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文/槽值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重“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重前行,子女过得光鲜亮丽,还嫌弃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
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父母们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
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
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
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應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出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此外,最好的富养,还要教会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善良。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他们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父母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
女主角成德善,父亲是老实本分的银行职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有三姐弟。一家人本来过着平淡的生活,却因父亲替人担保失利而欠下一笔巨债,从此一家人搬进阴冷潮湿的地下室生活。
德善爸爸是一个“滥好人”,在家里十分窘迫的时候,仍会照顾路边老奶奶的生意。德善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主妇,会把一筐土豆变着花样做给家人吃,尽力呵护三个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好强。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家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
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富养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而是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炼,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中国式聚会,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文/Jenny乔
每逢假期,聚会是少不了的活动。
中国人有个特点,爱扎堆,爱凑热闹,总觉得朋友越多越好,谁知道哪个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呢。
于是,就有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聚会文化。
说起聚会,就不得不说饭局、酒局,中国人特别在意这种局,因为正事儿、闲事儿都得在饭局上说。
甚至有人曾经跟我说,事情能不能办好,取决于吃没吃好,喝没喝好。
于是,每个人都一边咒骂应酬,一边整装待发地准备应酬。
春节前,隔壁销售部入职不久的一个东北小伙还跟我抱怨,公司的饭局太多了,自己实在吃不消。
去吧,得喝得烂醉如泥,自己刚结婚,今年还想要小孩,成天被老婆骂。
不去吧,又生怕错过饭局上的什么重要人物,一想到同事们在酒局上谈笑风生的场面,再痛苦,也得咬牙去。
可是,就这么坚持不懈地喝了一年多,却还是一个小职员。
本来我以为他想说,以后不去应酬了。可没想到,他其实想问我,为什么喝了这么多酒,效果不大,到底哪儿没喝对?
原来,过年前,他受了一次不小的刺激。
一个他在酒桌上主攻了一年多的客户,今年春天有个大项目,他觉得自己胜券在握,毕竟自己陪了那么多场酒,没有感情,也有人情在。
谁知道,客户翻脸不认人,分分钟把项目给了另一个同事。
据说,因为这件事,他整整一天没出门,说要好好反思自己到底哪里没把客户伺候好。
想来挺傻的,饭桌上的老江湖,谁真的傻?
你有多大本事,能成多大事,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你的能力无法被酒力取代,酒桌上的感情也无法延伸到酒桌外。
可聚会上的这种无效社交总给你制造一种假象麻痹你,让你养成一种惰性,好像不需要太努力,有朋友,有人脉就万事俱备。
可你却忘了,要想让别人欣赏你,你需要的是扎实的功底。
和饭局酒局相似的,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无效社交,就是同学会。
说同学会是无效社交,很多人觉得太势利,都是老同学,谈什么利益得失,聚在一起就图个开心热闹。
可很多人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参加同学会?
人做一件事都有动机,参加同学会的动机无非有两种,一是情感诉求,二是物质诉求。
所谓情感诉求指的就是回忆过去单纯美好的小时光,让你觉得世界没那么艰难。
所谓物质诉求,就是抱住一个大腿,还是让你觉得世界没那么艰难。
可我觉得,这两个目的都实现不了。
先说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能实现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共情。你哭的时候,别人会难过,你笑的时候,别人会开心。
可是同学会可以吗?
不行。
他们会听你哭诉,却理解不了你的苦,他们愿意安静地听你讲笑话,却get不到你的笑点。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理解真的很难。
如果非要说有那么几件事,可以共情,那我觉得可能哭穷算是一个共同话题。但我从不觉得这件事值得抱团。
再说,抱大腿就更不能实现了。
两个人是老铁还是萍水之交,从来不取决于你们是不是曾经坐在一起吃过饭,或者认识了彼此多少年。感情的深浅从来都和聚会无关。
号称“叉姐”的作者王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真正有钱人和穷人都不去同学会》,深以为然。他说:
每年固定发起、参加同学会的最后都是相同的一群人。
年复一年,同学会筛掉了飞得过于高的、走得过于远的、混得过于惨的、性格过于强的……
剩下一伙彼此过得差不多、活在同一坐标系里的同学,每年固定约见相互确认“原来你过得还是这个样儿”,便可继续相亲相爱。
同时安心地继续过自己或许是主流或许是随大流的人生。
聚会上的无效社交,浪费的是你原本可以提升自己的宝贵时间。
都说假期是一个人最好的升值期,可你却用这个时间和一群人一起自我安慰,这样的聚会可以说害人不浅。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聚会上有这么多无效社交,我们为什么还要执着地去参加聚会呢?
我想大体两种心理,一种是怕自己错过什么,一种是担心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关系。
因为人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总觉得如果我在聚会上多认识一个人,那我就能走一条捷径。
毕竟比起和别人吃吃喝喝,加班加点地学习工作可是费劲多了。
对无效社交的执着里,其实隐藏着一种聊胜于无的错误心理。
高效社交,从来不以广度论英雄,有深度的才算赢。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聚会是已有关系的一种延伸,他不能改变你在一个人心里的地位。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你的贵人,取决于你是谁。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聚会上当了炮灰,却浑然不知。
第二种心态说的是担心别人离开你。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生活里越没有能力的人,越担心别人离开,他们不知疲倦地维护着其他人的感情,生怕丢失了一个“朋友”。
有一次和同事,一起下班,他打起了电话,说:“今天我和朋友一起吃个饭,晚上估计回家晚,你和儿子早点休息吧。”
我说:“怎么着今天又出去应酬呀。”
他说:“也不是,就是几个朋友好久没见了,一起喝点酒聚聚,本来还说陪儿子去看个电影呢。但是没办法,怕这次拒绝了朋友,下次朋友就不叫我了。”
大家都在忙着维护着那脆弱的酒肉朋友,却从来不会想起去维护真正家人的感情。
而不会离开的家人慢慢就成了牺牲品,在很多人看来,好不容易认识的朋友要好好的维护,不管是什么时候的酒局,为了朋友的关系也要参加。
为了聚会而聚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存在感从来都不是刷出来,或者说,不是靠出现在聚会上刷出来的。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生活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很少参加聚会,却总被人提起有多优秀,因为他们的优秀和成就就是最好的宣传语。
其实,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因为无效社交会给你制造一种忙碌的假象,耽误了我们原本可以用来提升自我的宝贵时间。
让我们陷入一种热闹的假象里,以为自己有很多朋友,生活热气腾腾,打通了各种人脉。
其实那种感情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
来源:一个时代的记录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010_69573320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010_69573320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