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任市委书记大年初一建群发微信

流溪别苑 2019-05-23
回家过年


这个春节,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岗位。大年初一上午,他前往青岛市公安局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并检查调度节日期间安保维稳工作。




王清宪通过调度指挥系统与正在现场执勤的民警连线,给大家拜年。他说,在万家团圆的时刻,广大干警坚守在值班一线,舍弃小家的团圆,保障全市人民祥和过节,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致以新春的问候。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

——新春之际写给我的同事们


今天是己亥年的正月初一,一个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此刻,我望着窗外,穿过五四广场,远眺浩瀚的大海。我的脑海涌出诗人海子那句最打动人心的诗句一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时此刻,这诗句是眼前的景,又何尝不是心中的情!


20多年前,那时,我还在北京工作,有一年夏天到青岛来玩。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在风柔沙白的沙滩上放风筝。记得那时,心里就曾经感慨,作一个青岛人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怎么也不曾想到,20年后的今天,我真的成了青岛人。


在就职上任的干部大会上我说,青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透出她绰约典雅的迷人风姿。青岛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无论是经济体量、产业结构,还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巨大而独特的优势。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更让她焕发出璀璨夺目的世界光彩。青岛要海有海,要山有山,要历史有历史,要文化有文化,还有那么多青春靓丽的歌星影星、青春偶像。


我们青岛人就是美,我们青岛人就是帅!


故乡情,谁都有。但是,青岛人爱青岛,在全省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我虽是初来乍到,但这几天慰问老干部,和青岛的干部群众聊天,话语之间,我对青岛人的这份家乡自豪感感受得太真切了。青岛人对青岛的这份发自内心的爱恋,几乎可以称作青岛人从内心深处洋溢出来的一种情调。


当然,这两天,我从谈话中也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青岛发展的那一份强烈地期盼。自豪的青岛人也有着强烈的怕被别人拉下的危机感,甚至可以说,内心深处充满深深的焦虑。


在省里就常听人说,青岛干部的整体素质最高。这一点,一周来与同志们的谈话交往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与各区市委书记区长、各局长的工作讨论中,大家对青岛工作的思考和谋划、意见和建议,让我感受到青岛干部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那份深深隐伏心中、呼之欲出的干事创业的豪情。这一切,深深地感染着我,给我巨大的力量和鼓舞。


青岛的确有很多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亲赴青岛主持上合峰会,峰会后又视察青岛,要求我们“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省委刘家义书记要求青岛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引领山东的发展。


我们这些人,肩上的责任重啊!


这几天,我反复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总书记让我们“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这一次会是办好了,总书记给了我们充分的肯定,新华社还把总书记的肯定发了电稿,我们青岛可真是无上的荣光,我们获得了世界的赞誉。可是,如何“搞活一座城”呢?


搞活一座城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大的方面说,我认为应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立体、综合地活起来,才是总书记说的“搞活一座城”的内涵吧!


而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精神,人的能力。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所有的人中,首要的是我们这些干部,我们这些“关键少数”。我们的思想开放了,我们的思维活跃了,我们的精神振作了,我们的本领增强了,我们的作风扎实了,我们的创业内生动力强起来了,人民的劲头就高涨了,我们的各项事业必定也就蓬勃起来了。


青岛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而只要干部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只有干部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有可能去谈解决别的问题。干部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干部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不能坐而论道,不能停下来清议。我们要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解决。今年是省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在新春茶话会上我说,我们要聚焦重点、难点、痛点、堵点,组织一场又一场战役,发起一个又一个攻势,炸掉一个又一个碉堡,拿下一个又一个山头。要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提振我们的信心,提升我们的士气,锤炼我们的干部,增强队伍的战斗力。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胜利的信心是打出来的。我们必须勇于战斗、善于战斗。我们要打出信心,要打出一批又一批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好干部,让一批又一批年轻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


这几天我想了很多,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说。在正月初一,大年的第一天,我还是集中说一说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问题。


这个微信群是我提议建的,作为大家交流的园地、学习的园地。我们利用这个园地,沟通、讨论、切磋,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方法,改造我们的工作方法,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共同提高。


祝大家新春快乐!

2019年2月5日(己亥年正月初一)




王清宪是记者出身,学历背景来看,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被认为是构成了他“一个脑袋、两条腿”(哲学思维,法治、经济两大工具)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无论是18年记者生涯还是为官十五载,王清宪一直谨记硕士研究生导师艾丰送他的那句话,社会责任感第一,才华其次。


1963年7月,王清宪出生于河北永年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他所在的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母亲在家纺线织布。


饶是如此,父亲还是鼓励王清宪,“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穷困的生活使其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 


1979年,作为恢复高考新三届的最后一届,王清宪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就在前一年,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知青离开插队四年的红格尔阿日点力素大队也考入了南开大学,成为77级哲学系的一员(77级入学时间是1978年3月),日后这位知青从哲学出发,却逐渐在经济领域展露头脚,他就是2013年3月到2017年2月出任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现任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副行长)。 


1983年,20岁的王清宪从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为了当记者,选择了大家都不愿去的边远省份黑龙江”, 分配到黑龙江日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或许是哲学专业的缘故,王清宪在黑龙江日报的记者生涯实际是从副刊编辑做起,后来还当过理论编辑,逐渐成长为“可以独立主持每周两期的专版,编、采、评、画版全都一人”。 


很快,王清宪就从编辑岗位转到记者部,开始真正走入新闻一线。1984年,王清宪去大兴安岭采访,听到一件事:一个勇于改革的厂长,把一个青年点办成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农工商联合企业,但也因此招来不少非议一个地委副书记因为个人恩怨对这个厂长施以种种刁难,在群众中影响很不好。 王清宪在大兴安岭潜心21天,采访了地委书记、地区专员以及基层工人数十人,写成了长篇报道《秀木临风》。写成之后,地委书记几次给总编辑打电话,表示不同意发表,原本支持发表的专员也变卦,理由是:考虑到班子团结问题。 

王清宪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三下大兴安岭,直至他们为讨论此稿特邀王清宪参加他们的地委常委会议。稿件见报后,在大兴安岭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支持改革者、保护改革者的呼声在大兴安岭高扬了起来,王清宪在大兴安岭也变成了“名”记者。 这种“成就感”使王清宪感到了“党报记者的责任,也感到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荣光。” 


1985年,王清宪被派驻到伊春记者站,开始了两年的驻站生涯。 

在黑龙江日报工作4年后,一直怀抱“知识改变命运”理想的王清宪选择继续读研。 1987年,王清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师从艾丰先生。 


当时的艾丰先生是新闻界的名人,他一边担任导师,一边还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1986年,艾丰采访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这位后来的总理当时是第一次在中央党报上亮相。

对于热爱记者这份工作的王清宪来说,师从艾丰先生算得上是一次命运转折点。 



多年以后,王清宪回忆起艾丰先生的指导依然满含深情,“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王清宪记得,艾丰先生和他的第一次谈话,“做一个好记者,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华。”这句忠告在他此后的记者生涯中一直伴随左右。 对于王清宪来说,艾丰对他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和学术上的指导,更是在此后“20年里给予他精神上、学术上、做人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1990年,王清宪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分配到人民日报经济部,从事经济新闻的编采工作。 虽然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而且是在导师艾丰所在的经济部,但王清宪并没有受到导师的一丝照顾,反而是更加严格的要求。


王清宪一上班,艾丰就对他说:“我的办公室,不找你,一般不要进来。” 过了一年,王清宪有些恐慌,找到艾丰:“艾老师,你对我到底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一直不找我?” 


艾丰说:“你现在已经不是我的研究生,是我的属下干部。如果你老往我这儿跑,别人会说我给你‘吃偏饭’了。你所有的成绩都会被认为是‘吃偏饭’的结果。你不要以为有一个导师当领导有好处,我是导师的时候,辅导你,我对你是正面的,现在你成了我的部下,我对你就是负面的,因为在我的阴凉下很容易把你盖住!” 


作为上级,艾丰对王清宪更加严格要求。和国家体改委合作搞的一组关于房改的报道,在艾丰的要求和指导下,王清宪从头至尾改了四遍,最后一遍还是艾丰亲自改定的。现在,这些修改稿的底稿王清宪还作为纪念品保留着。 


1993年,王清宪和王晓同共同撰写的住房制度改革系列报道(6篇)获得了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


1995年年底,表现优异的王清宪被提拔为人民日报任经济部工交组(工业交通)组长; 


1996年7月,王清宪调任国家体改委中国改革报常务副总编,主持编采工作。 


1998年,34岁的王清宪荣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并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2000年1月,王清宪调任中国信息报总编辑,年仅36岁升正厅级。


对于自己的记者生涯,王清宪回忆:


在人民日报社五年时间,及至后来调任《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主要领导后,我写过不少分量较重的报道,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领导和同仁们给了我很多鼓励。而每篇报道的写作,都使我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道义上的快慰。我觉得,这种喜悦不是个人的沾沾自喜,而是缘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的实现。 


或许正是这份社会责任感,2000年,当时已是中国信息报总编辑的王清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


在九十年代初期,桂世镛在国务院综合研究协调小组任副组长。期间,主持过有关国有企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财政体制问题、物价税收改革、加速转化科技等十多个重大经济改革课题的研究。


从哲学学士到法学硕士再到经济学博士,王清宪一步步从理论研究回归现实问题。


王清宪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王清宪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没有先例,中国政府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主导者,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起着发动者、设计者、调控者、推动者的作用。

实际上,文中的很多观点都得益于王清宪做记者时的调查经历。


1993年,王清宪到上海、 深圳采访调查股份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感受到了跟在东北采访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不相同的扑面清风。


王清宪带着一腔的冲动进入写作状态 ,从早上7点一直写到下午4点 , 除中午只用 30 分钟吃了一包方便面外 , 用电脑一口气写了6000字。


写完稿子,王清宪感觉,大中型企业长久地困扰自己的不少问题 , 从股份制企业理出了思路。


在博士论文中,王清宪认为,重塑微观主体是从两个方面推进的:一是改造传统的国有企业,使之成为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二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塑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二者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和推动。


2004年,在获得经济学博士一年后,王清宪离开媒体步入仕途,转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从大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日报,再到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此后辗转中国改革报和中国信息报,王清宪在记者岗位上干了18年,这18年恰恰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问题层出不穷,王清宪以一个记者观察者的角色,冷静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各个行业的变化,写出了诸如《 问彩虹 》、《阳光下的罪恶》 等深度稿件,引发强烈反响。


上一期留言送书活动点赞前十名为:


来源:不是官话

精彩推荐
国家出手,约谈91家直销企业!
邢台市纪委监委重要通报黑龙江一警察垄断殡葬业8年 当地人被迫去外地下葬
亲妈贪污3.5个亿,把566个家庭逼上绝路…曲婉婷被网友大骂不要脸!
山西晋城考生武玉华因为父亲举报贪官被停学多半年考分被篡改
2019,警察不是你想打就能打!公务员敢动手或可直接开除
邯郸一男子质疑“工银安盛”:10万元钱去哪儿了?
莫言:我怀念那时候的过年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010_69573320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把时间交给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