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与熵增
插图事件还没有平息,反而越挖越深。一些长年执掌教材编写、审订、出版的大佬纷纷出面,从各个角度为插图事件辩解。
其中的利益勾连是必不可免的,但那并不是重点,正国级都可以拿下,真凭实据的犯罪只要想抓,哪怕“借汝人头一用”以平民愤,几乎都是跑不了的。
有人说,这些丑怪插图能上教材,不是一个画家自己的能量可以办到的,业内高层为什么把不好关?
这就是文化趋势问题。某种文化思潮如同信仰,总是能俘获一批甚至一代人的思想,包括小画家,也包括各级大佬。
这些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大佬们,都是改开年代确定自己地位的,改开对标的是西方,尤其是美国,所谓“所有跟着美国走的都富了”。
这些大佬在改开之初,都是此岸美化最深的群体,为了适应改开的需要,这些人应运而生。
但是,这些人虽然自认为对西方和美国很熟悉,其实他们并不能看清西方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同样源自西方,某些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却是非常深刻而激烈的。
以美国为例,尤其是特朗普出现之后,美国传统保守主义与后现代的自由放纵主义越来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斗争势态。
所谓“跟着美国走的都富了”的美国,是在传统保守主义兴盛时代打下的富强基础,那时的此岸教育界大佬们追随的就是这种意识形态。但是近年来,酝酿已久的后现代自由放纵主义兴起,以黑命贵、取消文化、LGBT等为代表,猛烈摧毁着美国传统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而我们的教育界的大佬们,没有能力鉴别这些区别,以为凡是美国的就都是好的,越是新兴的就越代表文明先进。比如变审美为审丑,就是“取消文化”的一种。
知识界教育界的大佬们尚且不能分辨,更何况普通的挺美人士?
这件事的重点是文化问题。包括审美观和意识形态。而这二者又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
审美观。有公号写手说,故意把人物形象画得丑,是“文明”国家的潮流,目的是要避免刺激长得丑的人士,更有利于营造平等、博爱、宽容的氛围。
这个理由怎么样?我相信会感动和说服许多人。这也是当今西方“政治正确”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这个说法忽略了更重要的两点。一,那些受到人们喜爱的丑怪形象的图像作品,往往是乍看上去又怪又丑,但你很快就能发现独具某种审美魅力;二,那些作品并非只是一味的形象丑怪,而是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等这些经典的审美元素支撑。
也就是说,那些看上去或丑或怪的作品,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审美要素,尤其是它们都置身于一个或励志或温馨的故事之中。单纯的又丑又怪的作品也有,它们必然寄身于堕落、颓废、恐怖、阴暗的故事之中,而那些都是多数人类厌恶的小众的特殊趣味,即使在西方也属限制级的。
关于此次小学教材插图的那些形象,有大佬说要“培养审美多样性”,这种想法是有害的。
审美多样性是针对成年人的,成年人可以尝试酒精、烟草甚至毒品,作用也是一种多样性的生命体验。而儿童有儿童的生理心理,向儿童提供酒精、烟草和毒品是犯罪行为。
同样的道理,向儿童强制提供丑怪的图影作品,实质上也是一种犯罪。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朗普奔走呼号,呼吁美国人民觉醒,其实就是要抵御这种摧毁美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但是,文化的东西一旦铺开,就很难收回,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对社会文化同样适用,没有强力甚至激进的手段,混乱只能持续加重。但不要说那种手段,即使特朗普在法律框架内呼喊几句,已经被视为法西斯了。
薛定谔说,生命是一种负熵,天道大势是熵增,但生命的负熵逆天而行。而后现代意识形态是以自由为蜜糖诱捕人类的熵增黑洞。
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