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讨论翻译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译鉴堂
2024-09-09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翻译这一行为,同样具有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超我)三层次,分别对应着语言、专业和克己这三重壁垒,由整个产业链上的工作者来一一破除,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份「尽力」的答卷。


翻译这一角色自然应是第一重语言壁垒的破壁人,但仅仅破除语言壁垒显然不够。
引用一:对于新接触或不熟练的语言,机械翻译的辞典法(即逐字翻译)是翻译方法的最根本,所以把欲翻译的文字的字面意思表达出来,是商务翻译中的重要应用,也是翻译的最初通行方法。
引用二: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谈话》中说:“鲁迅是民族化的,但是他还主张过硬译,我倒赞成理论书硬译,有个好处,准确。”


那么专业和克己的二三重壁垒又应当由谁来破除,以此创作出可谓「尽力」的译作呢?








译著等身恐怕是对翻译的最高礼赞,泼墨难收则是对翻译的极致要求。如何才能称之为「出版级」翻译?在翻译、校对、编辑、读者、学者的眼中也许不尽相同。
翻译批评应该有尺度
   如此翻译评判不可取!

我们邀请了上述各环节的从业和相关人员,请他们谈谈自己对如下问题的看法。也希望读者朋友留言或投稿至MOZETG@bjmoze.com告诉我们,你对「出版级」翻译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访谈内容将于本周发布,届时还请一睹译界各位前辈和同僚的看法和心路历程。

 

匿名专访问题
请择至少三项阐述看法和意见
每项以300字左右为宜
一、如何看待翻译的跨界?对于通识或专识领域,译者是否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二、对于图书等公开出版物翻译,语言背景和专业背景孰轻孰重?
三、传播效果可否作为译作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评判因素?
四、是否赞同或鼓励将技术(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应用于出版译作?技术是辅助翻译还是磨灭创造性?
五、您在出版译作中是何种角色(译者、编辑、公司、读者、学者等)以及对于「出版级」翻译的看法?

编辑:刘雨钦、华楠排版:田心审核:蒋雪飞译鉴堂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请发至mozetg@bjmoze.com

译鉴堂

 网址:www.bjmoze.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墨责(北京)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墨责”)是中国外文局下属的以全方位专业语言服务为中心,以新技术赋能为核心,以国际传播事业为重心的综合性中央文化企业,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单位,国防工业企业协会理事单位,美国翻译协会会员,全国MTI专业硕士认证实习企业,ISO9001-2018标准质量管理认证单位,全国信用评价3A认证企业,中国商务信用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合作企业,全国翻译职称继续教育培训认证单位,CATTI(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管理中心官方战略合作伙伴。

墨责成立于 2012 年 12 月,依托中国外文局 70 余年来在对外翻译、国际传播和国际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雄厚资源,拥有一支翻译界顶尖的专家顾问团队和资深优质的译员队伍。墨责拥有强大的国内外资源整合能力,努力配合国家重大决策与举措,发展新业态、布局新媒体,形成了以新技术产品 + 人工服务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体系。

墨责作为语言服务和新技术行业的新生代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各项改革,努力打造重要发展平台,构建新媒体运营、跨地域跨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传播经营体系,形成了以多语种优势为中心的产业链条。墨责在纪录片、影视剧译制、版权销售、广告经营、海外发行、大数据调查和国际人才培养等领域不断深耕,正在向传播渠道多元、产业链条完整、综合实力领先的大型综合企业迈进。未来,墨责将紧密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加快传统语言服务行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巩固完善全产业链布局,突出技术核心优势,为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果作出应有贡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译鉴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