在物质上却捉襟见肘。
 
西南联大的校舍极其简陋,铁皮房顶、竹纸窗户,冬冷夏热。
 
下雨时,房顶不仅漏水,还会一直叮当作响,吵得课都没法上。
 
宿舍更是“小、脏、乱、挤”,40个人窝在一间茅草房里。
 
两张上下铺一对,就是一个小隔间,连转个身都吃力。
 
 
晚上谁要是发出一点声响,整个宿舍的人都会被吵醒。
 
一年四季基本洗不了澡,还要夜夜忍受臭虫的侵扰。
 
住宿条件差,饮食水平更低。
 
学校食堂里只有“八宝饭”,里面是红米、稗子、谷子,甚至夹杂着石头子和耗子屎。
 
即使是这样的伙食,学生们也要抢着才能吃饱。
 
男生们往往先盛半碗,迅速吃完后立马再盛一碗,保证短时间内吃到更多的饭。
 
女生们争抢不过,又经济拮据,只好选择啃胡萝卜。
 
 
一到饭点,校园里随处可见边吃胡萝卜边聊诗词的学生。
 
拖家带口的教授们,遇上战时高涨的物价,更是囊中羞涩。
 
连当地的乞丐都调侃:“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闻一多靠刻章赚钱,维持一家人正常的伙食,并以此换来学生办印刷厂的钱。
 
冯友兰在院子里支起油锅,以炸麻花赚取买件御寒棉衣的费用。
 
校长梅贻琦为了补贴教师们,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当,天天和妻子去大街上卖糕点。
 
教出杨振宁、李政道的吴大猷,不仅靠养猪贴补家用,还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熬汤为生病的妻子补身体。
 
与此同时,不定期袭来的轰炸也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
 
安全警报一响,所有人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附近的乡村躲避。
 
 
但贫困和战乱,都没折损联大师生对生活的希望、对学术的热情。
 
没有足够的教材经费,学生每读完一年课程,就把课本转让给学弟学妹,再跟学长学姐借要用的书。
 
没有合适的地方学习,学生就到昆明的各个茶馆里,喝着白开水,一学就是一整天。
 
没有专业的器材,化学系师生就用做饭的炭炉子来加热做实验;气象学师生则用手指蘸水,以感应风向。
 
 
每个月,联大还会举行一次全校大会,无数名人来此演讲,师生群情激昂地合唱《西南联大校歌》。
 
哪怕住宅、校舍屡屡被夷为平地,教授们也从不怠慢自己的工作。
 
数学大师华罗庚家被炸毁后,就在郊区租下了一个堆草料的棚子,下面是猪圈和牛圈。
 
他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回家后又伏案潜心研究学术。
 
棚里蚊虱成群,老牛常借柱子擦痒,楼棚也跟着地动山摇,猪叫、牛叫乱作一团。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
 

 
除此之外,吴宓出版全英文的《世界文学史大纲》、冯友兰写出《贞元六书》、钱穆完成《国史大纲》......
 
无数优秀专著学术诞生于此,成为中国各个学科的奠基大作。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刚毅坚卓的信念、求知若渴的追求,支撑他们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当时的欧美学者有一个说法:

“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落后的西南地区,以教育的火种,点亮了衰败贫瘠的国家。
 
西南联大解散之际,以华罗庚、杨振宁为代表的师生,前往美国留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经历过苦难的师生,纷纷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以所学报效祖国。
 
正如西南联大的校歌,那句铿锵有力的歌词:“中兴业,须人杰”。
 
联大犹如耀眼灯塔,指引学子们于乱世中觅得从容,凭做学问救己救国。
 
90年代,毕业生关英为纪念母校,在云南建起了希望小学,将联大文化传承了下去。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西南联大校友,也陆续回到当年的旧址寻根。
 
而所谓的“根”,是刻苦求学的精神,是自由独立的品格,更是宁折不弯的风骨。
 
历世道扭转,从心底里给出的无畏、真心和担当,却永远不会褪色。

为这座仅存在8年的学校点个【在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作者 | 许朝暮,匍匐前进,步履不停。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
图片 |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点个在看
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