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卫视《冬梦之约》:一场奇妙的冬奥“探馆”之旅

朱珊珊 广电时评 2021-07-28

北京卫视《冬梦之约》不仅是冬奥场馆的一次集体亮相和深度揭秘,更以人文视角观照赛场内外默默付出的人们,从更加高远的视野上俯瞰奥运与城市的关系。



作者:朱珊珊

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


六年前,北京赢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奥运会交给了放心的人”。正值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年、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全面完工之际,北京卫视推出《冬梦之约》节目,将奥运场馆、冰雪运动、城市人文巧妙融合,释放奥运会的独特魅力。


聚焦冬奥场馆的建设之精,彰显“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冬梦之约》实地探访北京冬奥会场馆,通过嘉宾走访体验的方式,层层揭秘奥运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前沿科技,捕捉放大冬奥场馆中不易察觉的设计细节,传播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阐释“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奥运赛事的承办,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都充分服务于展现运动项目的精彩。节目以此为着眼点,揭开一个又一个设计的奥秘。单板滑雪大跳台是一项高难度技巧运动,选手从近五十米高的大跳台上滑下,以极高的运动速度腾空而起,并在空中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动作再平稳落地。因此,不论是腾空的高度还是落点距离,都对风向和风力有严格的要求。

首期节目中,节目介绍了首钢大跳台根据气象部门对比赛当天风向和风速的科学预测,修改设计方案,将大跳台原定位置向东南方偏移了10度,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风力对运动员的干扰。工作人员还介绍道,首钢大跳台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冬奥会赛后民用的问题,设置了可调节的高度,这些想不到的奥秘,体现着绿色、共享理念深植于北京冬奥场馆的各项设计之中。


在探访“冰立方”时,嘉宾通过实地测温、场地结冰实验等方法,亲身体验场馆内冰面与看台“同室不同温”的贴心设计,展示精确控温技术、智能节约能耗在冬奥场馆的应用。在对国家体育馆的探访中,节目嘉宾注意到观众席每个座椅下面都有一个独立出风口,手伸过去又没有明显的风感,这种智能化新风系统的使用,不仅保障了场馆空气的安全净化,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又避免了给冬季观赛的观众造成体感不适。


从想不到的奥秘到看不到的细节,《冬梦之约》层层剖解奥运场馆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不断地设置悬念又揭晓悬念,让“探馆”的过程成为一场奇妙之旅。

讲述人与奥运的和谐之美,传递昂扬拼搏的奥运精神

节目邀请冰雪运动专业选手、赛事服务人员、艺人嘉宾等,体验冰雪运动,普及冬奥知识,通过不同视角,传递奥运精神。

节目中,曾经征战奥运赛场的前中国女子冰壶队队长王冰玉,退役不退场,如今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冰壶项目竞赛主任,继续推广冰壶运动。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全国冠军王雪梅,动情讲述了她刻苦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瓶颈的拼搏故事。北京残奥冰球队的队员们则用激情饱满的竞技状态和高超精湛的技术动作,赢得了在场嘉宾的满堂喝彩。这些冰雪运动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不仅在镜头中科普冰雪运动、展示技术实力,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运动员锐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深沉浓厚的奥运情怀。


在赛场之外,节目还关注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场馆建设者、赛事服务人员和奥运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马昱时,如今已成为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工作人员,他积极投身于北京冬奥会的赛事服务中,对中国两次举办奥运会表现出自豪之情。

节目通过设计多种体验方式,设置参与训练、体验学习、竞赛比拼等环节,让嘉宾深度参与冰雪运动,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如,首次体验冰壶运动的嘉宾为了完成一次成功击打,在教练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掷壶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体育竞技不服输不言败的精神内核。深爱滑雪的嘉宾向教练认真请教平行大回转的技术要领,与滑雪冠军进行了一场刺激过瘾的竞技比拼,充分展现出冰雪运动的力量之美。嘉宾全情投入体验学习冰球、冰壶、滑雪等冬奥比赛项目,向观众释放出冰雪运动的巨大魅力,感染带动人们认知冬奥、参与冬奥。


记录奥运与城市的融合之妙,展现“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冬奥场馆时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应用转换、首钢工业园的蜕变新生,到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建设,《冬梦之约》通过典型人物和故事,展示北京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蓝图中深入灵魂的奥运元素。

节目中详细介绍了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首都一片蓝天,2005年首钢正式启动减产计划,2010年首钢三高炉冶炼最后一炉钢后永久停炉。自此,8.63平方公里的首钢园区迁出首都,十余万首钢人举家搬迁。百年首钢工业园因夏奥会按下暂停键,又因冬奥会开启了全新的生命,继续服务惠及更加广阔的首都未来。


如今,已有60年历史的首钢三高炉不再炽热,而以北京工业遗产的身份见证城市的变迁;首钢电厂的三个配煤车间,如今光洁一新,改造成为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这“三块冰”的场馆。原首钢轧钢工人刘博强,通过自学转型成了一名专业制冰师,继续工作在自己热爱的首钢园区中。刘博强“冰与火”的职业转型,体现了中国办奥理念的进步,从工业厂区到奥运赛场,再到服务大众的运动休闲空间,奥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将让城市居民永久受益。

北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今后五年将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京张高铁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交通建设项目,发挥了京津冀城市群“大动脉”的重要功能。节目安排嘉宾从北京乘坐京张高铁前往崇礼云顶滑雪场,体验“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高效便捷和优质服务,展示出北京冬奥会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冬梦之约》在北京卫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同步播出,还充分发挥台属新媒体传播优势。北京时间客户端和北京体育广播抖音账号密切配合节目宣传,每期节目均在北京时间在线直播,最高直播观看人次123万,点赞量超过157万,评论量1.5万。北京体育广播在抖音快手官方平台剪辑发布40余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00万次,实现了长短视频结合的分众传播。《冬梦之约》开播以来,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微博话题#冬梦之约#阅读量超过14.3亿,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1622万,讨论量超过532万。

编辑 | 饶文渊 宁雅虹

>>“京津冀之声”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旋律

丨专论

>>听!这些特别的区域广播“声声入耳”

丨观察

>>“活起来”的文物,可以有多酷?

丨一线

>>通过一部纪录片,看见“小小少年”的梦丨主创专访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