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如何“念念”| 《念念青春》主创札记

广电时评 2022-03-18

编者按:最新一期的《念念青春》,张艾嘉探访98岁宝藏级艺术大师、中国画院院士黄永玉先生。


这是节目播出以来与年轻人有着最大年龄差的嘉宾,但节目没有出现代际隔阂,黄永玉分享了他的初恋故事,也试着回答了年轻人们正在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念念青春》是由优酷和视纳华仁(CNEX)联合出品制作的青春文化纪实综艺节目,由张艾嘉担任青春聆听者,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选择他们青年时期的私密文字、涂鸦、摘抄、创作、手作等文本进行念诵和演绎。


这个以“青春”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节目,在一期期嘉宾的不同讲述中丰盈起来,这次“青春题材的实验性表达”,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以下是《念念青春》主创们的创作手记。



出品人/监制陈玲珍:

让《念念青春》抵达更多观众 

《念念青春》的策划和调研从2020夏天开始,在经典案例研究、分析视纳华仁(CNEX)十五年来纪录片中“希望与梦想”“青春有为”“爱的消失与重生”“承诺与承担”等主题后,有了《念念青春》的构思。


 

当我和张艾嘉分享完我的想法、邀请她出面做召集人时,她立刻答应并给予支持,我们经常在电话上沟通,研究每集邀请的嘉宾名单,模拟可能关注的主要话题,以及这些话题对于观众的价值。

 

在人物和题材的选择上,我们希望能够突出人的真诚质朴。谁的青春没有困顿?但是善意和爱,可以化解。


 

青春是时光流逝之后内心深处一直留着的阳光,这束光的感染力可以穿透物质和世俗,生发善的力量、塑造美的人生。


总制片人程十卉:

删繁就简,也有惊喜和挑战

《念念青春》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节目:打开“青春文本”,公开与人分享。节目模式很简单,但它触发了一个行动,而这个行动对每个参与者来说都充满了意外、惊喜和挑战。

 

《念念青春》的内核是“青春文本”和一场“青春念诵会”。我们对“青春文本”精准的要求是“从13至29岁的本人的日记、涂鸦、手作等各类可视化记录”。而念诵会创造了一个场景,让“开箱”这类社交玩法得以实现,同时它也在挑战参与者的勇气和真诚度——你有没有勇气与自己的青春和解,与别人的青春共情?


 

至于《念念青春》是纪录片还是综艺,我更愿意用Factual Entertainment(真实娱乐)来定义,即基于真实原则,采用娱乐手法。在制作上,我们前期策划的模式思维、团队的组织架构和制作流程都更偏向使用综艺手法,但是在调研、拍摄和后期对内容的取舍中,结构叙事又是非常纪录片和电影化的。

 

纪录片化是指我们创作团队对真实和真相有极大的追求,对打破滤镜,寻根溯源,深度反思也有追求。电影化是张艾嘉带来的,在后期剪辑中她带给我们很多电影视听和叙事技巧,特别是对细节的极大关注。她会用音效讲故事,会对五条人阿茂摘下和带上墨镜这个细节点做放大和思考……


 

在这一次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简单模式的力量。


总导演冯文祥:

真诚与尊重,自然会有力量

《念念青春》的每一位嘉宾,观众基本都已经了解,那还能做出什么不一样而又有价值的内容?


 

“青春文本”是节目创作的核心,承载着节目每一个参与者久远而又新鲜的记忆,也是能够拉近与大众青春距离和青春共情的关键。周深因为过去的不一样,更加珍惜现在的梦与光;双腿残疾的大梦讨厌励志,就是要做大家一样的普通人;阿茂离开家乡,追求梦想……每一个分享者都不仅仅是在回忆青春的琐碎,而是透过文本,站在当下回望一路的经历与改变,感受和传递青春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念诵会是节目很重要的分享场,既要贴近嘉宾青春的色彩,又要让所有念诵者在这里形成自然交流,不能太过于庄重,却又需要略带仪式感,比如李雪琴那期的麦田、丁真那期的篝火……无论在什么场景,我们都希望拉近所有人的距离,平等、舒适地互动与分享。

 

《念念青春》作为一档星素结合的青春纪实节目,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真诚与尊重,念念,是倾听,是尊重;青春,是芸芸众生,是千姿百态。


总编剧于新玲:

相信“青春文本”的能量

青春文本作为一种个体记忆,在真实的前提下,对于观众而言,它到底具有多大的号召力?这是我们自始至终创作的核心问题。

 

我们陆续收集采访到了众多青春文本,在第一次汇总会议上,我们仔细阅读了每一位参与者的青春日记、书信、甚至是写在便签纸上,他们所谓的“胡言乱语”,会议室的氛围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发现,失恋的原因千千万,失恋的痛苦却是相通的;我们发现,痛恨自己的失败,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青春时期的自尊心是这世上最高贵的。还有中二荒诞的少年天马行空,想拥有全世界的狂妄少年气,强说愁的少年“矫情”……这些都让我们觉得,也许真的有平行时空的存在。

 

对于我们编剧团队而言,让这些“青春文本”组CP,让文本与文本对话,将多样青春文本分类组合,完成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就是编剧团队做的最关键工作。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是每期做一场念诵会。念诵会的目的就是完成文本与文本的共振,屏幕内参与者与屏幕外的观众共振。


最后一件事,是努力让主嘉宾回到青春发生地,为的是扩展青春文本所记录的时空。


 

我们不需要勉强嘉宾回忆人生,张艾嘉也不需要背有采访主持的负担,在青春发生地念诵一段青春文本,一切简单到极致,真实的感染力就不可抵挡。

 

导演孙鹤齐:

于细微处,“填补”故事 

录制《念念青春》,像是报名了一场张艾嘉开办的“导演大师课”。

 

做刘若英那期时,张艾嘉、后期小哥和我,三个人挤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夜深人静,电脑里青春念诵者的声音,透着一股悲伤,仿佛就要漫过太平洋。

 

我们尝试加一些漂亮的照片、垫情绪的音乐,但都不足以抗衡。


 

“我们来试着加一点音效”,张艾嘉说。接下来,屋子里出现了飞机的轰鸣、地铁的喧嚣、滴答的雨声、和柔情似水的电话留言声……

 

虽然只是简单的音效,在其他节目也用过,但在张艾嘉的编排中,莫名就有了电影感。

 

我觉得那是故事的力量。念诵者带来的每一个文本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世界的声音、颜色、气味构成了他们的故事,存在于张艾嘉的心里,进而被展现在《念念青春》中。

 

后期总导演庄汉波:

找到“说故事”的最佳方式

《念念青春》的后期剪辑是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共同支撑下完成的。

 

在拍摄过程中,无论是念诵会还是外景,张艾嘉和嘉宾们的对谈和讨论,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每期的话题点也非常丰富,为了保证节奏明快、主题清晰,我们需要大胆地对素材进行取舍,并且重组叙事链。


 

每期的主题和方向都是后期人员、导演与张艾嘉反复讨论调整的,主题和方向确定后,张艾嘉会坐在剪接师旁边,调整每一个小细节。


张艾嘉的思路是不会被线性叙事所局限。印象深刻的是五条人那期,三人坐在Nexi上游历海丰的途中,插入了一段后面念诵会上素人说的“青春就像原子弹”的话,在叙事逻辑上,突然插入一个陌生人的言论会显得突兀,但在当时的气氛和意境上,那句话与五条人、Nexi旅程自由浪漫的氛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


 

同时,我们也在寻找新视角,努力挖掘每位嘉宾鲜少在其他节目看到的一面。李雪琴那一期,最开始我们围绕“网生一代”的主题,剪辑出多个版本,但张艾嘉看过后觉得很难找到主观叙事的切入点,于是,我们和导演又重新筛选素材,最终找到了这期几位嘉宾的共通点——家庭,也由此找到了“说故事”的最佳方式。


(本文配图均由节目方提供)


编辑 | 饶文渊 朱晓乐

>>中央网信办:取消明星艺人榜单 规范粉丝群体账号

丨报道

>>青春有梦、从戎有我,征兵季公益广告唱响新时代强军战歌

丨专论

>>这些值得二刷三刷的剧,都出“番外”了

丨纪录

>>浙江卫视《不要小看我》:打造未成年人科学教育体验课堂

丨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