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5.6《算得对吗》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蓝字关注我→ 绿色学习站 2021-08-08

点击蓝字关注绿色学习站,每天获取新课程!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课后作业

1.填空。

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

①交换(    )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两次计算的结果是否(     ) 。

②用(    )减去任意一个(    ),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方法也有两种:

①用(    )减去(    ),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②用(    )加上(    ,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00-269=                     422-254=   

325+289=                     458+365

3.学期李老师,买了文具奖励学生,一共用去342元售货员400元,找回68元,对吗?应该找回多少元?

教学设计

算得对吗。(教材第56~58页)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2.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3.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探索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难点: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课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师:瞧,这两个小朋友去书店买书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56页情景图)

生1:我知道了科普丛书每套118元,中外童话每套138元。

生2:小女孩要买一套科普丛书和一套中外童话,售货员阿姨说一共要256元。

师:应付多少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加法算了一遍,的确是256元。

·我想如果售货员阿姨的计算是正确的,就应该能倒回去,也就是从256元里面去掉其中一套书的价钱应该等于另一套书的价钱,所以我用256元减去科普丛书的118元,正好是138元的中外童话的价格,说明售货员阿姨的计算是正确的。

(如果学生的想法中没有出现其中的任何一种,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向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是否合理。)

师:前面同学的算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今天我们主要就是研究验算的方法。

师:如果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用300减去44试试。

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是256,说明是正确的。

生2:我用加法验算。

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是300,说明是正确的。

师:现在请大家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出示课件:教材第56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师:看看这些题目错在哪里,算一算,说一说。(出示课件:教材第57页“试一试”)

生1:第一个加法的计算错在十位上忘记加进位来的“1”,正确的结果应该是490。

生2:第二个加法的计算错在抄错了数,把153写成了135,这样当然算得不对了,正确的结果应该是449。

生3:减法的第一个错在个位上错误地用“大数减小数”,正确的结果应该是466。

生4:减法的第二个错在连续借位时,百位上借走了1,应该是9减1再减6得2,所以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68。

师: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能减少计算错误。

学生可能会说:

·验算可以减少错误。

·不要忘记进位和退位。

·不能粗心抄错数,如果抄错了数,怎么计算也不会有正确的结果。

……

师:说得都很对!但是要正确地计算,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仔细地检查这些细节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节单独的数学课,提醒学生验算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列举学生计算错误的范例,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师: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