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创新药投资人宋高广:创新药真正的痛点、泡沫与人情世故

樊鑫 财健道 2022-06-16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
请将“财健道”设为星标★
持续关注,不错过好看



文 | 樊鑫
编辑 | 杨中旭
 
“万里长征路上总会遇到牛鬼蛇神。”

前几天,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对“君实生物事件”表达了个人的感慨。

11月12日,自媒体大号“兽楼处”发布了一篇题为《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文章,揭露创新药企业君实生物存在“药品不良反应率高”、“团队学历不足”和“药品审评审批不正常”等问题,随后君实生物也收到了上交所的监管问询。

文章发出并引起巨大的舆论事件后,围观群众中有一撮人一度愤愤不平。他们的身份如果打上马赛克后就是:

行业人士。

“要是非说君实生物有些什么资本方面的骚操作,那我可能不知道,但是硬说君实的药有问题,文章里的证据没一个站得住脚的。”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对《财经》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才能看出门道。

11月19日,生物医药领域资深行业人士宋高广接受了《财经》专访。宋高广拥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理部和战略研究部工作,现任北极光创投执行董事,也主导过对多家创新药企业的早期投资。

他会告诉大家,在“人情世故”之外,创新药行业还有什么?

中国创新药,真正被掩盖和该关注的是什么?
 

1

 “人情世故”
大药企的公关能力、跟医生产生的粘性、未来跟客户的联系,往往会比小药企强
 
《财经》:近日,自媒体“兽楼处”发布了一篇文章,质疑君实生物的一些问题,并引起了上交所的问询,你怎样看待此次事件?

宋高广:在新药研发过程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但如果就此说一个企业或者整个行业不好,这非常不客观。整篇文章在内行看来,有些内容欠缺专业性。

《财经》:自媒体文章主要质疑了君实生物“药品不良反应率高”、“团队学历不足”和“药品审评审批不正常”这三大问题,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看?

宋高广:文章说君实生物PD-1产品的不良反应率达到97%,但行业评价药品的不良反应率是按不同级别去看。是药三分毒,要给一款药品下最终评价,那也一定会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去看。但文章只是从一款药品中抽取单个的数据来特别渲染,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在团队人员的配置上,要看公司的产品线配置和发展阶段。比如初创阶段,很多公司只有两三名博士,随着团队壮大,博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一家创新药企业已经到了药品生产或者扩充生产线的阶段,那么这时期招聘的人员往往不是博士,可能本科、专科就够了。如果把生产人员算在研发团队里,从而去评判一家公司的研发能力,那就不够客观了。

至于在药品的审评审批上,不能完全说没有人情世故。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发展,中国法律体系的进步,以及监管机制逐渐透明化,很多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财经》:那你觉得创新药真正的“人情世故”在什么地方?

宋高广:大药企往往会比小药企做得更快一些,在许多方面大药企占据更大优势。在前期的研发上大家可能差别不大,但药品进入到临床以后,大药企的公关能力、与医生产生的黏性、未来跟客户的联系,往往会比小药企强。

2

拐点来了,但还只是本土创新
我们目前正处于从中仿---高仿这样一个阶段
 
《财经》:你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2015年是创新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拐点,你觉得是哪些核心驱动因素引起了这个拐点的发生?

宋高广:中国医药行业的规律比较明显,基本上以10年为周期。1998年,中国重建CDE(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到2007年之前一直是郑筱萸(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时代,这期间批准了3万多个临床药物,速度非常之快,这肯定是不正常的。2007年郑筱萸被执行死刑后,到2015年,中国的新药审批基本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状态,每年批准的创新药物数量是个位数,甚至2-3个,而美国每年平均批准的药物是30多个,所以我们这个速度也不正常。

到了2015年,特别是药企俗称的“7.22惨案”之后,从药品一致性评价开始,围绕着医药从研发到注册审评到生产销售,一系列政策系统性地出台了。这是我做出拐点判断的政策依据。(编者注:7月2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11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实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对1622个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这条政策拉开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推进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序幕,随后多家药企主动撤回药品注册申请709个。)

从2008年起,大批科研人才陆续回国,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泽璟制药等一批创新药企业相继创立。另外,上海、苏州等地方引导的产业园区发展到2015年时已经走到了一个高点。科技能力和政策环境是创新药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因此,这些变化加总以后,到2015年时,创新药行业的拐点就发生了。

大浪来了。

《财经》:2015年,在中国的药品结构中,大多是 Me-too 类型的仿制药,当行业的拐点来临后,创新药有了结构性的生长机会?

宋高广:是的。从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是这样的。

《财经》: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最像哪个国家的哪个阶段?

宋高广:真正的医药工业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欧洲,当然,生物制药则发展和发达于美国。欧洲医药工业历史将近150年,美国医药工业将近100年,而中国的医药工业只有40年。从国际范围内医药工业的发展来看,中国最像上世纪90年代前的日本。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是受中药影响很大的一个国家,在二战后,日本才在美国的影响下走向西药。

而且,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国家主导型的行业创新,从政策环境的比对来看,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和上世纪90年代前的日本很相似。

《财经》:中国的创新药行业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宋高广:一个国家的医药行业通常都会经历从劣质---低仿---中仿---高仿---创新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我们目前正处于从中仿---高仿的阶段。

《财经》:为什么?

宋高广:可能很多人会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我想说的是,中国创新药真正的发展也就只有过去10年时间。中国目前确实已经批了一些创新药,但这些药某种程度上只能称为本土创新药物,离真正的创新还有一定距离。

当然,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愈是有差距,中国的医药投资愈是有机会。

3

投资与泡沫
一家互联网VC,以极快的速度搭建3个人的医疗投资团队,3个月投了12个项目
 
《财经》:近年来,创新药行业,从化药、靶向药到基因治疗、PD-1等,热点层出不穷,市场上大量资金在追逐和涌进这个行业,很多非常早期的企业估值就已非常高,你觉得行业当前存在泡沫吗?

宋高广: 2016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内部讨论过,觉得整个行业在3-4年之后会经历一个死亡谷时期。2019年,遭遇资本寒冬,整个行业开始回归理性。但到了今年,疫情又让整个行业再度上扬,把一些站在悬崖边上的濒死企业又拉了回来。

新冠疫情让其它产业失去生存空间,以往投互联网的基金全面转向医药,再加上二级市场的资本红利,使得医药行业在一二级市场全面爆发。

《财经》:能讲讲你见过的这个行业里最疯狂的例子吗?

宋高广:目前产品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了。我看过很多创新药企业,它们的产品都太像了,可能把企业名字做个调换,你根本分不清哪家是哪家。

此外,今年我还见过很多新鲜事儿,好几家之前完全跟医药不沾边的VC和互联网公司,前段时间跑来找我咨询,说他们也想投基因治疗的项目。其中有一家互联网VC,以极快的速度搭建3个人的投资团队,3个月投了12个项目。

《财经》:新药研发的高失败率是客观存在的,你觉得泡沫什么时候会破灭,如果破灭了行业会怎样?

宋高广:我觉得行业的泡沫会往后推两年。新药产品最终是要走向市场销售的,如果研发不出来,或者已经有同类产品率先上市,那么企业的估值或市值肯定就掉下去了。

如果两三年后行业泡沫破灭了,那么至少有30%以上的企业会死掉,到时很多创新型企业和老牌企业可能会面临生存困难。

4

痛点与图景
你见过哪个国家出现过上百个PD-1在做临床吗?
 
《财经》:中国创新药行业真正的痛点是什么?

宋高广:主要的痛点有两个:第一是中国真正的原始创新很少,基础科学薄弱导致前期的基础创新缺失,目前大部分产品都只是在follow。

第二是中国新药的政策还不完善,某种程度来说,只是刚刚起步。比如专利政策仍然需要加强、商保政策亟需健全、建立创新药品定价机制等。就拿药品专利政策来说,中国的专利保护范围较窄,这就使得中国很多企业会巧妙地避开全球药品专利体系,使得模仿成本很低,造成创新内驱力的不足。你见过哪个国家出现过上百个PD-1在做临床吗?
 
《财经》:假设到10年之后,你认为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医疗健康行业图景?

宋高广:整个行业更加健康。无论创新药、医疗器械,还是医疗服务,头部企业会基本形成。行业的创新力度会更大,很多企业会奔着真正创新的目的去做,全行业的创新逐步开始。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尹莉娜对此文亦有贡献)

 - END -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