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儿童友好空间将是未来城市的标配。3月30日,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扬在城市公共空间与美好人居主题论坛上发表题为《面向儿童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营建》的演讲。她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取总结了儿童独立活动行为特征、儿童独立活动与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关系,为设计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参考。
指儿童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或与同龄人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进行的户外活动。
儿童独立活动与住区公共空间关联性
1.独立活动比例下降,活动范围缩小
2.儿童身体活动水平评价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及格水平);环境要素中社区环境得分43.3分;行为要素中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分值为11.4分、14.8分。
3.独立活动对健康成长的效用
(1)独立的儿童往往越活跃,体力消耗较家长陪伴下的儿童更高;
(2)对儿童心理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培养儿童自主活动的意识、锻炼儿童独立风险评估、空间认知、寻路技能;
(3)提高儿童核心内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为保障儿童在城市中活动的权利与空间权益,促进儿童独立活动,“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列入重点计划,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友好型城市手册(图片来源:https://www.unicef.org/zh)
问题1:我国住区环境下,儿童独立活动有何特征以及儿童对独立活动场所有何偏好?问题2:在现今社会环境稳定、犯罪率相对较低发生的情况下,父母是否会主要因环境安全问题限制儿童独立活动?问题3:住区户外空间建成环境与儿童独立活动有何关联?通过实地调研与类型归纳,选取三类不同类型住区内的儿童活动空间作为研究样本:观察和记录儿童户外独立活动行为,描绘其活动场景,总结儿童独立活动的特征与规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看护者对空间安全要素的主观评价,以住区环境要素评价和看护者监护方式为自变量,是否允许儿童独立活动为因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看护者决策儿童独立活动的因素。对住区建成环境多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将儿童独立活动比例作为因变量,建成环境多指标作为自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建成环境与儿童独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儿童独立活动特征规律和住区户外活动场地要素,对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提出建议。鼓楼区是南京核心城区之一,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成熟,适龄儿童众多。龙江片区位于鼓楼区西部,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多采用封闭住区的形式,形态上分为多层、高层、多层与高层结合等类型,住区容积率介于1.8~2.5之间,路网密度为7.3km/km2,街区尺度相对较好。
选取标准:① 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非城市级公园绿地;② 周边范围500m内均为居住用地,无城市及区域级商业中心或运动中心,避免商业人员对儿童活动的干扰;③ 住区内有明确的户外活动场地且服务的居民超过500户。分类:选取15个具有典型性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0为封闭住区内的儿童活动场地,11-15为面向城市开放的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
4. 调研内容与方法
(1)儿童独立活动行为
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行为注记法,统计周末和工作日场地内儿童活动总人数、独立活动人数和独立活动内容等。
(2)看护者对儿童独立活动与住区活动场地安全性评价
问卷调查,获取住区空间安全与看护者监护方式对儿童独立活动许可的影响。
安全担忧:陌生人危机感;住区环境交通、活动设施、场所等;对儿童独立活动的信任。
(3)客观建成环境数据
通过实地测量、软件测算、定量分析等方式获取样本住区客观建成环境数据,包括场地、设施、空间管理和住区整体四个层面的指标。
5. 建成环境影响因素
(1)结合已有研究的文献梳理,对相关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要素进行归纳,从场地、设施、空间管理和住区整体层面初步筛选出频率较高的影响儿童独立活动的因素。
(2)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样本空间现状,并补充缺失因素,最终确定17个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变量,包括11个数据变量、6个分类变量。
(1)儿童独立活动特征
活动空间:主要集中于小区内部或社区公园。
活动频率:主要介于4-7次。
活动时长:多为0.5-1小时,1-2小时。77.03%的儿童每次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
年龄:独立活动儿童比例随年龄增长上升,6-8岁的活动儿童中有43%已存在独立活动,9-12岁高达65%。
样本住区儿童独立活动年龄及性别比例统计
活动方式:独立活动儿童更倾向于参与带轮类活动包括自行车、滑板车、轮滑等和跑步;非独立活动的儿童更多的选择亲近自然、使用活动设施、玩互动游戏、跳绳做操、散步类活动范围较为固定的活动类型。
性别差异:男孩更倾向于选择运动型活动,如互动游戏、球类游戏、带轮类和跑步类等活动;女孩更青睐静止型活动,如亲近自然、活动设施、跳绳做操等体力消耗较小的活动。
儿童独立活动与非独立活动方式差异
儿童独立活动类型性别差异
(2) CIAs行为场景
15个样本中,6个样本住区(记为A类住区)CIAs较高,均在40%以上,其他9个住区(记为B类住区)内CIAs低于30%。
儿童独立活动行为场景分析
330份问卷,经过筛选,得到296份有效问卷。
临水区、活动场地发生安全事故会降低家长意愿;受过安全教育、携带手机提高家长意愿。
场地活动安全性与看护者对儿童独立活动决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场地层面:乔木覆盖率、软硬质铺地比例与CIAs呈正相关;周边功能混合度与CIAs呈负相关。
设施层面:活动设施多样性与CIAs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座椅密度与CIAS无关。
管理层面:卫生状况与设施安全和CIAs呈正相关;交通安全和安保状况在相关性研究中不显著。住区整体层面:封闭住区和居住人口密度较高的住区有利于儿童独立活动;住宅层数对CIAs影响不明显。
影响要素:父母对邻里建筑环境的感知可能成为独立活动的促进者或障碍。需加强住区空间与设施便捷性联系,形成连续、安全、多元的住区儿童游戏网络。空间设计:按年龄区分不同活动强度和类型的活动空间;划分独立片区的同时,也注重交叠布局各年龄段的交往互动空间限制住区内部的地面机动车,保障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和可达性。树木覆盖率:满足孩子们喜欢自然的特点;注重乔木的视线开敞性和灌木的围合性,在保证良好视线穿透的同时对活动空间边界进行有益限定。功能混合度:单一居住功能的小区中,看护者与儿童的环境安全感知较高;多样的功能多伴随着复杂的人群,易引发安全担忧,导致CIAs 比例下降。多样的活动设施:易促进CIAs,激发活动积极性;不同种类的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从而聚集各年龄段的人群,提高潜在的居民监视作用,降低危险感受。住区的封闭性:对CIAs有积极作用;实践需完善封闭住区内部儿童安全可达的连续性路径,扩大儿童可达的探索空间;将宅间活动场地、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配套服务设施、步行道等有机串联,建立儿童慢行系统。
参赛全攻略→第十四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4月20日启动!周扬:面向儿童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如何营建,今天您「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