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坊:凡人超凡入圣的五个阶段;黄帝内经中超凡入圣的四个层次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
采编:长生证道
凡人超凡入圣的五个阶段
从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通常他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跳出物外以知物;
第二阶段:跳出人外以知人;
第三阶段:跳出地外以知地;
第四阶段:跳出天外以知天;
第五阶段:天、地、人、物,合一以知道。
我们从前四个阶段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掌握任何一个层面的本质与运行规律,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处于“外”,这个外就是让自己处于更高一个纬度或层级,只有站在高纬看低纬,才能真正通透地看到其本质与基本规律。
而作为我们在修行路上的普通人来讲,就是懂得让自己“置身于外”,让我们不断修行从另外的视角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先学会“出世”,再“入世”,这样,即便不能真正“成圣”,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最后,若能在长期修炼中,真正懂得了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的本质,将其融汇贯通,合而为一,那么就可以成为真正体道用道的圣人了。用老子的话说:外其身而身存。
《三清真录》曰∶父母之真阴真阳二气,以精血为胞胎,胎完气足而为形矣。集灵资道,神气相合而为寿,定矣。大寿一万二千岁,守朴任具,虽亡而道不亡也。中寿一千二百岁,留形住世,道在而身亦在也。下寿一百二十岁,知之修炼,可以安乐延年;不知修炼,走失耗散。在我者,不为我之所有,而又外触禁忌,暗除年算。一算为三百日寿,一岁为本数之寿,一纪为正纪之寿。无知少学,以小恶为无伤,积恶以致于灭身;以小损为无害,积损以致于灭生。始以减一算,次以除本数,终以除一纪,未及中年,夭之大半。仙子真人,怜而哀之。虽有超脱之法,必先养寿之方。
审而用之,可延至大寿。不惮修持,于日自有超凡之道。
《西山记》曰∶虽知养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寿之道,则修亦无验。
故养寿者,凡以禁忌而防其祸。行不多言,恐神散而损气;睡不张口,恐气泄而损神。临危登峻则神飞,玩杀看斗则气结,吊死问病则喜神自散,卧湿当风则真气日弱。古庙凶祠不可入,入之则神惊;狂禽异兽不可戏,戏之则神恐。对三光濡溺,折人年寿;贺四重深恩,灭人大数。饮宴于圣像之侧,魂魄不安;坐卧于墓冢之间,精神自散。枯木大树之下,不可息,防九阴之气,触人阳神;深水大泽不可渡,恐至寒之性,逼人真气。出众花卉不可折,防招妖狂入室;非时果实不可食,防带邪气入腹。
(图片来源:飞行的书卷)
忘言绮语,非患难不可频说,说之减人正寿;肥甘醇酒,非会合不可频饮,饮之除人本禄。负贤忘恩,必有祸应;轻财毁物,自无福生。大山勿深入,入之必凶;美物勿酷爱,爱之勿吉。损人伤物,以冤报冤,嫉贤妒能,以怨起怨,虚传妄授,慢友轻师,此类或有触犯,虽得正诀,遇异人,大道未就,先为此除其寿。以罪当功,竟不能速成也。善养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修内则秘精修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炼神合道,超凡入圣也。验外则救贫济苦,慈物利人,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怜于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闲,凡以方便为心,勿以人我介意,方始奉道.多遇至人,自得真法。及夫下功之后,少有患难,速得圆成,然是修养所致,亦是阴德报之。苟不达养寿之宜,安得内外齐成乎?
黄帝内经中超凡入圣的四个层次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问人年老而有子的原因是什么,岐伯回答是因其天寿过度。接下去黄帝问上古圣人以及接受圣人教化的百姓而合于道的人,都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百岁后还能生子吗?
岐伯回答,修道而合于道者,能却老而全形,年龄虽然百岁以上,但身体并没有衰老,能够超越天数七七八八的限制,仍是可以生子的。这充分肯定了人是可以通过修道而能让人的肉身不衰老或衰老极大减缓,而超越天地气数的限制。
下面讲了四种得道修道之人,属于中医摄生层次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讲,实在难以理解,也难以从内心里真正相信。
由于我本身也没有悟道更没有得道,所以仍只是从理上略作解说,不再展开论述。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上古时期,有真人,自然合于天真之气,天地阴阳皆为天真之气所化,故真人虽处天地之间阴阳之内,自然不为天地所限,不为阴阳所拘,且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超越天地阴阳。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处呼吸精气,并非人的口鼻一呼一吸所能摄纳天地之精气,而是后天口鼻之呼吸停止,全身八万四千毛孔直接与天地精气相往来,真能达到止息后,才能自然吸纳天地精气。独立守神,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物所牵,神不外驰而返心,神返而心静,心静则身与万物齐一,故后面说肌肉若一。呼吸精气是修炼之入门功夫,独立守神是修炼之保任功夫,肌肉若一是修炼之必然成果。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因与万物齐一,故能寿命超越天地,没有终止之时。“此其道生”,因真人体同于道,天地也即道化之现象,道无终尽,故真人寿亦无尽。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此处敝一般解释成尽,若是尽的含义,寿敝天地即是与天地同寿,天地终结真人寿命也终结,但后面讲无有终时,没有终结的时候,所以敝解释成尽不太合适。敝通蔽字,解释成遮蔽,引申为超越较为合适。寿敝天地,即解释成超越天地,天地崩坏,真人寿命也不随天地终结。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中古时期的至人,“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至人不需要宇宙飞船,本身就可以任意悠游宇宙空间,没有空间的限制,且有“千里眼”“顺风耳”,八远之外,八方无限远的景象也看得到,无限远处的声音也听得到。这听起来像是神话,可《黄帝内经》中确切告诉我们,这是人的生命本有的功能,人修炼到至人的程度都可以做得到。这充分揭示了人生命的奥秘和生命本有的功能和价值。那么前面讲“真人”时却没有提“千里眼”“顺风耳”之类人生命的功能,那是由于真人自然与道合一,本没有内外,也无有远近,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皆在一心之中,宇宙中任何事情皆在心境中显现,所以不需要提“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
那么中古至人是如何修炼的呢?中古至人淳厚质朴,使道可全。和于阴阳,依据天地阴阳变化而调节身心。真人可把握阴阳,不为阴阳所拘,至人须和于阴阳,不违背阴阳以行事。调于四时,依据四季阴阳之气化而调节身心,不违逆四季。去世离俗,远离红尘,不问俗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故“积精全神”精不耗损而日积月累,精足而气完,气完而神全,“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通过这些修炼自然增益生命,也归于“真人”之列,寿命自也无有止尽。
从这个道理看,我们普通人的生命本能没有开发到至人真人之境,我们都是假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圣人,“处天地之和”,处天地之间,和同天地之气化,“从八风之理”,从八风之正气,避八风之虚邪。“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与世俗相安,不避世间声色滋味,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无恚嗔之心”,没有怨恨忿怒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和光同尘,行同于世俗,服同于俗世。“举不欲观于俗”,举止却与世俗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外不为俗事所耗神劳形,内没有妄想烦恼之为患,心境恬淡愉悦,悠然自得,以此为要务,以此为功夫,故可“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形体不凋敝不衰老,精神团聚而不涣散,也可以尽天命于百岁以上。
圣人不离世俗而修炼,正是向普通百姓展示一个平常人如何修道而合于道。“圣职教化”,圣人教化普通百姓而使之超凡入圣,正是圣人不离世俗之价值。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其次有贤人,效法天地,天覆地载,万物生化皆不离天地,天地之德大矣,贤人效法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生,为而无为。“象似日月”,取象日月之运行,“辨列星辰”,辨别五星北辰、三垣、二十八星宿之行止分野。日月五星北辰三垣二十八星宿标识天运之变化,而天运变化自然影响人事,故贤人辨列取象以明之,用以指导人事。“逆从阴阳”,了知天地阴阳之变化,当从则从,当逆则逆,“分别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贤人和于四时之变化,“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取法天地以修身也求合同于道,也可以增益生命而使寿命达到极致。
好了,到这里我们《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讲完了。这堂课主要是文意解释,没有扩充发挥,大家若有兴趣,不妨多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