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影像中,欣赏中国湿地的“高颜值”

萧烨 广电时评 2023-03-28

多视角呈现中国湿地之美,呼吁对湿地进行保护。



作者:萧烨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大会正式通过的《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广电视听平台上,不少节目、纪录片多视角呈现中国湿地之美,呼吁对全球湿地进行保护。

湿地之美,美在景色,美在生态

大河之洲,孕育了中国最年轻的陆地——黄河三角洲湿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微纪录片《中国湿地》中,这里飞鸟翔集,一派勃勃生机。


“湿地,是水与大地的拥抱;生命,在交互中爆发”。《中国湿地》的镜头里,呈现了中国境内14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湿地,展现湿地生态风貌。

在《中国湿地》播出之前,总台央视纪录频道于新媒体端发布了数张海报——盘锦辽河口滨海湿地,散发着充满色彩的生机;青海湖湿地,远处一束斜阳照下,波光粼粼;冻土生境南瓮河湿地上,雾霭氤氲;卫星视角下,各处湿地千姿百态……


湿地的“高颜值”,也在片中很好地呈现出来。从渤海之滨到高原群山间,从湖沼苇草遍布的地带到广布红树林的沿海,大自然巧夺天工之手展现着中国湿地的晨昏四季,也让纪录片“随手一截,帧帧可做壁纸”。


《航拍中国(第二季)》甘肃篇中,不仅讲述了玛曲湿地吐纳百川的“海绵”特点,镜头穿过云层,九曲黄河与两岸绿野茫茫,一派盎然景象。《生态秘境》呈现的若尔盖湿地,在探秘黄河水源涵养地的过程中展现了如诗画般的景象。《航拍中国(第三季)》山东篇和《蔚蓝之境》的记录下,碱蓬草带来的一片火红,让景观瞬间充满生命的炽热。《大美中国•夏天系列》重庆篇中的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则展现了大自然“造物”外人类同样可以塑造美。

《航拍中国(第二季)》甘肃篇


《生态秘境》

《蔚蓝之境》


《大美中国•夏天系列》重庆篇


自然赋予湿地的不仅是色彩和动人美景,还在于它演绎着生命的力量。如同《中国湿地》镜头中泥质滩涂上的浅浅“疤痕”一般,潮水退去,“疤痕”成了“潮汐树”,绘就了一幅“生命的沙画”。


《中国湿地》中,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云豹、林麝、东方白鹳等野生动物“自由奔跑”,湿地公园内还有珙桐、红豆杉、秦岭冷杉等珍稀植物;大连基岩性海岸湿地,滋养着1000多种鱼类、10种贝类、5种甲壳类以及众多藻类海洋植物,丰富的食物让此处成了斑海豹的“理想家园”。


系列报道《江河奔腾看中国》中,记者前往吉林莫莫格湿地,看到了一群监测人员正悉心照料一群在此补充体力、以待“中转”的候鸟。


当候鸟迁徙抵南方,《湿地的力量》的镜头里,飞鸟正在此处舒适地度过冬天;片中呈现珠三角地区多种多样的湿地生态物种故事,为观察和协调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与城市人文之间提供了一个崭新角度。


讲述湿地,科学视角,诗意解读

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体现湿地的重要性,不少节目与纪录片以“科学性”为基础,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

为了呈现更广阔空间的绚丽景观,《航拍中国》利用卫星采集数据,通过卫星影像辅以后期处理,呈现出阿万仓湿地如叶脉般的航拍效果;除了高空大面积的景色呈现,还有贴近地面的直推镜头、垂直镜头,令整体景观立体呈现。


还有呈现手段上的灵活运用——阐释湿地水位平衡的奥秘,《中国湿地》用动画演示形象地表达湖面角落水孔之下喀斯特地貌“漏斗群”的作用。《江河奔腾看中国》里,动画演示吉林省启动的河湖连通工程,配合实景拍摄,生动解释了莫莫格湿地如何通过该工程打造生态活水网。

《中国湿地》

《江河奔腾看中国》


一系列与中国湿地相关的科学合理布局,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智慧与经验。

长江畔的双溪湿地公园,地上公园地下污水处理厂,治污造绿一举两得,在《江河奔腾看中国》记者的探访下,地下污水处理厂的科学除臭方法、可持续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念娓娓道来。


系列报道《海上看湾区》中,站在塔端,左手南沙港货运繁忙,右手可看南沙湿地全貌,一片红树林,连接起陆地和海洋,同时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融。


另一方面,在科学解读的同时,也做诗意化、故事化叙事。

“这是尚且孱弱的黄河,万里征途的第一个休憩所。”“黄河在这里打了个盹,带着酷寒赐予的温情,向万家灯火奔去。”……

呈现扎陵湖、鄂陵湖湿地的迤逦风光时,《中国湿地》用一段段美丽、拟人化的解说词,为九曲黄河、也为湿地写下了注脚。


《飞越广东•奋楫新时代》广州篇中,海珠湿地里一群飞翔的鸟儿,也在拟人的手法中产生了自己的表情和心理活动,报道用动画的形式完成了鲜活的表达。


纪实影片《鹭世界》则讲述了一只生活在黄河湿地生态区的小苍鹭的真实生命故事,通过“泽一”的成长,该片也表达出了亲情、坚强、离别、守候等多元主题。



湿地故事,融媒联动,国际表达

一集5分钟,《中国湿地》因其轻巧的体量和易于传播的特性,在新媒体端取得了近400万的播放量。

融媒传播,正成为湿地故事触及更多人心的方式。

《飞越广东•奋楫新时代》广州篇中,以小切口延伸出来的报道《入住广州湿地的鸟类从70多种增至180多种》,不仅用视听语言传达出观鸟之乐,也柔和地讲述了广州生态片区发展成果,实现了主题报道的“趣”表达。


CGTN推出的融媒体报道《坐火车看西藏》中,通过实景录制、移动录制、音视频一体化录制和网络直播等,多样态地表达了拉鲁湿地上的高原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工作,同时还解锁了“广播的全新打开方式”。

“听”湿地里的声音,同样是辽宁广播电视台专题报道《守护湿地“三宝”》的特色。这档节目通过包含鹤鸣、雪地里行走、风吹芦苇等大量场景声和人物同期声推动叙事,用“长镜头”式的手法让听众身临其境。节目于澳大利亚双语频道播发,让外国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湿地里蕴含的中国故事。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行期间,CGTN法语频道亦推出纪录片《湿地:我们的家园》,通过实地科考、纪实性拍摄,多角度、深层次地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视频来源:CGTN法语频道)


以“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大会上指出,30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地球之肾”与人、与自然的故事,还在续写。


>>在《航拍中国》海报里,遇见大美中国

丨图文

>>问答黄河古今,《黄河文化大会》探江河文明

丨节目

>>《馆长 请亮宝》:亮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丨评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品牌强国工程”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发布

丨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