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特的一生》关于时间

顾盼生辉S 美美欢乐屋 2022-11-25
我们的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首先是我们的身体,再次是我们的精神,而这两者都需要依托时间。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俄国的传记文学,最早在1979年就已经翻译出版中文版,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大概是在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里发现的。
 
尽管看过,这次翻到这本书,还是非常好奇,津津有味地又看了一遍。
 
柳比歇夫是苏联一位昆虫科学家,他的一生,很规律地记录时间都用到哪儿去了,每天写几行字,简单记录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每月写月度统计分析,每年再做年度的时间分析报告,56年从未停止。
 
他一生致力于昆虫分类学,收集了巨量的标本,整理了无数材料,阅读书本的数量更是惊人,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还能一年娱乐65次,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加过的展览会,他都会列一张清单。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领略山河景色就更是多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我们多得多。
 
还有啊,他不开夜车,睡得很多,每天睡10小时左右。他累了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他的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就像是田间轮作制。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都要结算。
 
人在一年之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太多了!从柳比歇夫的总结可以看到,人有多大的潜能,如果明智地利用起来,能创造多少成果啊!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为镜,他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目,新鲜的才过去不久的。一般的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人们希望的模样。
 
书里还有很多句子,我很喜欢,比如: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简朴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都不要。
柳比歇夫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我们的记忆靠的是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他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来看看柳比歇夫是怎样安排读书时间的:
 
清早,头脑清醒,他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专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者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呢?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坐电车他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有位子坐,就不仅可以看书,还能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住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这和中国的“活到老学到老”,和美国的巴菲特、芒格一生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都是一样的意思。
 
我没有统计时间,我有统计一年中做了哪些事情的习惯。
 
比如一年看了多少本书,作好记录,写一句话书评,或读书笔记。
 
一年看了多少部电影或电视剧,列出清单,写一句话影评,或写文章。
 
一年跑了多少步,做了多少运动,在健康方面的投入都作好记录,然后分析改进。
 
一年买了多少件衣服饰品,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清单,并分析哪些是成功的购买,哪些是交学费了。
 
一年中工作上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取得了什么成绩,下一年想要怎么做。
 
一年做了多少资产的积累,每个大类的年度收益如何,占比如何,观察变化情况,把投资体系不断优化提升。
 
我的时间管理,是用事件来管理的,而事件,大多数是提前计划好的。这样,也许能获得对时间的稍许掌控感,让时间的流逝,不仅带走了什么,还有带来了什么。
 
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头顶上的几根白发尤其闪亮,定睛的瞬间充满抗拒。
 
这样想会不会开心点?每一根白头发都不是白长的,他代表智慧和财富也跟着长多了。


延伸阅读:
读李录先生的新书《文明 现代化 价值投资 与中国》
怎么找到想看的书?
怎样兼顾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