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天北柱之恒山冰雪速攀: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喜欢就点赞 太乙玄门 2021-08-07

作者:飞行的书卷

一次登山一次修行:人天北柱之北岳冰雪速攀

体验: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41fwq0as&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风雪下琼台)

时间:2018年4月6日

线路:停车场-真武庙-果老岭-舍身崖-飞石窟-寝宫-北岳庙-恒宗殿-会仙府-天峰岭顶-原路返回-剩余各庙宇群-停车场

(本人拍摄的北岳全图)

虐人指数:

北岳当然不虐人,属于五岳中最轻量级的路线。但2018年4月5日北方大降温,降暴雪,导致北岳当天封闭不开放。所幸景区工作人员及时扫除道路积雪,第二天(4月6日)一早开放了。雪后气温更低,零下七八度,更兼寒风凌冽,同行三分之二的人都放弃了攀登恒山;又因为这两天下雪行程受阻,登北岳被领队限制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导致几乎所有人没有到顶。按我的习惯,只要不登顶,就不写游记了。于是展开神行法,兼时间安排又恰到好处,结果不仅登顶,还游历了所有宫观庙宇,并且拍摄了大量照片,在规定时间内下撤并返回了停车场;恒山未虚行,自然可以写篇游记。同行中有两个男子无时间观念强行登顶后返回,导致同车所有人等待了四十分钟以上,所激起的抱怨很大。第二天,二人脱离了团队。

当日恒山脚下气温:零下七八度,风力四级

网上恒山全程步行上下时间参考:

简介:其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东北走向蜿蜒而来,奔腾起伏,横亘塞上, 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境内,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观赏指数:

他人评论:

汉代班固:“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

唐代诗人贾岛:“天地有五嶽,恒嶽居其北。岩峦叠万里,诡怪浩难测。”

徐霞客:“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徐霞客对恒山是赞叹到了极处:连洛阳和武夷那样的风景,都不能和恒山相提并论了。

本人评论:上面这三位名人的评论,本人唯独不敢苟同徐霞客的评论。虽然我早已登完了汉武帝封的四岳(泰山、华山、霍山、嵩山),但唯独对北岳提不起兴趣,因为看到照片感觉风景太一般了。更何况悬空寺和北岳被割裂成两个景点单独收费。试问将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分裂出去后,北岳还能剩下什么呢?

虽然自然景观很一般,但北岳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说,所以我认为恒山之胜不在景,而以玄门闻名。做为玄门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被称为“玄门第五小洞天”(太乙总玄洞天)。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玄门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

此外,北岳还有一个历史悬疑:真正的北岳到底在哪里?(文末附本人考据)历史上一直有两个恒山之争,面对两个北岳的争论,徐霞客采取的是抛出两个北岳之说,但实际游历地点却是现在的山西浑源恒山。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就是说,河北真定(今河北曲阳)也有一个恒山,而且传说是从这里飞过去的。

具体游历过程:

先自停车场拾级而上,

右侧是真武庙。

据说是新建的道观,不是古迹,

所以过其门而不入,先行上山。

雪后攀升耗体力,

同行伙伴把自己的登山杖借给了其他同行者。

为了赶时间,

我只好“抛弃”了一路同行的伙伴。

沿着“虎风口”不断向上,

很快我就来到著名的“虎口悬松”处:

虎风口一侧是直泻的深谷,一侧是高耸的削壁,其势回环曲折。风从东南来,以口为纳;风从西北来,以口为出。大风没有息,声如虎啸,纵然是盛夏酷暑,也是凉风嗖嗖。

虎风口的由来:传说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有一次张果老来这里休息,将他的毛驴系在这里的一棵松树上。谁知这时狂风大作,一头吊睛白额猛虎呼啸而出,想把毛驴作为一顿免费午餐。岂知动土动到了太岁头上。毛驴的后台如此之硬,岂是随便动得的?于是驴虎斗法,自然以老虎的失败告终,“黔之驴”的悲剧在恒山失效了。驴虎打斗,以致松树的主根被拔起浮出地面,虎风口与虎口悬松也因此得名(可惜松根裸露处未过去特写)。

这里已经可以望见远处的“九天宫”了。不过距离太远,还不足以显示其雄伟的气势。这段路叫做步云路,不远处是果老岭。

沿着位于悬根松下的登山路向上来到果老岭,这是上下恒山的必经之路。岭上弯弯小路,由青石一块块天然连接而成。石面光滑,石路上留有圆坑,成行排列,浅者一二寸,深者三四寸,极像毛驴的脚印。相传就是张果老倒骑毛驴出入恒山时留下的踪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恒山因为有了张果老的踪迹而名扬天下。

接着来到了舍身崖,又叫姑嫂崖,这里松屏柏障,崖高欲倾,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古代恒山脚下住着一对姑嫂,她们和睦相处,感情深厚,后来姑娘和一个勤劳朴实的小伙子相爱,由于受到恶势力的迫害而饮恨投崖,贤慧的嫂子爱莫能助,也愤然跳崖。她们死后,姑娘化作一只百灵鸟,盘旋崖头等待情人;嫂嫂变成一只姑鸟,日夜寻找相依为命的姑娘。

果老岭上还有鳄鱼石。据说上古时,恒山为泥地沼泽,时常有鳄鱼出没伤人。幸好真武大帝下凡,为民除害,化作鸟龙将鳄鱼斩除。而鳄鱼躯体化为片石留在了这里。

向下俯视,可见恒山海拔不低,为五岳之中第二高:

侧面悬崖陡立,是北岳寝宫之所在:

道路下方积雪几乎将地面全覆盖,

可见当日攀恒山不易:

到达天峰岭庙群区:


一个四柱三门的牌楼,

额题“人天北柱”:

牌楼顶部皑皑白雪:

穿过牌楼,路中是马神庙,也叫御马间。前后门开通,使行人可以穿过。此庙是为北岳大帝的坐骑所建,里面塑的便是大帝的马匹。

穿过马神庙,走不多远便是白虚观。下图门额上从左到右题着“白虚观”三字:

从白虚观右继续前进,路边有亭,亭内有井,题曰“苦甜井”,也叫“龙泉观”:

此地有两井,相距不足三尺,井深不逾丈。但水质却大不相同:一井甘甜爽口,而另一井则苦涩难饮。

据说唐玄宗巡幸恒山时曾尝此水,赞叹之余,题曰龙泉观。

继续向前走,到了一个叉路口。一路通向到北岳大帝寝宫,一路可到恒宗殿。

我先去寝宫那条路。从下方往上拍了一张恒宗殿:

据说北岳大帝寝宫在最初是北岳正殿,此殿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明宏治14年时,朝廷扩建恒山,在主峰半山坡上另建了一座恒宗殿,于是将这里改成了寝宫。险峻的寝宫建筑群南侧石壁上还有“云中胜境”四个大字。可惜我在寝宫处未拍近照,是快到恒宗殿时下瞰回拍了一张:

观赏完寝宫,一路向恒宗殿进发。

中途向山上望去,有白云洞。

如果没有指示牌指引,根本不会引起注意:

据说,每到天阴,如洞内有云雾徐徐而出,则必有大雨,所以称为“白云灵穴”。为恒山古十八景中有“石洞流云”就是这里。

“白云灵穴”:传说此洞深没有可测,下通地海龙宫,白龙公子掌管北国云雨,每逢降雨时,洞内吐出团团白雾,霎时风雨来临,甘林遍野。俗话说:恒山戴帽,大雨必到。

时间关系也不能上去一探究竟了,

继续前行。

灵芝可是我感兴趣的:

到达崇灵门,此门是恒宗殿的大门,

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朱门铜钉,绿瓦红墙:

崇灵门东有青龙殿,西有白虎殿两相拱卫,

我拍了两个殿的简介:

穿过崇灵门后,是上恒宗殿台阶,103级石梯,倾斜40度,并非某些游客写游记说的“108级”。

高而陡的连续台阶吓坏不少游人:万一失足朝后摔倒,那可就后果严重了。有些游人到此竟然不肯登上,就此作罢了;有些是采取狗刨式往上爬,爬累了就坐在台阶上:

有写游记的大咖自己没有数数,又不看牌匾,煞有介事的说是108级台阶,以为是水浒传108天干地支数呢,还分析了两种“原因”:第一种说法是:道教殿宇建筑的出发点,并非以人为本,而是为了体现殿堂的巍峨雄伟和高不可攀。行人越是感到恐惧,神的威严就越显突出。突出殿堂的形象高大,突出上殿的步履艰难,突出神的无上权威——这就是以神为本的“三突出”。还有一种说法 :人生有108种烦恼。上得这108级台阶,便烦恼消除了。

这些说法,误导群众,可谓睁眼说瞎话啊。

俯瞰游人,有累瘫在台阶上。某游客写游记说: 这个是我爬过最高最陡的台阶,双手并用,休息了3次。 陶陶被爸爸是连托带拽的,最后还是爸爸咬着牙抱上去的(本人评论:这么一点台阶都累成这样,还怎么有远方和诗啊?!)。 

我快步上了103级台阶,到达高台。高台出口处的提示:103级台阶。实际103级台阶暗含道家玄机,道家认为阴阳总和100再加上道家的三清,是为103。

高台之上,便是恒山主殿——恒宗殿了。

一口大缸,大缸内冰雪封冻:

在辽金时代,恒山是当时的文化之邦。再加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

北岳庙即恒宗殿,又称贞元殿、元灵殿,俗称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都御史刘宇奉孝宗皇帝御旨兴建的。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天峰岭南坡半山腰上,背倚绝壁,面临山谷,依坡而起,雄伟壮观。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

它廊前是一座恒山真迹图,上刻恒山全景,是一座颇具价值的文物(见文首)。

大殿五间面阔,歇山顶,前设廊。廊前檐下挂着竖匾,写着“贞元殿”。大门两旁挂有楹联,第一层写的是:

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

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

里面那层写的是:

天际月轮高,访古人胜事遗迹,最难忘果老通元、谪仙载酒;

眼前云路近,愿多士舒文广国,莫辜负杏花春雨、桂子秋风。

不知何人手笔,写得很有文采。

见下图:

最具民主精神的是道藏明载:“五岳帝位非一人所终。500年一轮回,轮流执掌。”神座上方悬挂清康熙御题匾额“化垂悠久”。据说这是当时旧物,为恒山镇山之宝。

大殿前廊内,有数十座石碑,碑文记载了历代祭山的情况,是研究恒山历史的宝贵资料。

舍身崖下瞰:

在鼓楼前有一如鸡形的青石,

以石敲击,会发出鸡鸣声,

这就是著名的“金鸡报晓”:

据说是黄山鸡误食了三茅真君的仙丹而化为石块的。金鸡石以石击之,声若鸡鸣,可谓自然奇观。“金鸡玉羊”并称(据说在这里向东远望山崖,有白石累累,在白云拂动下犹如绵羊吃草,称为“玉羊游云”。不过我可是没有体验到哪里有什么“玉羊”。),被列为恒山18景之一。这块金鸡石,感觉是新雕刻的,并非古物,如果这也算做十八景,则其他各景不看也罢。总之,恒山景色真的是五岳中最差的,无论怎么编,也不可能编出美景。

恒山会仙府:恒宗殿西北有一处耸入云霄的悬崖、名为会仙崖,在会仙崖的腰间有一占地381.9平方米的平台,在平台上依崖建有“会仙府”、“玉皇洞”、“御碑亭”等。会仙府又名“集仙阁”,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上面所说的三茅,即茅盈、茅衷、茅固茅氏三兄弟就是在这里修炼的。

从金鸡石前行即可到达“会仙府”:

对联不错,我拍了下来。依次是:

龙虎山中真宰相:

金阙殿中天不夜:

玉京山上地长春:

麒麟阁上活神仙:

藏经楼:

继续前行,

会仙府下红灯会:

会仙府门前有道教联云:

千真同降松花会,

万圣齐临黍米珠。

松花,是指道教名词,原意为下丹田,一名黍米。千真化气聚于松花,松花会乃双关词,一说修真炼气,一说神通广大。

步入会仙府。

主殿会仙府又名集仙阁,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广仙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炼。在四周悬崖上布满了宋、辽、金、元、明、清历人赞颂恒山雄姿的摩崖题刻,在众多的题刻中“天地大观”“壁立万仞”笔划如椽,字大过丈,为书法佳品,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造型各异的古建筑,杰出的书法作品,绽开的山花,耸入云天的古柏,给会仙府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千百年来奇光妙色不知醉倒了多少仙客游子。

我首先去了御碑亭。

这是一处八里出廊、四里有门窗的八角单檐尖顶建筑:

透过窗户往里看,亭中竖高三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长”四个大字,系清朝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

尽头处是悬崖绝壁:


可俯瞰下方恒宗殿及寝宫:

会仙府也是恒山十八景之一,

转身回到府上仔细观瞻。

玉皇阁建在悬崖下,气势恢宏,

崖壁上方雕刻有“壁立万仞”的题字:

门前楹联为老子《道德经》摘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洞天福地及悬崖上方:

庭前有“神光普照”:

入口牌楼顶上白雪皑皑:

崖壁上题刻特写:

上方还有小神龛:

庭前十二生肖中的“龙”特写:

又有一副对联不错,尤其第一句:

真源不外道生一:

正气从来教阐三:

出会仙府,我未沿正路前行,而是沿会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少数游客来到此间,很多游人不敢向上攀爬,一个小伙下来时提心吊胆,磨蹭半天,耽搁我不少时间。

我攀上裂石后下照:

裂石上方是一条半米宽的岩缝,沿岩缝攀上陡壁高处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殂岩石,台平如砥,上刊棋一局,台岩上刻有“琴棋台”三个字,系明人洪武年间所刻:

台西侧为通元谷,下瞰峭壁森森,是当年张果老炼丹之处,因此又说琴棋台是昔日张果老抚琴、对奕之处,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在此临台赋诗,明邢云路“琴棋台”七绝中这样写道:

一局残棋已烂柯,人琴俱去奈如何。

只今唯有仙踪在,千载高台落日多。

琴棋台除留有历代文人题诗外,台畔峭壁上还刻有“悟道仙踪”,“一局烂柯”,“斗北一柱”,“仙山显岳”,“石壁凌云”等题刻。

返回下撤。

下方游客仍攒簇在此,

大部分人没敢往上爬,

站在上方,俯观他们向上仰望的感觉真好,哈哈:

沿着陡峭石阶下来:

步入登顶正道:

回视积雪覆盖的石阶,

此处特别滑,我看到不少摔跤的:

继续登高下望:

快接近恒顶时有一处邈幽亭,因一路陡坡直拔,登顶游客中的大部分体力消耗极大;又天公不作美,恰到此处开始白雪飘飘,寒风凌冽,导致不少游客转头下山了,可惜啊。

邈幽亭是远眺绵延不绝的群山及俯视浑河金龙峡谷水库的绝佳位置:

出邈幽亭,

继续上行:

右侧绝崖即为庙宇群上方:

愈往上欲奇,

回视见万峰无不下伏,

可以体会“恒山如行”、“人天北柱”的风采:

只有快登顶时回首俯瞰,

才能体会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的描绘:

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

到达天峰岭绝顶处:

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

在五岳中海拔高度仅次于西岳华山(海拔2160米”)。

“岳顶(天峰岭)松风”是恒山十八景之一。

登上峰顶: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

此时小雪飘忽不止,领队突然发来信息,要求所有登山队员,无论身在何处,必须立即返回。于是我顺着“通元谷”沿阶而下,通元谷最大的体悟是高处行走,四围空空荡荡。

金庸在小说《笑傲江湖》中对“通元谷”有一番描写:“那通元谷在见性峰之侧,相传唐时仙人张果老曾在此炼丹。恒山大石上有蹄印数处,历代相传为张果老所骑驴子踏出。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通元先生’,通元谷之名,便由此而来。通元谷和见性峰上主庵相距虽然不远,但由谷至峰,山道绝险。令狐冲将这批江湖豪客安置在通元谷中,令他们男女隔绝,以免多生是非。”

回来的路上又去了龙王庙:

顺着山路,一路去往关帝庙和文昌宫。最后到达九天宫。

从九天宫下行,可至纯阳宫:

从纯阳宫有路可以去往疮神庙、山神庙、财神庙:



(文中所有照片及视频均为本人拍摄)

此后即为来时路,直至到停车场。


考证:真正的北岳到底在哪里?

作者:飞行的书卷

五岳之说始于汉武帝,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正式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今天的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为了统治需要,废霍山为南岳,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

但北岳比起南岳来就复杂很多。有人认为最初的北岳是河北省曲阳县的大茂山,《汉书》的“郊祀志”记载北岳常山在曲阳,历代史书也都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为大茂山。在清朝顺治年间以前,北岳恒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称恒山,汉朝和宋朝时,因避汉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讳,曾改名常山;到明末才改封山西浑州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至清入关,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下诏,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

明朝关于北岳,朝廷发生了五次争论。加上清朝一次争论,共六次争论。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时的政治待遇

第一次争论: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摺。

主张改祀到浑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改祀到山西浑源,是因浑源曾为恒阴,为恒山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意愿。

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在河曲阳北岳庙祭祀。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现在让我们来还原历史:

原来从汉代到隋代这个阶段,祭祀北岳一直就在古老的浑源恒山。到了后唐以后,因为石敬塘他为了做“儿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国,这时候宋朝的皇帝想到浑源恒山这儿来祭祀,没法祭了,所以最后就到河北曲阳大茂山了。可能就是皇帝为了搞一个掩饰,掩饰说不能来了,不是说因为我的国土不完整,而是舜大帝传说的恒山,到河北曲阳去了,他是找了这样一个理由和借口,导致后世一直以为真正的北岳是河北大茂山。直到清朝顺治十七年以后,正式确定在浑源恒山祭祀北岳,相当于还原历史了。且从徐霞客的态度来看,明代已经将北岳之名号回归浑源恒山了。

后记:因本人懒惰,汉武帝所封五岳虽然走遍了,但可惜西岳华山和东岳泰山未写游记,只写了中岳嵩山和南岳霍山,随附在此

附1:中岳嵩山游记

司马洞天之嵩山太少连穿:炁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

附2:南岳霍山游记

1、道家第14洞天:高隐隐去傲红尘

2、一个人的天狮峰:灵杆有节通天去;世间甲子管不得


又附:徐霞客游北岳略记

八月初九,出五台山,沿沙河堡、兴义寨、朱家坊、葫芦嘴、土岭。初十,登箭岭,过龙峪口,远观龙山,抵达恒山山脚,梦里北岳,耸立徐霞客眼前。到了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天峰岭与翠屏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形成天然门阙,称为金龙峡口,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即所谓:“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面对恒山,徐霞客发出洛阳伊阙、福建武夷都不能和恒山相提并论的赞叹。

顺峡谷行进,峡越隘,崖越高,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悬空寺便出现在眼前了。

八月十一日,风停树静,碧空如洗。徐霞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其行进的路线是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门”牌坊、寝宫、北岳殿、北岳山顶。途中,徐霞客还注意观察了恒山露天煤矿的情况,看到“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现今浑源煤田为山西八大煤田之一,具有储量大、埋藏浅的特点,这与徐霞客的观察是吻合的,也可推测当时已有采煤作燃料的情况了。

从八月五日游五台山到十一日从恒山下来,前后七天的游历,写成《游五台山日记》与《游恒山日记》两篇,收入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两篇日记提供了这两处名胜的山脉河流走势,资源分布,植被景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景点,为研究华北的地理、地貌、气象及旅游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古代资料。浑源人民在悬空寺旁,恒山脚下特地为他筑亭,以资永久的纪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