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讲述生活
92个内容
编者荐语:
嗯,为了避免不告而别,做了这个中产先生mini,主打精悍短文。
2150个字 阅读时长:6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这事儿发酵很久了,本来不想说的,毕竟涉及到别人的隐私,但是上午看到上热搜了#留学生回应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
这是一段上海父女的聊天记录,网上还有视频,依旧是辱骂,看得让人有点蚌埠住。不过随着各种信息被扒出,事情显然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且女生其他一些让人跳脚的恶劣行为也被曝光。简单来说,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因素,父母的因素,教育的因素,但是我从中看到另外一件事:普通家庭、普通资质的孩子去留学,是中产败家的路径之一。这事儿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和大家说,今天正好借着这件事来聊一聊。
上海有房,体制内工作,工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上海能养两个娃妥妥的中产家庭了。父亲是小镇做题家,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一路奋斗在上海立足。小镇做题家有一套自己成功的方法论,那就是靠教育来奋斗和打拼,因为回报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看看海淀鸡娃的家长基本都属于此列。同时,小镇做题家奋斗出来的中产属于很尴尬的阶层,表面上确实是中产,但是底子很薄,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在城市也没有多少根基,所以他们普遍焦虑,希望孩子能更进一步,但是更怕孩子滑落回自己原来的阶层。最后,他们普遍年轻时候受过苦,对孩子比较宠爱,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是普遍接受富养的理念,特别是女儿要富养。中国这三十年来诞生的中产阶层,其实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代人的机遇,现在这个机遇没有了。另外智商这个东西好像也不太能遗传,小镇做题家的孩子学习也不一定就很好,前段时间北大副教授吐槽自己女儿笨,辅导作业要跳脚,他和老婆都是北大教授,但自己女儿学习就是不行。
这事其实也侧面说明,大家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主要还是后天因素。
怎么办呢?很多中产家庭选择让孩子去留学来镀金加持。这个上海家庭的女儿就是,考了个大专不想上,父亲就咬着牙送她去西班牙留学,每个月1万生活费都不够花,于是出现了上面的争吵。我手上没有统计数据,看新闻好像送女生去留学的比较多,特别是一二线普通中产家庭喜欢送女儿去留学,此处不需要打拳。父辈在国内发财之后,出于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家人很早就送出去了,弄个家族信托,赞助下哈佛、耶鲁,孩子毕业没事还能买个球队,参加个名媛会啥的,这一块我也不懂就不多说了,孩子的人生早就被规划好了,一水的国际化培养路线,从小外国语,目标常春藤,然后毕业进知名投资或者跨国公司,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这点也不多说。高级一点的出口转内销,孩子搞个外籍身份,或者一开始就放国外生,在国外接受教育,长大了就回国,毕竟父辈的资源都在国内,简单笔试就能以外籍身份进入知名大学,不需要高考,这就是制度套利,每一步都符合法律规定。
低级一点的就是为了占坑,很多事业单位二代,最喜欢去留学镀金,然后招聘的时候这就是门槛,一般喜欢去英联邦的大学,因为个别的大学比较水,而且毕业快,大四去考,快的话一年之后就能拿证,时间上也不太耽误,另外还会有一些野鸡大学,你可以发散一下思维。所以,你看去留学的人本身就有路子,留学只是走走过场。但是很多中产家庭却把希望寄托在留学身上,留学分很多种,有的花费不小,学习时间还很长,不少中产家庭不堪重负,有的卖房还要举债去支持孩子留学。即便是努力学习的中产孩子,这些年留在国外往往会错失国内发展机会,回到国内的也会水土不服,面对国内996的土鳖,海龟的竞争力也没那么大了。本来就学习不好的中产孩子,去国外就是玩两年,回来之后也找不到工作继续啃老,如果家庭底子不厚,妥妥的败家了,这种例子太多了。看上面这个女孩,我觉得大概率是第二种了,真的有点惨。中产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侥幸,是历史的机遇,之前的经验搁现在就没那么灵了。中产成长起来更是进退维谷,退一步就滑落阶层,进一步不知道往哪进。
所以,他们更多时候只能向上模仿,模仿上层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学学钢琴,玩玩艺术,然后送孩子去留学。中产们不知道上层之所以成为上层,靠的是生产资料和各种壁垒,而不是表面那一套生活和消费,当然,也可能知道,只是无力改变。但即便如此,还是想提醒大家,普通的中产家庭,如果孩子资质一般,就不要送去留学了。真学习不好,可以去练体育,我是说真的,今年温网的华裔艾玛,一跳成名的全红蝉,还有红遍社交媒体的奥运美女龚莉,都才20不到的样子,未来不可限量。比留学划算,比挤破头高考划算,可以作为中产孩子成才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