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园冶杯一等奖作品丨生态联盟——智慧共享模式下的公众参与性景观
局部效果图
时代背景
后疫情时代,由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与防疫隔离,人们与自然越来越疏远,“自然缺失症”肆意蔓延。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也有人对其给出自己的解释:“某种对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对自然界的无知,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所致”。而疫情时代之下,自然缺失症不再是儿童专属,“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同时由于城市快速建设,城市中自然绿地面积锐减,自然环境的缺失也成为城市的病症。
现状分析
本案设计场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区溪源江畔带状绿地。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闽侯县的绿地斑块与水网逐渐减少,生态基底遭到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场地内部污染严重,服务设施匮乏,景观价值低下。
场地周围散布创业园区、大学城,高新人才丰富,通过规划设计引入专业人才,一方面可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园区建设贡献力量。
周边环境分析图
设计思路
设计将智慧园林理念引入公园设计,秉持着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团结协作的原则,营造一处公众参与建造的城市公园,兼具生态科研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科研和娱乐共存,共享资源。
概念与策略
具体设计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游戏模式——“生态联盟”,通过一带三线四模式的景观结构,串联一系列互动体验,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加大众在建造美好人居环境中的参与感,使其从中得到自然的慰藉,治愈自然缺失症。并且通过专业人员与游客的共同努力,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1.科研模式
该模式的主角是公园内的科研人员,通过改造驳岸和设置监测点的策略进行生态修复。科研人员可实时从点位的检测器上观测到水质、空气质量等各种数据的变化,并及时做出修复方案的调整与跟进。
科研路线及代表性节点
2.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从“联盟始发站”的入门到“梦想花园”的实操再到“水剧场”的拓展演说,“玩家”可以全方位体验到生态景观的意义。
教学策略
3.合作模式
该模式中,人与人的关系被拉近。在“NPC与玩家的合作”中,玩家能够更有方向地为保护自然做出贡献;在“玩家间的合作”中,人们之间的隔阂正在减弱。
NPC与玩家间合作策略
4.体验模式
公园中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体验项目,并通过“生态值”的流动记录玩家的体验经历,同时“生态值”的积累也寓意着公园中的生态指标提升。通过这些线上线下的活动能让游客流连其中,并使公园与游客之间有更加亲密的关系,游客被吸引便频繁地到此游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与认同感。
绿色工坊体验流程
展望
本案与其说是设计一座公园,不如说是提出了一套公园的运营方式。这套运营方式无论对新建的还是已建成的公园同样适用,如果能将此引入公园的营建中,不仅能促进人们亲近自然,治愈人们的“自然缺失”,还能增加参与生态保护的人群,为城市增添绿意,治疗城市的“自然缺失”。
专家评语
胡双喜广州瑞华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品创造性地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游戏模式运用到各方共同参与的人居环境营造中,通过细致的分析推导,能预见该模式能显著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从而治愈参与者的自然缺失症,达到设计意图。尤其是提出了基于游戏平台的运营流程,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建议一:再深入剖析设计主题“生态联盟”的概念,按作品目前落实的建设内容,呈现得更多的是自然参与的内容,缺少了生态修复过程和科研实践的内容。建议二:在前面的分析中,建议给出场地最大的生态问题,作为科研和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的目标。
参赛信息
获 奖:第十三届园冶杯大学生竞赛风景园林类课程设计作品一等奖
相关链接
即将开启!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
即将开启!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