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等待戈多一样,余华终于等来了莫言丨《我在岛屿读书2》
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用文学连接更大的世界。
作者:西亚
像等待戈多一样,余华终于等来了莫言。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最新一期中,作家莫言的到来,让岛屿书屋的老友们沸腾了。
首先是余华,此前两人写信相邀,约定好“岛上见”。
在街角的椅子上,他局促地像个青涩的新人演员,捧着一本《等待戈多》不安地坐着,时而眺望,时而放空,等待着老友的到来。
两人的重逢也并没有过于热烈,莫言抱怨起晕船的不堪经历,笑着说:“我坐船坐晕了,坐得我想呕吐”,余华有些局促地相迎。接着,余华像个主人一样,介绍起东澳岛,带着他坐着小巴吹风,感受清新的海岛风情。山海的另一边,书屋里的朋友们围坐,闲聊起旅行的经历。
平凡、真实、轻松、自然,恰如本期的主题《逍遥游》。这难得的氛围,也是节目获得网友们喜爱的原因——《我在岛屿读书》,是专属作家们的“老友记”。
延续“岛屿+书屋”的沉浸式阅读场景,第二季节目将书屋从海南分界洲岛搬到了珠海东澳岛,四位书屋主理人——作家余华、苏童、《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子,与莫言、马伯庸、阿来等作家,一起在岛屿上读读书、听音乐、谈文学、寻植物、踏山海,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用文学连接更大的世界。
《我在岛屿读书》像散文诗一样,记叙下作家们的故事,形散而神不散。如《逍遥游》一期,以“旅行的意义”“等待戈多”“文学的足迹”三个篇章构架起叙事主线,又抛出“等待戈多”的趣味钩子,既有文学性的“逍遥游”主题讨论,也有节目本身的戏剧起伏,闲谈但不随意,有故事不松散。
作家们的对话,是更为宝贵的内容。余华、莫言、苏童本身是老友,却也难得相聚在荧屏上。面对镜头,老友们面色从容聊起了过去,也在互相“揭短”中带来许多笑点,而文学也在其间自然“流淌”。
比如余华、莫言、苏童、王朔四人曾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他们的题目是“为什么写作”。余华好似段子手,直言自己写作是不愿意做牙医,莫言是想买皮鞋,而老实人苏童写了个板正的稿子,听完其他人的发言完全不想念了。
谈及此事,莫言刚开了个头“1998年我们四人行”,余华马上搭腔说“这是让苏童很羞愧的那一次”,苏童哈哈大笑让好友们赶紧闭麦,几位“语言大师”互怼的场面十分欢乐。
拿起一本《收获》老杂志,余华念起许多老友们的名字,有些人却是已经不在了,让人不免伤感。而莫言回忆起自己在《收获》杂志上首次发表的作品是《球状闪电》。当时他还不懂什么叫“二题”,问了同学才知道,就是第二条,而当时的头条和三条分别是张贤亮与王蒙,对于还是新人的他而言,是很高的待遇了。
作家眼里,逍遥游,何为游?莫言讲起自己在亚马逊河漂流的故事,以及探访文人故居、文学胜地的体验。如他曾在《伊豆的舞女》中的汤本馆住过,在满是萤火虫的夜晚,感受到《柠檬》作家梶井基次郎与川端康成间的情谊。青年作家焦典说自己曾经和朋友在胡同里瞎逛,无意走到萧红故居,对着萧红故居大喊“请赐我文学之力吧”,听到这样中二的想法,老作家们也不禁一笑。
对于旅行的意义,苏童说“作家需要打开自己的感官,他是需要旅行的,去捕捉外部世界,这样的旅行往往是埋一颗种子......”,余华说“旅行对于写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兄弟》这样的作品,就是我在旅行中的一个产物”,莫言说“读到了某个地方,然后若干年后来到这,自然会把当年的阅读与眼下的风景相融合,当然里面肯定有失望的地方......”
走近这些在岛屿读书的作家们的精神世界,文学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又好像从未到来。
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