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急诊室故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丨导演微访谈

本刊综合 广电时评 2020-01-28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电时评第一时间采访了《急诊室故事》创作团队代表。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颁发奖章、证书。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取完整名单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影视节目在这一国家奖项中迎来高光时刻——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二等奖。奖励公报显示,《急诊室故事》编号为J-204-2-02;主要完成人为:方秉华、王韬、曾荣、孙烽、徐建青、王昕轶、杨光、朱建辉;提名单位为上海市。


《急诊室故事》是由东方卫视和恒顿传媒联合制作,东方卫视王昕轶团队参与制作的急救纪实作品,目前共两季36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后,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第一时间对《急诊室故事》总导演王昕轶进行了采访,“节目能获得科技领域的最高嘉奖,非常荣幸” 。


《急诊室故事》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信任危机,坚持“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的主导思想,通过深入挖掘一个个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还原真实医患关系、带领观众感悟人生百态。


节目同时对医学知识进行有效科普。“输血前医院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心梗患者的几分钟意味着什么,家属应如何配合医生”……节目中的医学科普,专业而贴近受众。



10日上午的奖励大会结束后,《急诊室故事》医学科普纪录片统筹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方秉华出现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集中采访会上,他介绍的一个案例也让大家更能体悟为何一个电视节目可以得到极大关注并获得这样一个大奖:骨科医生为一个被绞断手臂的女工做了16个小时断肢再植后取得成功,案例(播出)以后,留言非常多,最引人深思的是年轻观众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不容易,既有体力又有脑力,既要有爱心还要有技术。“我们从事急诊医学,保证他(病患)的劳动力,他(病患)的生活能力能够延续对医生是莫大的鼓舞。”


在夜以继日的拍摄中,《急诊室故事》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生死时速”的故事,节目不仅让医患关系有所缓解,也让医疗科普有了更新的角度。


 微访谈 


访谈对象:《急诊室故事》总导演 王昕轶

《广电时评》记者:饶文渊


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后,广电时评(ID:GDSP360)第一时间对《急诊室故事》总导演王昕轶进行了采访。


王昕轶介绍,2019年1月,《急诊室故事》团队着手准备申报奖项的材料,完成申报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最终获得该奖项还是有些出乎意料,除了“意外”更多是惊喜。“有些超过心理预期(笑)”,他表示,《急诊室故事》曾经获得过2015年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等广电领域的奖项,今年能获得科技领域的最高嘉奖,非常荣幸。


采用近78个远程遥控摄像头拍摄,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为切口,《急诊室故事》通过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景记录,深入日常无法看到的抢救室一线,用真实视角,通过对100多名患者的就诊过程进行观察。作品从海量素材中选出震撼、感动、真实的故事和瞬间进行呈现,“一周7天、每天24个小时看78个机位拍摄的素材,最后所用的素材片比是840:1。这其中大约只有10%的人愿意配合导演组,而这10%当中我们可能只能用到1/10,也就是只有1%的故事最终被播出。”



在王昕轶看来,《急诊室故事》相较于以前的医学科普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渗透性。拍摄前,团队做实地调研后发现,《急诊室故事》需要帮助社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病患对于医生的工作状态不了解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另一个是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患者及其家人对医生治疗方案的质疑,对专业性缺少信任等,是作品要去呈现和解决的”。


《急诊室故事》通过真实故事、真实人物,以及人物的真实情绪、反映让观众先看到故事化的内容,吸引观众“看进去”后,每集中间或结尾处加入“急诊小常识”,向观众进行急救内容的科普。


《急诊室故事》第一季中,一位心梗患者需要进行支架手术,但是并不了解情况的家人在手术室门口拼命敲门,要把手术室的门砸开。“这几分钟内如果不进行支架手术,可能患者就会失去生命,虽然患者此前做了电击,做了急救,但是心脏还是存在问题”,王昕轶说,通过这个故事两个不同视角,让观众看到手术室门外患者家属的表现和手术室门内医生的操作,知道心梗的严重性以及听从医生建议,配合医生工作,争取抢救时间的重要性。



除了用不同视角展示故事背后的医疗科普外,《急诊室故事》中还抓住了数个日常生活中存在但是并不会人人经历的急救情况,用真实故事告诉观众何时需要先行自救,何时需要配合医生。《急诊室故事》的拍摄地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上海市著名的骨科医院之一,断指急救的案例经常在这里发生。在第一季第二期里,女工人滑凤伟不慎伤断手指,但由于没有保存好伤残部分,增加了后续治疗的复杂程度。通过这个案例,如何在手指伤断后首先自救,保存好伤残部分,再快速到医院进行治疗是导演组最终想科普给观众的内容。



“通过真实急救的事件,让观众有了‘感同身受’后,再进行医疗科普的效果才会更好。”在王昕轶看来,这些或许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会把科普奖评给《急诊室故事》的主要原因。


《急诊室故事》播出后社会各方面的反馈让王昕轶感受到了制作这部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王昕轶回忆说,当年《急诊室故事》播完以后,整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包括上海地区的医院投诉率下降很多,同时,医院反馈表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较过去也有些许好转;同时,上海市有关政府机构入户调查显示,居民对医疗条件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甚至网络舆论都有所好转”。


获奖并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用电视作品为促进社会前进做更多努力,是电视人的使命也是荣耀”。


编辑 | 薛腾飞 曾宇衡

>>12部作品入选2019第三季度创新创优节目

丨政策

>> 《从地球出发》让科幻知识由“远”及“近”

丨视频

>>专访B站跨年晚会总导演宫鹏

丨专访

>>《庆余年》还有多少戏剧可能?

丨剧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