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音舞诗画,深挖节气文化与民俗;搭配科技创意,呈现节气人文与自然双重意蕴。一批以二十四节气入题的文艺节目带来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文化浸润。
立春过,雨水至。二十四节气,承载了古人的浪漫诗意、美好希冀,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各类文艺节目以二十四节气入题,丰富文化视听表达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的解读拥有更多样、更鲜活的形式。
融合多样艺术形式,用音舞诗画中“新解”二十四节气文化。
2022年岁末,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创出品的《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以下简称《万物生长》音乐会)用奇妙的音乐语言打开了人们对于古老节气文化别样的想象空间。
2023年年初,中国广播艺术团以《万物生长》音乐会为核心内容,推出24集系列短视频《聆听二十四节气之声》,在多元音乐语言和“跨界、融合”的艺术理念中,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视频,为观众呈现一场浪漫的文化之旅。其中不仅有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创作的二十四首音乐作品,还邀请音乐家、导演文化学者等30余位艺术家为节气文化注解。
把节气过成节。浙江卫视推出系列晚会《中国好时节》,其“春分篇”作为该系列晚会的第一篇章,融纪实影像、音乐、舞蹈等元素为一体,探寻节气文化与宋韵文化的千年传承。
舞蹈《盼春织》以杭罗织造技艺为灵感,将《天工开物》记载中的杭罗织机化作舞台,配合流动感的丝线,在婀娜的舞姿中演绎春分时节织女们忙碌景象,展现杭罗千年之美。
伴随清扬的旋律,舞蹈《春茶意暖》中的舞者身着浅碧色长裙,“化身”一株株吐露新芽的春茶,舞动出春意盎然之景,展现出浙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时隔17年,再次在西子湖面起舞的《千手观音》与江南春色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如诗的江南画卷。
晚会提取中国宋代简约雅致的视觉风格,在内容上囊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将龙泉剑、织锦等浙江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舞台。节目以节气春分为题,将大量与中国节气相关的故事、民俗进行重新演绎,探寻节气文化与宋韵文化的千年传承。
秋收冬藏、寒来暑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离不开丰富且悠长的古代农耕文化。在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第二季中,拾音团嘉宾成员通过体验打卡,走近中轴线上与冬季节气有关的农耕文化,用原创歌曲唱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诠释出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和变幻之美。
延展创意表达,着重挖掘和展示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寓意。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将冰雪运动元素与二十四节气概念相融合,配以诗词新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有机结合。
融合“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表现形式,总台央视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清明篇”里,于“一物一曲”中挖掘清明节“慎终追远,敬祖尽孝”的文化习俗,并将传统民俗与当代精神对接,呈现对生命的哲思和对先祖的缅怀。
节目中,数字技术将节气美学熔铸于舞台之上,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活”起来,“动”起来。
“斜风细雨,大油纸伞,微湿街道……”一系列充满清明节气特征的场景在CG技术的助力下,配以古风歌舞《画中城》,带领观众沉浸式“走”进《清明上河图》中所描摹的场景,沉浸式感受北宋人民的生活。
古乐演奏《苏堤春晓》通过CG动画、AR等技术,在舞台上“搭建”起西湖春景,演奏者或“泛舟湖面”、或“端坐岸边”、或“立于桥面”,吹奏起悦耳怡神的静心音乐。
通过虚拟技术,变装舞蹈《游春》使古画、人、陶俑三者合一,演“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
古色国韵,新声传承。从祭扫到踏青,《古韵新声》清明依托古画、诗词、非遗等元素,挖掘清明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呈现这一时节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二十四节气也凝聚着独特的中国智慧。河南卫视“中国节气”系列通过节气“奇遇记”的形式,以贴近时代生活的,小而美、趣且新的戏剧故事展现节气的内涵和寓意。
《春分奇遇记》中,最早编写记录二十四节气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来到”当下,与小男孩刘一旦共同完成一场“春分到,蛋儿俏”的科学实验。节目运用AI、XR等技术,打造了一个特别的“太虚幻境”,以“节气”先生的视角讲述节气故事。
借用《桃花源记》基本叙述框架,《谷雨奇遇记》结合当代生活,从节气特点中提炼出谷雨时节生机盎然的一抹“绿”作为主旋律,在“节气、茶、信阳”等关键元素的交织中,呈现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五四之血,燃青年之志”,《立夏奇遇记》的故事提炼立夏时节“万物至此皆长大”的时节特征进行艺术升华,展现懵懂少年成长为热血青年的变化。
多元艺术形式,丰富悠久历史,融入时代新解,这些节目融合传统文化实现跨界创新,培植了中国传统节气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土壤,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