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屏南龙潭|放下锄头唱大戏 农民变身艺术家

屏南文创 文创屏南 2019-06-10



10月2日,屏南县龙潭村第二届戏曲文化节在龙潭村举行。四平戏博物馆在同天落成,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省民协主席曾章团、县政协主席周芬芳、熙岭乡乡长张宜世为四平戏博物馆揭幕。四平戏博物馆座落在村子一幢明代建筑里,村民们第一次用一个展馆展示祖传了400多年的四平戏。


四平戏博物馆揭牌仪式


一声嘹亮的唢呐声把我们吸引进博物馆,88岁的龙潭四平戏老团长陈玉光吹起唢呐来还是中气十足。博物馆陈列的是他收集了一辈子的印记。一些文本文件上盖许多印章,当年四平戏剧团每到一处演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都会给他们印字为证,以资鼓励。


龙潭四平戏剧团老团长 陈玉光

陈玉光展示证明文件


陈楠现年28岁,是老团长几个徒弟中唯一一个留下唱戏的,现在是龙潭四平戏传承协会的负责人。陈楠九岁就开始跟随陈玉光学吹唢呐,十一岁出师,少年时在屏南县棠口村上演出,赢得满堂喝彩,村老人会当即给了陈楠30元奖励。陈楠天资聪颖,陈玉光在陈楠十八岁时,按行规写了“委托书”给他,言意他为传承人。


陈玉光(中) 陈楠(右一)

十一岁的陈楠跟随陈玉光学吹唢呐


相传,其熙岭乡龙潭村始祖曾向本村女神临水夫人庙发誓,后日子孙兴旺当世世代代演剧酬神谢恩。至第五世陈马朝,于嘉靖间始学四平腔唱曲,第六世陈志显、陈志现兄弟以后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锤子班”。乾隆年间,龙潭四平戏班社正式走向社会。到了清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龙潭村人又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戏班。足迹到达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份。四平戏“一唱众喝”的特点广为人知,演员台上唱,台下人人都会喝上几句,因此更为百姓乐道,普及与传播。


 林正碌:

全村有三个戏班,分头远行,跨省演艺,在传播着一个戏曲文化,而且没有断过,一直到今天。

四平戏演出


由戏而生,因戏生情。四平戏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是龙潭人的精神支柱。辉煌时,是龙潭人的经济来源。衰落时,龙潭人依旧没有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每年农历8月23日,演员们早早的就粉墨妆黛,扮成神话“八仙”,恭敬的迎请“戏神”到戏院,祈福祈祥。


八月廿三“迎戏神”


由于四平戏产生在明代,因而四平戏博物馆就选择在村里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里。负责龙潭文创工作是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总策划林正碌,他十分看中本土文化,传统建筑工艺、传统戏曲、传统酿酒在他的眼里都很高贵,对于选择一座明代建筑作为四平戏博物馆,林正碌这样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容器。这栋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建筑博物馆,同时它里面承载的也是这个村落的文化精神。”


四平戏博物馆

四平戏博物馆


代代传承的戏曲文化深植于村民的血脉里,戏曲艺人往往因为走南闯北而见多识广,因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快。村民陈子瓣说起四平戏的历史,滔滔不绝,对博物馆陈设的四平戏戏服爱若珍宝。清代时遗存下来的戏服至今还能看出丝线上的光亮。陈子瓣跟我们说起了四平戏角色,也感叹四平戏传承的艰难,“没有了四平戏对龙潭人来说,心里是空虚的。”


龙潭村民陈子瓣介绍四平戏


2005年左右,屏南县组织地方剧种挖掘、研究与申报非遗工作,并于2006年成功将四平戏申报为国家级非遗,2007年,龙潭四平戏农民业余剧团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第12代四平戏传承人陈秀雨和陈大并同时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秀雨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传授技艺。


2005年 屏南县组织地方剧种挖掘、研究与申报非遗

四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秀雨


2017年,龙潭村兴起文创热,曾经让陈子瓣困惑的四平戏囧境随着文创进村的兴起,再次见到了传承兴旺的希望,戏院里常常传出锣鼓声,老村民来学唱,连新来的新村民也喜欢上四平戏,唱起戏来有模有样。


新村民表演四平戏


还让陈子瓣激动的是村子里几十栋老屋的“复活”,外来的新村民喜欢四平戏,更扎下根成了新龙潭人,也改变了老屋的命运和村民的观念。现存2栋明代建筑和数十栋清代建筑为龙潭村兴起的文创热提供了条件。村民们谈油画,不再有陌生感,谈网络营销,不再有距离感。


龙潭村

林正碌


林正碌说:龙潭村的每一个人放下锄头,就换了一个角色,进入了一个最高的艺术形态,在传唱着历经数百年的剧种,这就是一个人类非常伟大的人文架构。我们今天在振兴龙潭村的时候,龙潭村四平戏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以及根基,就像今天一样我们推行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教育,他们(农民)放下锄头能画出一流的作品,唱出最好的戏剧。



文字|李   锐

图片|詹凯 郑林辉 夏依良

编辑|谢妍婷

人人都是艺术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