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经历:算命看相的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可怕的秘密!

喜欢就点赞 太乙玄门 2021-08-07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小编微信2697944967

采编:茅山君

神奇的看羊倌


大陆在六七十年代,对于思想有错误的领导干部会下放到农村去改造。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罗定(广东西边一个市县)。


有一位在珠江三角州任职的干部,因作风思想有问题下放到农村去接受改造。这位中老年干部因身衰力弱,无力下田干重活,于是村中的领导让其带羊看牛,该干部由领导人一下子去了领导牛羊,人们都戏称他为“看羊佬”。


这位“看羊佬”其实是一个择日世家的后代,精通择日学,且身上拥有一套极其准验的择日绝学。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位看羊佬是一位择日高手。


看羊佬每天早上起来的工作就是把牛羊赶到村后的林子里去吃草。看羊佬每天都必须经过林子旁一位寡妇的房子。这位寡妇50多岁了,中年丧夫。寡妇一人带大四个儿子,家中贫穷如洗,一家五口住在窄小而又破旧得摇摇欲坠的泥屋里,寡妇的大儿子有三十多岁了,小儿子也二十好几了,个个是干棍都没有讨上姑娘,皆因一穷字也。


看羊佬在村里不知不觉生活了一年。在一年里,看羊佬仔细观察了这位寡妇,知其是一位有善有德之妇人,决定帮其一把。

那年冬天很冷,看羊佬把牛羊赶入林子后,就折了回来,路经寡妇家时,入屋对寡妇说:“大嫂,天气好冷啊!借个灶烘烘火行吗?”


寡妇一看,见是看羊佬就答:“这有什么不行的。”于是抱了一把柴,在灶上烧着让看羊佬烤火取暖,寡妇的泥房已建了多年,已很破旧了,灶也一样破旧非常。


看羊佬趁寡妇外出,用脚把灶给蹬了个洞。


寡妇回来时,看羊佬说:“大嫂,很对不起,刚才烘火不小心把你的灶给弄破了。”


寡妇一看说:“没关系啦!灶已那么破旧了,随便一碰就烂啦!怪不得你。”看羊佬又说:“不行的,我弄破了你的灶,得一定给你重做好。我看你这个灶也破烂得不成样子了。这样吧,反正过几天我有空,我替你重新打一个灶。”寡妇无可耐何,就说:“好吧。”


从寡妇家里回来后,看羊佬精心挑选了一个奇异的日课给寡妇建灶用。


日子到了,看羊佬带上泥水工具来到寡妇家,替其做灶。看羊佬先把旧灶给拆了,用事时一看没有一块新砖,于是问寡妇:“你怎么不买一些新砖来打灶呢?”寡妇面一红说:“唉!不怕你笑话,我根本没有买新砖的钱。应该用旧砖打灶也没关系的。”看羊佬当下叹息了一声,说:“要旧的,就要旧的吧!”当下看羊佬细心地将灶打好。


灶做好后,看羊佬对寡妇说:“大嫂,灶我替你打好了。打好这个灶的一个月后,当有一个女人在傍晚经过你这里,你要设法留她住宿。”寡妇听了满腹狐疑,如坠梦里。但又没有细问看羊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灶做好后约一个星期,看羊佬由于努力接受改造,思想恢复正确,经群众的肯定,领导的认可,改造已获成功了,被送返了城市。



奇妙的事情在看羊佬走后发生了。在做好灶一个月后,某天傍晚,有一位女人从背后林子走出来,经过寡妇家,想必饿了好久,向寡妇讨吃的。寡妇好心肠,熬了一锅粥给这个女人吃。


突然寡妇想起了看羊佬之话“当有一个女人在傍晚经过你这里,你要设法留她住宿。”于是寡妇设法留下了这个女人。晚了,这个女人也没处可去,于是就在寡妇家住了下来。晚上,出集体劳动的四个儿子回来,见多了一个陌生姑娘,觉得很希奇。晚间睡觉时该女人和寡妇谈了一夜,知道了寡妇家的一切情况。第二天,这个外来女人不走了,死活要留下来。寡妇的大儿子就娶了这个女人为妻。婚后才知,这个女人是一个嫁夫后不久就丧夫的新寡妇。


后来不久,二儿子也结婚了,娶的也是丧过夫的女人为妻。至此,寡妇才恍然大悟当初看羊佬所说的“要旧的,就要旧的吧!”这句话的玄机。


上面的故事有人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不过令你失望,这是一件真人真事。在择日界中人,几乎无人不知此事。据说现在寡妇的后人中已有二三十口人丁了,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竟繁衍了这么多丁口,亦诚是一件奇事。




看相的背后所隐藏的一则可怕因果

父亲退休时,我的事业正如日中天。那段时间父亲身体不好,而且是大病初愈。在会议间隙,我抽空回家看望父亲。那天我们父女俩坐在大门外纳凉,一个看相的路过时,见到父亲,高声说:“呵,这老先生气色不错。看得出来,您刚得过一场大病。不过不要紧,老天爷给您增的寿还没过完呢,阎王爷不敢收您!”我一向对走江湖算命看相的人挺反感,这话一听就是察颜观色蒙出来的,明摆着是走江湖的调调。我拿了几元钱塞给他,准备打发他走了。


父亲一听,却很有兴致,请那看相的坐下,聊了起来,聊得还很投机。他们聊的大致内容是:父亲命定的寿命是六十四岁。因为曾经积了大阴德,救人很多,增了二十年寿,可以活到八十四岁。而且父亲所积之德,福泽绵长,庇荫子孙后代。


看相的人走后,看我一脸的不屑,父亲忽然严肃了起来:“你的工作我不过问,但你记住一条,多积点德,别随便整人。姊妹几个里,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刚才那个看相的说得不错,我确实曾救了很多人的命,那时你还小,不知道这事。”


原来,一九五八年时,父亲被人整了,全家被牵连,下放到了农村,住在别人家临时拴牛的草棚里。草棚只有一面墙,那面墙是别人的山墙。村里人看我们可怜,帮我们垒了另外三面墙。


不久,由于父亲能力出众,人缘好,他当上了大队干部。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里,各大队都是大食堂,各家都不能留粮食与锅碗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本来就欠收,上头又调走了大部分口粮,所以库房里的粮食也所剩无几了。上面的任务重,还在催着上交粮食。



父亲是明眼人,一算账,真要按上面的要求交足粮食任务,剩下的口粮是不可能支撑到明年秋收的。这就意味着,村民都得挨饿,甚至很可能会饿死人。所以,他连夜把村干部召集到一块,商量如何才能保住支撑到明年秋收的那些口粮。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藏粮!这事说起来似乎容易,在当时,是冒了巨大的风险的。以父亲的戴罪之身,再干这样的事,一旦发现,后果极其严重。但涉及到全村生死的大事,容不得犹豫与退缩,也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考虑什么后果不后果的。


人命关天,人心就齐。父亲带领大家在岗梁最隐蔽的地方挖了个地窖藏粮。另一拨人则抢收剩下十几亩地里的红薯。这一切都是在夜里偷干的,不敢点灯,因为害怕被发现,他们只能在微弱的月光和星光里劳作。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点火抽烟——烟火有可能暴露行迹。为了抢收红薯,全村的人都下地了,前面的人割秧,后面的人则犁地,男人则往地窖里挑红薯,这种合作,很像现代流水线上的人力资源配置,完整、高效、有条不紊。


因为连夜抢收红薯并且在地上播上了麦种,检查团表扬了父亲,说他们是第一个完成冬播任务的生产队。也批评父亲保守,是这一年交粮最少的一个队。父亲说: “我们争取明年当个交粮状元!”中午,父亲叫食堂给他们蒸了一大锅红薯,担到库房里,让他们吃了一顿饱饭。别看检查团是从县里来的,一天只配了八两粮食,他们哪儿吃得饱?临走时,父亲又给他们每人口袋里装了两个红薯,让他们给老婆孩子带回去。


父亲说:“我这一生就偷了这一次,当了这一次贼,而且还是个大贼,带领全村人偷。但我当一回贼,救了一村人,一百多户呢,老天爷给我增寿二十年。现在想想饿死人那几年,真是让人心寒呐,有的村都死绝了十几户。咱那个大队,连一个浮肿的都没有,而且凡是咱大队的亲戚朋友,只要来咱这儿,都没有让他们饿着。我给食堂上交待,做饭时,水放宽一些,大家均着吃,绝不能让来咱大队的人饿死。”“到了开春,粮就不够了。干红薯秧,本来是喂牛的,泡泡掺到红薯干里,人也吃了。喂牛的料,人也当饭吃了。总算熬到了割麦,村里没有断过伙,没有饿死一个人,连个浮肿的都没有。新粮下来了,大家总算熬过了鬼门关。”



父亲是厂里的技术权威,后来他因需要被召回单位的时候,全村人都来送他,很多人都哭了,拽着不舍得他走。


父亲说:“我从没有当官的想法,没想到却当了两年的村官,救了一村人的性命。我今年八十岁了,还有四年的阳寿。有些事啊,你还真别不信。我记得你奶奶活着的时候就说过,算命的说我只能活到六十四岁。六十四岁那年,我没有死,还以为是算命的没算准。今儿个,看相的也说我天命只有六十四岁。而且他算对我救了不少人,那我没道理不相信老天爷真的给我增了寿。八十四岁我死了,说明看相的看得准。如果我活不到八十四岁,或活到八十五岁以后,信不信,你们自己看着办。不管怎么样,多行善积德,对自己、对后代都有好处。”


后来父亲活了八十四岁零一百一十二天,我彻底相信了那个看相的人的话!真是神相,可惜再也找不到他了。


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这个无神论者也会信命,也信了以前认为是迷信的因果承负报应。反省自我,我们也许只是没有那个能力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又因固执自大,而欠缺一份包容,所以我们才轻率地下结论去否认。对未知世界,心存一份敬畏,才是更妥当的做法。


看来世界的复杂,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在纷繁复杂的世象中,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因果承负。当年冒巨大的风险救下许多村民,现在得以延寿二十年,德泽后人。好人好报,这话虽俗,这理实在。


延伸阅读:

大清灭亡前三个预言一语道破天机,最准的一个相差仅仅一年

作者:风林秀

所谓大师者,思想第一,行为第二,语言第三,经历第四。


不知道是不是误导,后来人们对大师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经历上。而这些经历的核心,可能就是一些花边新闻而已。


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些传奇经历,但离大师的境界相去甚远。出于各种私心或者私利,居然也被包装成为大师。以讹传讹,也就流传至今了。


真正的大师,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历史洗励沉淀之后的自然结果。虽经旁置、冷落甚至打倒,但不管多少次,始终屹立在历史之林。


所以说,历史总是公正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睿智的慧眼。


好了,开篇先暖场,然后咱们正说一点历史。


01


曾经,中国大清有过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史称“同治中兴”。


1860年,中国与英法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约虽然不平等,但也给伤痕累累的大清国带来了暂时的喘息。毕竟说,这些外国列强暂时先不揍你了。


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了。算是消灭了大清国一块心病。


接着,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主张以及恭亲王奕䜣的支持下,洋务运动开始了。一切,似乎预示着大清国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赵烈文的人却做出预言,五十年之内,大清国必亡。说这话的时候是1867年。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


时光倒转至1867年7月21日,即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


这天,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在一起聊天。


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说,天下统一久了,就会合久必分。


曾国藩当然不同意赵烈文的话,因为现在同治皇帝在世,正是中兴之主,大清正欣欣向荣,怎么可能灭亡呢?

曾国藩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02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溥仪继位,他的父亲载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客观讲,载沣有两件事是值得赞扬的。


一件是出使德国道歉的事情。1894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载沣被任命为特使出使德国进行道歉。当时的载沣只有十八岁。


到了德国,德国皇帝要求他行下跪礼,载沣坚决拒绝了。通过这件事情,慈禧认为载沣有气节,这也为后来他主政大清奠定了政治基础。


还有一件事就是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跟袁世凯的临阵倒戈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当载沣执政之后,他首先就先闲置了袁世凯,进而准备杀掉他。


但毕竟说,袁世凯掌握着新军的兵权。犹疑之计,有人给载沣出主意,不妨去问问张之洞。


张之洞是四朝元老,此时李鸿章、荣禄这些朝廷中呼风唤雨的人物都已经死了,张之洞成为唯一仅存的朝廷重臣。


对于载沣要杀袁世凯,张之洞明确表示不能同意。事实上,张之洞知道袁世凯的野心,他也是反袁派。只不过,他也知道,此时的袁世凯,党羽众多,尾大不掉,恐怕已经难以拔除了。


载沣又问了一些其他治国理政之事。说到国体,张之洞赞成改革,主张君主立宪。说到用人,张之洞劝载沣“不要用人唯亲贵也,应该唯贤是用”。载沣都表示同意。


但说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二人就有分歧了。那就是如何对待百姓。


张之洞叮嘱载沣,一定要善抚民众,不然会发生民变。


载沣却不以为然地说:“怕啥,有兵在。”


等到载沣走了,张之洞对身边的陈宝琛说:“国运尽矣!”





03


袁世凯借口在天津养病,其实一直都在静观其变。为了给载沣施加压力,他偷偷让保定的段祺瑞带兵到北京附近,借口南苑兵变,没事就往南苑放几炮。


载沣知道暂时不能拿袁世凯怎么样,也就放弃了杀袁的念头。


接下来,载沣也要改革了。


立宪改革之前,载沣先给各省发布了一个“预备立宪”诏书。要求各省先成立一个谘议局。载沣的这个举动,让许多地方大员充满了幻想。许多地方官员以为真要改革了,地方也可以参政议政了,于是纷纷表示支持,大家都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的洪流中。


宣统三年四月,载沣正式宣布,裁撤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大家都紧张地等着新内阁名单出炉。


其实,当时的大清朝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列强环伺,国弱民羸。族大宠多,人心思变。在这种情形下,大家都希望载沣来一次真正的改革。事实上,就是需要体恤一下民生,对皇族和旗人垄断的利益集团进行一下控制。


结果自然是令人失望的。因为通过当时载沣和张之洞的谈话就已经知道,在载沣心里并没有百姓与民生。因为他说了,有兵在。


五月,新内阁成立了。结果,基本都是皇族和旗人。这个内阁被人们指斥为“皇族内阁”。


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了。从此,辛亥革命开始了。


表面看,载沣的改革失败,在于内阁改组不彻底。事实上,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才是根本。这点,我们可以引用一下当时于右任先生发表在《民立报》的《亡国三恶因》,全文仅仅百余字,但句句扎心。


原文说: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翻译过来,具体就是三点:


第一点说的是,老百姓太穷了,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买不起日常消费品。那老百姓为什么穷呢?因为“国有金,舍不得分给百姓呀”;


第二点就是,行善的人得不到表扬与保护,作恶的人得不到制止与惩戒;


第三点就是,腐败的大清政府只能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于右任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一年,外强中干的满清政府轰然倒塌了。这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