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爆款主旋律的“觉醒”|《觉醒年代》研讨会

叶晨玮 宁雅虹 广电时评 2021-07-28
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指导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在重大题材作品中见神韵、见风骨、见人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重大题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旗帜鲜明讲政治,也要尊重艺术家、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讲好故事的精品力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视化教材。


作者:叶晨玮 宁雅虹 


4月17日,电视剧《觉醒年代》研讨会在京召开。主管部门、业内专家、主创代表等对该剧的内容创作、现实意义进行交流探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出席会议。


 

《觉醒年代》的成功是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结出的硕果,显示了中国特色文艺创作和管理的制度优势,中宣部、广电总局等领导和有关部门全程指导推动,北京、安徽等地宣传部门全力支持,总台央视在建党百年之际精心安排播出,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说,去年以来,《在一起》《跨过鸭绿江》《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精品不断涌现,给如何抓好重大题材创作带来很大启发。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指导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二是要在重大题材作品中见神韵、见风骨、见人心,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从人民的实践中来到历史的真实中去;三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重大题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通连接年轻人的精神隧道;四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也要尊重艺术家和遵循艺术规律,不要生硬刻板的说教,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贴标签喊口号,不要脸谱化概念化,要创作出真正讲好故事的精品力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视化教材。



“堂堂正正地把这个故事讲好”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用三个“度”概括《觉醒年代》的特点:用深刻的思辨诠释信仰的强度,用真挚的情感成就精神的高度,用正确的史观拓展格局的广度。


为了做好这部剧,创作团队精研细磨。“一部电视剧经历了15年的创作周期,从中能够看出精品是怎样炼成的。”高长力说。


导演张永新坦诚,他在刚接触到《觉醒年代》项目后,曾对这一重大题材十分“忐忑”,期间与总制片人刘国华以及编剧龙平平聊过很多次,最终在和刘国华长谈四个半小时后,确定“要有勇气、堂堂正正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堂堂正正’四个字在我们全剧创作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创作过程中,《觉醒年代》主创秉承“绝不容许在历史史实展现上有任何闪失”的原则,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任何一个环节都谨慎呈现。


1915到1921,“这6年的时代发展有突出的复杂性、丰富性,以至于过去很长时间内,影视行业少有对这段历史正面开掘的作品”。对于《觉醒年代》坚持的创作视角和态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高度肯定。


 

这些创作阶段的坚守,也在播出后得到了良好回馈。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了《觉醒年代》首轮和二轮播出的良好成绩,以及被广大网友“在线催更”的情况,并表示,“该剧是一次追求精品攀登高峰的创作实践”。

 

剧中不少片段也在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传播。比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于和伟 饰)看着荒野上的流民痛哭流涕,他拉着李大钊(张桐 饰)说:“守常,我们得建党。”


李大钊:仲甫兄,你为什么要成立党?


陈独秀:不为什么,我就要为了他们(人民)有尊严地活着,能有人的尊严、人的快乐、人的幸福。


另一场让广大网友“泪目”的片段是陈独秀目送两个儿子去法国勤工俭学,两个少年远去背影,和多年后遍体鳞伤、英勇就义背影交替呈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王浩透露,在第三遍审核该剧时,仍会被这场戏触动,“(这场戏)通过高度审美化的展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强大震撼力,让我们发现了历史人物的巨大魅力,让我们能从历史与审美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觉醒年代》在视听层面创造出的艺术感召力,与剧集引发的观众赞叹,一起形成了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觉醒’现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说。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觉醒年代》营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尤其“在人物创作上,坚定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历史人物坚持了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原则),全面地吸取了历史的营养。”

 

重大题材的“创作经”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集,《觉醒年代》自播出以来始终保持高关注度,并在青年群体中引发不俗反响。

 

豆瓣评分9.2,被网友疯狂催更,这部剧是如何做到的?现场专家也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在主题和立意的表达上明确了目标——努力追求艺术创新,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美上的新发现。”具体而言:一是宏大叙事跟个人命运叙事、情感叙事高度融合;二是在具体的历史事实基础上,于历史环境中发挥艺术作品应有的对历史的补充和发现;三是准确忠实还原之外,挖掘不同的艺术手法,在“诗性”上做追求。


正是这些追求,使得剧集出现了很多观众口中的“名场面”。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谈道,“陈独秀回国在船上碰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场景、李大钊在街头看到工人家庭的贫困生活、青年毛泽东看到街上小姑娘插标被叫卖……《觉醒年代》使用了大量的艺术描写,通过生活化、个性化的方式表现故事。”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说,“《觉醒年代》以大量象征手法,让镜头语言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互相呼应,蒙太奇手法的反复运用、光影配合得十分考究……这些创新让历史史实与艺术营造浑然一体”。

 

由此延伸,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这些特点同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作之道”。


 

“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理应努力呈现思想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陆红实说,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创新是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获得成功的钥匙,加强组织统筹是推出更多优秀重大主题电视剧的重要保障。“如今,时代和观众对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提出了新要求、新预期,也为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编辑 | 饶文渊 宁雅虹

>>“京津冀之声”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旋律

丨专论

>>听!这些特别的区域广播“声声入耳”

丨观察

>>“活起来”的文物,可以有多酷?

丨一线

>>通过一部纪录片,看见“小小少年”的梦丨主创专访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