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为文化行业划了这些重点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全国两会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出新的信号: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给出了一份明确的行动纲领。
作者:广电时评两会报道组 郑长华 徐蕾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文化领域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同时,“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围绕“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草案)》。
多项内容涉及文化行业: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规划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活动,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院线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法律法规。
明确列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具体项目,其中涉及广电视听领域的包括“文艺精品创作”和“全媒体传播和数字文化”等。
全媒体传播和数字文化——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推进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
在新征程寻找新坐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国两会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为文化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明确的行动纲领。
编辑 | 徐蕾 侯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