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区划,雄心勃发

Z史地观察 2021-07-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塘三江汇 Author 与归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杭州的区划调整,更多的是基于行政因素,那么改革开放后的区划调整,其实都可以归纳为城市发展的倒逼。



杭州区划大调整,靴子终于落地。


4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杭州撤销上城区和江干区,设立新的上城区,以原上城区、江干区的行政区域(不含下沙街道、白杨街道)为新的上城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望江街道望潮路77号。


撤销下城区和拱墅区,设立新的拱墅区,以原下城区、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拱宸桥街道台州路1号。


撤销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


设立临平区,以原余杭区的临平街道、东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桥街道、运河街道、乔司街道、崇贤街道、塘栖镇的行政区域为临平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


设立钱塘区,以原江干区的下沙街道、白杨街道和萧山区的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的行政区域为钱塘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河庄街道青六北路499号。


不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忙着在工作了多年的办公楼前合影。他们参与了历史,我们见证了历史。


下城、江干有如涛涛江水,一去不复回;临平、钱塘,走向一个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建国后杭州70余年的发展史。多年来,杭州可是说是一直在调整,从未被固定。


1

改革开放前的杭州

西湖边的小城


1949年的春天,当西湖边的垂柳沐浴着暖风,它们感受不到异样。但对于杭州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的21、22军,携淮海战役摧枯拉朽之余威,在政委谭震林、司令员王建安指挥下,日夜兼程向杭州进发。


4月28日,21军占领孝丰,进入天目山区;5月2日,到达余杭。5月3日拂晓,21军62师越过五云山,出现在钱塘江大桥旁,用半小时,打垮国民党守桥部队。


5月3日下午,解放军侦察部队进入杭州,国民党军望风而逃。杭州解放后,谭震林被任命为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由此成为第一任杭州市委书记。


1949年9月,已经被任命为浙江省委书记的谭震林不再兼任杭州市委书记,原安东省委书记江华从东北调入接掌杭州,成为建国后第一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


当时的杭州,沿袭民国的行政建制,共八个区(分别为第一区、第二区……第八区),只是被重新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



这当中,除了中城区、艮山区、笕桥区,其他五区名称沿用至今。当时的中城区,位于上城下城之间;笕桥区主要是笕桥机场周围;而艮山区则是当时最大的区,现在江干区的东部以及下沙地区,都属于艮山区。


不过很快,这八个区就迎来了大调整,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江干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


1958年4月,原杭县撤销,成为杭州市郊区,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1961年3月余杭县并入杭州钱塘联社,成立新的余杭县。当时的萧山和余杭,和杭州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此后的三十年,杭州的区划调整,几乎都是在这八区的基础上,向北部和西部扩张,增增减减,十分凌乱和不稳定,短暂出现在过三墩区、塘栖区、临平区、半山区等新区名,城市并未得到现代化的发展。


70年代,尼克松访华,慕名来到有着天堂美誉的杭州,却留下了一句“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的传言。这句传言到底是不是尼克松说的,今天的争议仍然比较大,但是对彼时杭州的破败,却鲜有人质疑。


甚至,杭州原市委书记厉德馨,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是尼克松上世纪70年代访问杭州时留下的印象。



这位厉书记,便是见证杭州西湖时代发展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1983年到1992年间担任杭州市委书记,是历史上担任该职务最长的人之一。


据厉德馨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上任市委书记之时,在杭州环湖马路圈内的280余公顷区域面积中,有80多公顷被工厂、企业、部队、机关、疗养院等单位和居民占用,这些建筑零乱破旧,格调参差不一。


为此,他决定在任期内“拆墙”,并为此奔走呼吁。后来终于组建“环湖绿地动迁领导小组”,开始大规模地拆房还绿,建设环湖绿地。


也正因此,他上任的1983年,被杭州当地媒体称为“西湖年”。 



同样是在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把杭州的城市性质确定为省会城市、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可以看出,当时杭州的定位,和经济基本没有关系。


只是,杭州的人口在快速增长,西湖和运河之间显得越来越拥挤。彼时的杭州,有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尴尬。


2

现代化第一变

滨江区横空出世


杭州真正醒来,已经是90年代。从1990年3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一年后,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不仅是在南海边。这一年的年底,杭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也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杭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


这个战略规划要求,从1992年起,用20到25年时间,也就是在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旅游、科技、文化中心。


经济,不仅在杭州的新定位中出现,并开始在杭州的战略规划中凸显,并悄悄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1993年10月,李金明当选为第七届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书记。


李金明曾回忆称,上任之初,他带一部分委局办的同志,到江苏省苏州市学习。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杭州和苏州的比较。


李金明承认,三天考察下来,他感受到了杭州的落后,和苏州又不少差距。“有的同志甚至自嘲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


随后,杭州市委提出了“内学萧山,外学苏州”的口号,大刀阔斧的蓝图规划开始不断涌现。李金明提出,杭州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离开西湖”。


最后,那届政府确定,杭州城市走向就是要沿江、跨江、向东走,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1994年2月25日,经中央统一编制,杭州和济南一起,再加上此前的14个计划单列市,共同组成了副省级城市队伍。从此,杭州从普通省会中脱颖而出。


正式成为副省级城市两年后,杭州区划终于迎来一次大调整。这一年,杭州人民看得眼花缭乱。


这是杭州发展历史上绕不开的1996。这一年,浙江省级层面拿出了一个方案。




从萧山、余杭各划出三个乡镇,分别划归相连的老城区或组成新区,即划出萧山的长河、西兴、浦沿三个乡镇,组成滨江区;把余杭的蒋村乡、三墩镇划归西湖区;把九堡镇划归江干区。


据时任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讲,当时区划调整很敏感,六个乡镇划进杭州市城区的文件下来以后,他召集萧山、余杭的领导同志到市里开会,会议曾一度冷场。


李金明便借用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的一个对联劝慰他们,“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在清代,就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争议已经很大,顾嘉衡便出此一联,回应询问。意思很简单:在什么地方不重要,关键是为人民服务。


讲完这个故事,李金明也吟出了一幅对联:“心在杭州原无论江南江北,利归天堂何必争多划少划。”随后,会场氛围好转,萧山、余杭的主要领导表态后也提了一些要求,也算初步统一了认识。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


1996年1月,石桥乡、东新街道划归下城区,西湖区的祥符镇划归拱墅区,这只是小打小闹。



4月30日,九堡镇划归江干区;随后,下沙也划归江干区。5月8日,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划入杭州市区,由西湖区托管。


5月9日,三墩镇划归西湖区。


7月24日,蒋村划归西湖区。



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基础成立杭州市滨江区。



至此,杭州多了一个全新的区:滨江区。它和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一起构成了杭州的主城6区,基本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滨江区,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跨江发展的典范。2002年6月,杭州决定调整高新区和滨江区管理体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管理体制调整后,杭州高新开发区和滨江区总规划面积85.64平方公里,其中江(钱塘江)北区块11.4平方公里,江南区块73平方公里。


江南江北一家亲。江是纽带,不是为了割开。


3

第二变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


早在三十年前,杭州舆论界就有过“跨江而治”和“隔江分治”之争。


所谓“跨江而治”,就是将萧山纳入杭州市区版图。这方面,既有历史成型的武汉三镇先例,也有上海黄埔两岸繁华的昭示。


至于持“隔江分治”意见的,大致则可以被看做传统派。他们认为,在杭州历史上,还从未跨过江,萧山也从未入赘过杭州,难以合二为一。


但是,时代变了,真的变了,钱塘江的天堑,早已有了一道道通途,并将继续增加。无论是大桥,还是地铁。


2001年,在一次筹划西湖博览会的会议上,从李金明手中接过杭州市委书记重任的王国平,提出了杭州的城市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王国平,祖籍四川开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的父亲,正是在建国初期担任过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平夷。


1949年5月,王平夷随三野大军来到杭州,历任杭州市劳动局长、市财委副主任等职。在此期间,王国平出生了。


1953年6月,王平夷升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从1953年6月起,开始实际上主持市委、市政府的全面工作。


在杭州长大的王国平,1969年1月开始参加工作,后历任余杭县委书记、杭州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杭州市委副书记。随后调任嘉兴市委书记,又历任省长助理、浙江省委秘书长。


2000年4月,王国平开始担任杭州市委书记。由此,王平夷和王国平,也开创了父子二人均主政杭州的历史。王国平主政杭州长达十年之久,也是杭州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市委书记。


当时的杭州,已经提出了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战略。时任杭州市长茅临生曾说,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并不是一种转折,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这条路,还将走下去,并且一定会走下去。


走出去,即使依依不舍,也要从西湖走出去。杭州就像是一个待嫁的姑娘,一直生活在湖滨的闺中。21世纪来临,她又像是一位兴奋迈入职场的时代新女性。


但是彼时,杭州市区面积仅683平方公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市区人口仅150万余人。杭州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小、挤、破。


2001年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经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同时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与杭州市原6个区一起构成一个新杭州。


这是杭州的第二次巨变。两只脚不仅跨在了钱塘两岸,而且迈得更开阔了。


调整后的杭州新市区,由原来的6个区增加到8个区,市区的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72.55万。


2002年1月26日,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王国平在报告中提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了“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和“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建格局。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已知晓。“跨江而治”逐渐巩固了正宗之位,分列钱塘江两岸的钱江北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相继崛起,比翼双飞。


只是,时代的发展,再次迎来了新变化。曾经被定义为“旅游”的西部,因为互联网企业的青睐,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4

第三变

主城区装不下的雄心


萧山余杭正式并入杭州城区后,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余杭崛起了临平副城,萧山市北崛起了奥体。


G20、亚运会,杭州的国际化已经势不可挡。杭州需要更开阔,需要更多的延伸空间。


2014年12月13日,杭州撤销富阳市,设立杭州市富阳区。富阳区成为杭州市第九个市辖区。2017年8月10日,杭州撤销县级临安市,设立杭州市临安区,促成杭州10区格局。



而从今天往回看,富阳和临安的加入,仿佛只是前奏。


2018年5月,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在浙江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了《关于杭州市行政区划研究的单一来源公示》的公示文件。


专家组对《杭州市行政区划研究》得出的论证意见进行汇总。当时给出的理由是:


杭州城市结构、功能区划和经济区划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由于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功能分工已经不相匹配,在调动区的积极性,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大的过大、小的过小,不利于区一级管理权限设定的公平性……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杭州的区划调整,更多的是基于行政因素,那么改革开放后的区划调整,其实都可以归纳为城市发展的倒逼。


1996年的那次大调整,配合的是滨江高新区;2001年的那次大调整,配合的是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那么这次的调整,要配合的就是未来科技城和钱塘新区。


时代在变化,城市在发展,一切的调整,都应以服务发展为目的。


2019年4月2日,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州钱塘新区,面积达531.7平方千米,托管包括江干区的下沙、白杨2个街道,萧山区的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个街道。


这又是一个横跨钱塘两岸的行政区域。


而如今,随着余杭一分为二,东西纷飞;随着下城江干合二为一,二老相依;随着下沙、大江东彻底融为一体,杭州又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在16853.5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杭州不仅要面积大,也要城区大,各种大。


永别了,小杭州!


大江涛涛东流,逝者如斯。区划的故事,仍将继续发生。有些已成现实,有些仍充满想象。


继续阅读:演员太多,剧本都不够用了
这也太丢浙江的脸了这波攻击马云怪怪的

很高兴遇见你

微信号 : Z史地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