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年,12倍”的纪录片市场,有这些 “小”主角

西亚 广电时评 2020-01-28

以“植物”窥中外文明交融,以“盐”见沧海桑田变迁,以“稻米”观人类文明……垂直细分化的国产纪录片背后,有哪些发展故事?



作者:西亚


“以植物的生命为尺度,对生命做一次沉思”,今年,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把镜头聚焦于“中国植物世界迁徙史”,该片成为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的开幕影片,并在豆瓣上获得了8.8分的成绩。


纵观近几年国内纪录片行业,除了这部对植物细心观察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还有以盐串起世界变迁史的《生命之盐》,以一粒稻米串联起世界粮食产地和人类文明的《稻米之路》,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手术两百年》,以及镜头直达地道风味之源的《风味原产地•云南》,和给水果奇趣立传的《水果传》等,可以看到,国产纪录片的“主角”越来越多同时,一批“主角”也正越来越“小”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宣传片


这些纪录片题材愈发垂直细分的背后,纪录片创作、市场又有哪些变化?


丰富的纪录“盛宴”

中国水稻、茶树、桑树、大豆、竹子……中国植物如何被世界发现?又是如何影响世界文明的走向?《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开启了一场中国大地的植物之旅。在该片中,另辟蹊径的柑橘小史也颇有趣味,柚子和橘杂交出橙子,嫁接繁衍出脐橙......而后,漂洋过海的柑橘在地中海沿岸又迎来了新的故事,文明、文化在植物的迁徙中交流融合。


此前,国内展现植物的生命历程和立体样貌的纪录片,有以中药材切入的《本草中华》《秘境神草》等,有侧重于植物食用功能的《水果传》等,而《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则将视角聚焦于“植物的迁徙史”,在此题材上又做了一次精耕。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不止植物,如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盐、稻米,也一跃成为了纪录片镜头中的“主角”


从新石器时期发现人类最早煮盐的陶罐,一直讲到现代都市人对于盐类的创新设计,纪录片《生命之盐》以盐为镜,通过“相依”“国命”“生存”“财富”“疆界”“回归”六个主题,访遍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诉说了盐与人类共同的命运变迁。


《生命之盐》


对于“文化”及人类文明这一大命题的阐释,纪录片《稻米之路》选择从谷物入题,以“一碗米饭的世界史”讲述了作为人类最主要食物之一的稻米从古至今的传播,以及与人类社会、文明交融密切的关联,寻常食物也造就了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稻米的迁徙之旅是伟大的,穿越亚欧大陆,稻米正给予地球上60%的人口源源不断的生存能量。


《稻米之路》


垂直化的创作趋势也能在其他类别的纪录片中找到痕迹。医疗类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不同于《人间世》更多着眼于医院日常运转与医患关系纪实,这部纪录片对准外科这一重要科室,讲述了手术在两百年间的发展史:从16世纪-17世纪解剖学、生理学的诞生,到18世纪-19世纪基础外科条件的发展,外科手术一路进步,突破大脑、心脏等复杂器官,打破异体移植的限制……


《手术两百年》


从“植物”“盐”“稻米”“手术”等垂直细分化角度切入,可以窥见人文、自然、医疗等纪录片类别新的可诉故事,这些新颖的题材也丰富了纪录片可表达的内容,共同组成了当下国产纪录片的题材“盛宴”。


“10年,12倍”的纪录片市场

从2009年的5亿元起步,国产纪录片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


随着国产纪录片的高速发展,国产纪录片的市场规模、体量也在变大,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开始对纪录片产能有了新要求。而题材垂直细分,挖掘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提高生产总产能的途径之一


据《报告2019》显示,美食类、文化类以及改革开放题材的主旋律纪录片,为2018年国产纪录片的三大主要题材。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热播后,美食成了纪录片的热门题材:除了已经走过三季的《舌尖上的中国》,近年来也播出了如《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一城一味》《年味》《此食此客》《天下一锅》《炉火江湖》等视角不同的纪录片。


《风味人间》


同时,文化类纪录片也在垂直细化:《如果国宝会说话》《故宫新事》《历史那些事》《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来讲述历史、文化故事;《生命之盐》《稻米之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本草中华》则以盐、植物等不同的“物”,来细释其背后的文化蕴意。


《如果国宝会说话》


在垂直细分趋势下,单一的题材品类变得细化丰富,同一题材下多部纪录片得以生产出来,大大提高了国产纪录片行业总产值,成为“10年,12倍”发展速度的重要支撑。


出新之策

垂直细化,也是打破题材同质化、出新的重要手段。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同样的美食题材经过垂直细分后,调和出许多“新味道”,以飨观众。


在“味道”的母体下,许多美食纪录片打开了一条差异化之路:《早餐中国》《宵夜江湖》以“早餐”“宵夜”的打法,用“时间”区别于其他美食类纪录片。而地域,也成了牵动观众味觉记忆的新标记,诞生了如《老广的味道》《风味原产地•云南》《湘当韵味》《吃在江苏》《寻味顺德》等地域美食纪录片,似乎地标越详细,风味越地道。《水果传》《小海鲜》《鳗鱼的故事》《嘿!小面》等纪录片,更是把单一的种类、食物细分出来,以新奇的小视角切入美食的大命题。


《水果传》


据市场细分理论(最早提出者为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根据目标受众需求上的差异,需以“竞争性定位”与细分市场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而垂直细分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触达目标受众。


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就曾表示:“《风味人间》在拍摄之前,先做的也是观众画像和市场预判,《风味人间》观众年龄占比最高的是19到28岁。只要有针对性,对市场非常清楚,对自己的观众非常清楚,可能就能俘获这些人群。”


能够看到,许多小众题材正成为纪录片的“主角”,它们在给观众带来新鲜观感同时,也让纪录片市场得以拓展。


·End·

编辑 | 叶晨玮 曾宇衡

>>总局将创建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

丨总局

>>回溯跨越60余年的寻“亲”之旅

丨纪录

>>实地寻访,遇见“最可爱的人”

丨节目

>>用7个故事写一封给祖国的情书

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