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实影像里,看黄河奔涌,见国脉千秋
延续历史文脉,纵览黄河奔流,一批纪实作品以鲜活的艺术表达细绘着黄河的生态美、人文美、产业兴。
作者:而歌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不屈的民族精神。
挖掘新时代黄河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描绘新时代黄河沿岸发展图景,一大批主题纪录片相继播出,以鲜活的艺术表达细绘黄河的生态美、人文美、产业兴,为黄河书写下一份份跨时空的声像档案。
从高原东下,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省(区),绵延五千多公里,供养、滋润着流域的生态廊道。
河海交汇的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中国湿地》便对准这块年轻的土地,以及其孕育出的完整且典型的河口生态湿地生态系统,阐释其之于全球生态的重要地位——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及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提供了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站在黄河入海的地方,有人回忆,这里原来是荒洼,荒无人烟,而现在成了国家级保护区。
从陆海之间到新生湿地,从广阔滩涂到密林深处,《大河之洲》以4K画质和国际化的视听语言,全景展现山河脉动的壮美画卷。大到沧海桑田的雄浑,小到草木萌发的律动,无不流转出精彩。
打破单一模式,开启融合创新,《大河之洲》在视听表达上下足功夫,记叙性/表现性画面语言加解说词之余,还融合创新文本形式,和景以歌,唱响黄河三角洲的独特魅力。
如今,黄河沿岸的自然生态得益于一代代人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节资源、谋发展。《黄河安澜》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反映新时代的中国之治。
增强历史纵深感,该片集纳了从古至今 “治国必治黄” 的惊心动魄实例。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循序渐进,彰显我国如何在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精准调度、有力防控下打赢一场又一场“防洪大战”,时代使命感亦不言而喻。
凝聚民族精神,《黄河安澜》还揭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该片由历史实据回顾农业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开始及发展。晋陕交界的碛口古镇使用的全新灌溉节水技术、塔拉滩的光伏发电基地……黄河流域技术迭代、产业兴旺的蝶变就是行进中国的缩影。
广阔视域下,沿岸人民发展建设的火热场景丰富着黄河影像。《探寻黄河之美》从青海三江源出发,顺延黄河纵横一万三千余公里,穿城市、下村庄、访农户、进工厂,以实地探访的形式,将一代代黄河人的感人故事、流域生态保护的“细枝末节”娓娓道来。
用一座城、一群人来映衬背后的地域文化及时代价值,《黄河从这里转弯》带观众去看黄河“几”字弯里鄂尔多斯人们的真实故事。
这里的农牧民在荒漠里勤劳致富、在海子里保护濒危水鸟、深入深沟险峭给迁徙的岩羊送水,不论山崖、荒漠、原野,这里的人们以淳朴的方式努力生活,回馈自然以善意和真诚。
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审走马竞技的少年,致力于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准格尔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村民,来到牧区实习的兽医专业大学生……《黄河从这里转弯》细腻勾画出人物群像,通过他们呈现“几”字弯内的思索,看旺盛的生命力如何焕发成光与热。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人家》记述黄河边十个家庭的生活故事。不再为黄河水患苦恼住进新房的滩区村民,河口古纱灯传承下去的手艺人,靠缝制传统藏袍致富的藏族小伙,接续点燃生活平凡且珍贵的希望。
挖掘黄河流域内的人文之美、历史之魅,《黄河石城》寻迹千年石城掩埋在废墟中的秘密,为观众讲述黄河石城的千年传奇,聆听黄河文化的回响。
情景演绎远久过去的硝烟弥漫,补足历史未现的空缺段落,《黄河石城》中平实有力的镜头展现出原住民的寻常生活,动画视效拓宽维度,在古今交汇中完成文化记忆的沉淀、超时空的共振。
镜头之外,黄河流域视听合作发展向深度融合推进——沿黄各省(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开展跨区域合作,努力推动协同发展,共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今年7月举办的2022黄河流域视听合作发展大会宣布,沿黄9省(区)广播电视台建立跨区域制播联合机制,强化黄河主题作品创作规划、协同制播。9省(区)广电网络公司启动区域合作,在技术创新、5G项目应用、经营发展等方面深度交流协作。
会上还发布了沿黄各省(区)联合策划的25个重点合作项目,未来,《黄河味道》《净土》《行走黄河几字弯》《声生不息·黄河的咏叹》等纪录片将继续“奔涌”,为新时代黄河及沿岸人民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