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一等奖作品丨泡菜工坊
场地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联合村,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项目选址是因为联合村是天然的康养基地,吸引了很多候鸟村民,这种力量是振兴乡村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联合村存在着诸如农业经济人口等中国传统村落的普遍困扰。
联合村位于盐边县东南部,冬季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雨季集中在6至10月,为山地地形。联合村的交通方式主要为汽车,人口密度大,彝族汉族各占一半,大约有1/3的人口在外打工,现在村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主要以农耕为主,占总收入的80左右,盐边县现在的产业还是以一产为主,二产三产就业下降,有回归务农的大趋势,一产中也是以蔬菜水果为主要收入,然而联合村的三产主要是劳务运输和运输业,发展水平非常有限,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缺口。当地的建筑多为土筑墙和土坯砖墙,当地的民居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相关分析
在结合以上的产业背景,区位情况,地方特色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想要发展乡村,就得发展产业,因此采用以建筑与创新产业共建的方式,将传统的产业功能拓展,结合乡村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以丰富业态促增值。与此同时,与当地政府和蔬菜合作社合作,为联合村村民增值创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体验。
之所以选择泡菜作为联合村的第一个二产,是因为联合村既有需求,也有条件,现在村民收入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滞销蔬菜,收入受菜贩子限制。同时联合村也有天然无公害有机产品的条件,这也满足目前市场现在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的需求。
产业链与运营模式
设计
在设计层面,从整村出发,从面到线到点,将四个组团置入乡村,用彩虹步道将其链接,打造一条完整的游村路径。在路径上设计了展现乡村文化的村博物馆,体会乡村特色的妈妈餐厅,泡菜、酿酒工坊以及欣赏乡村美景的休息茶炉,四个主要的组团之间,是劳动人民的作物种植区。方案从宏观上呈带状联系,符合整体地形的山脉走势以及原本沿道路分布的线性农田,尽可能的联系传统民居,乡村新公共建筑,和田野风光。在分析了这三条带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后,将乡带定位为传统民居的蜕变,“于带”是二三产业,“野带”是在原有的田野基础上增加的农业体验区等三产。
整村规划
设计
联合村乡村振兴项目从去年就开始在初步规划设计完善中,整个项目预计持续八年。今年上半年的重点设计对象是位于启动区村部的泡菜工坊,也是四个组团中最关键的区域。
泡菜工坊的基地位置优劣势突出,北侧是村部的公共建筑和部分民宅,在交通上对场地处于围挡之势,进入时会相对局促。优势是景观绿化好,坐北朝南,享有整个梯田风景,所以我们决定利用景观优势,同时将部分人流从农田梯田引入,减轻入口压力。
在尝试了多种体块组合后,最终选取最简单的圆形来柔化尖锐狭窄的场地所带来的拥挤感,在内部设置庭院。考虑到旁边餐厅人流量较大,对建筑做减法,加强工坊与餐厅的联系,打破完整圆形单调的感觉,顺应地形做出高差架空。
整个村部的流线是从停车场到达村部入口,再到活动广场,最后在厨房和工坊结束。考虑游客和工作人员量大,专门设计了服务于游客和村民的两条流线,分别从停车场进入和员工休息宿舍进入。在功能上,设置泡菜生产间,制作体检空间,活动场地和储藏的仓库。
村部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
考虑到将来的实际建造,通过与当地施工队的多次磨合和预算估价,对方案的材料和立面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将成本控制在了45万元以内。
在活动策划层面,乡村活动应该遵循本土性和季节性,所以将其和传统节日如祭龙节、二月落花节、三月会、六月火把节等节日结合,拟定了各自所需的空间形式。
调研过程中,参赛者发现现有农田公共设计无法满足村民的种植需求,因此以装配式快闪店的形式沿农田点布置了便民的模块快闪空间。通过分析村民的需求,在沿途布置了一系列小型服务设施,包括小吃店、厕所、休息节点。考虑到后续游客的需求,展览、民宿、采摘、观光等每每一个节点也是采用低碳的装配式模块,这样的模块化能组合成角度、面积均不同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与此同时,参赛团队还设计了乡村产品,希望保留乡村的文化性同时,能兼顾独特性与大众审美,将农村产品以一种更活泼的更健康的姿态展现出来,如“吹个泡泡”“姜个笑话”等,以及一些可爱的蔬菜漫画。
产品效果图
息
奖 项:第二届乡村振兴联合毕业设计一等奖
展示
王玥莹/整理
台湾南投县桃米村:多元产业融合 打造生态IP
台湾板头村:传统手工艺 “拼”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