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默默拉黑,也是一种社交体面

顾意 Z史地观察 2022-06-23

俄乌冲突仿佛在中国开辟了第二战场,且人数是两国都不敢想象的。

有人做了个估计,说抖音上的精俄志愿兵和精乌志愿兵的比例,大概是95:5;而在网易上,这个比例是反过来的。这看起来像个段子,但是却让人忍不住“会意”一笑。

朋友圈,又开始了一场拉黑大战,这样的撕裂屡屡发生,但每个人的“好友”似乎都拉不完。很多时候,有些“好友”在这件事情上和你保持一致,但是在那件事情上又和你势不两立了。你们因合拍而遇,又因分歧扬镳。

其实,默默拉黑也是一种体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社交礼仪。这就好比,我们一起出现在一场酒会,当我你的出现让我不舒服,或者我的出现让你不舒服时,我选择默默走开,而不是上去泼你一脸红酒,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社交修养吗?

近两年,我很少在朋友圈拉黑人了(当然有些平台除外)。这倒不是因为朋友圈都是价值观一致的人了,而是我觉得他们虽然和我观点相反,但是不具有明显的危险性,留着也是一种对照和反思,不然你也容易陷入自己制造的价值观茧房。

其实想想,如果你是一个挺乌派,你的父亲,或者你的其他亲人中,有可能是一个挺俄派,而且鉴于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信息接收和辨别能力等因素,这种概率还非常大。不仅是俄乌冲突,在很多热点事件上,恐怕都是。

比如我的父亲,春节期间和我聊天,在“恶意返乡”的事情上,他是同情郸县的县长的。他说他看到新闻说,这个县长的话是被断章取义了(当时确实有个回应说断章取义,只不过他没搞清楚的是,“恶意返乡”恰恰是回应补充的内容,一开始被质疑的原话是“先隔离再拘留”)。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的父亲和你在俄乌冲突中的观点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你会怎么办?该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已经提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就是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已经把父母屏蔽了,根本不让对立发生。这不也是一种准“拉黑”吗?

我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有着战争思维的人有很多,其实很多时候和你观点相左的人,在生活中也不一定是特别坏的人。在很多国外的反战电影中,都有一开始对战争热情而偏执,最后痛苦或痛恨于战争的美少年。

很多人都只不过是一位信息受害者罢了。

据我的观察,其实很多小朋友对战争的想象是亢奋的,甚至向往的,尤其是男孩子。他们看过很多战争爽剧,听过很多英雄故事,如果再浸染一些集体情绪,你想让他们对战争没有一些离谱的想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反倒是那些真正有战争记忆的人,他们是不太想再次陷入战争的,因为他们真的痛过,知道战争的残酷无情,知道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后,是一种怎样的后悔和无力。

有些人可能会反问,你多大,你就经历过战争?你有什么资格在这讨论战争!是的,你我也都没有杀过人,但不妨碍我们恐惧于杀人,谴责杀人。

推荐关注:

继续阅读:

速查“铁笼女”,另一种叙事

战争一半在宣传,能让多少人亢奋是关键

学习徐州好榜样

一份流调,一部《活着》

举报老师与折腾学生


很高兴遇见你

微信号 : Z史地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