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大人·龙潭双溪纪|我如何将一栋农民废弃的破房子,改造为我的梦想天堂
本文转自“好报“微信公众号
诗不在远方,诗就在你的心里。
1
这栋破屋,全木质结构,位于福建屏南县龙潭村。严格来说是两栋,一栋龙潭9号,始建于清朝初年。另一栋龙潭8号,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互相毗邻,一墙之隔。
龙潭8号和9号
屋主姓陈。整个龙潭村,全是陈姓。由于代代繁衍生息,最初的祖屋住不下了,便就近增盖新屋。整个村子因此不断扩容。
上世纪80年代,紧挨着9号,盖了8号。9号有着古宅的气势,经历两三百年的风霜侵蚀,房梁木柱,表皮成为乌黑。这给了这座房子深深的年代感。
9号:数百年风霜印刻在房梁上
而8号,盖于改革开放之后没多久,明显有着那个年代的实用性,也透露出一股寒酸气。
8号:实用主义的寒酸(图片上人是主力木匠李随相)
在我接手改造并成为新的房主时,这两栋房子空闲多年。最后一个原住户,也是六七年前搬走的,她到县城买房居住。
2
龙潭村,一个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古村,地处福建东南的群山之中。古代,这里崇山峻岭,交通问题,使之形成与外界的天然阻隔。据考证,龙潭村的始建人,来自京城的逃难大户。体现在这个村庄的现状上,是它残留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比如,村里有着传承数百年的戏班子,和它独特的戏目——唱腔与京剧有类似之处的“四平戏”(仅一个村子,就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以及黄酒,这在中国的村庄,是不多见的)。再比如,村民的名字,都极为大气,陈官票,陈官唱,陈子瓣,陈孝耻……完全不是农村常见的那种阿猫阿狗式随意姓名。还有,以我目力所及,整个村庄,连最落魄的农民,都穿戴非常整齐,把自己打扮得“像模像样”,令人肃然起敬。
龙潭村的老头、老太太、少妇
正因交通不便,与外界阻隔,这个村庄,在经历40年改革开放浪潮冲击后,反而保留了原始面貌,体现在,村中大部分祖传的老屋,虽然空闲着,成为牛棚猪栏,成为杂物间,或者毫无用途地空闲着,然而并没有被拆毁。村民大多选择了去村子别的空地上新盖楼房,而更多村民选择了去县城购房居住……村里的祖宅基地,因为不值钱,不具备“再开发”价值,反而幸存了下来。
进驻这个村庄主持古村复兴项目的老林说:“深山之中,如此青山绿水,还饱含人文气息。这样的村庄,是共和国最后的资源。”(关于老林,参阅两篇文章:一个不需要性生活的人、我为何离开北京,在福建深山中领了栋破房子)
500年龙潭,“共和国最后的资源”。李锐/航拍
老林想的是,如何将这些破宅老屋,加以改造,使之变成适合现代人居住的诗意和人文空间。
这个村子有将近100栋空闲的老宅。一年多时间内,老林引入了四五十位愿意从城市移居到此、用各自的文化创意特长来激活古村空间的“新村民”。我是其中一位。
3
下面我详细讲讲龙潭8号与9号合并改造——也就是“豹舍”诞生——的过程。
老林最初提议我到龙潭村接手老房子作为生活与工作空间时,我是无感的。
我本就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农村生活对我而言只意味着沉重与艰辛,而并非“诗与远方”。另外,我多次随老林逛龙潭村的各个老房子时,心里是发怵的。
那些老房子年久失修,走进任何一栋,都阴森森的,残破不堪。“能住人吗?”我心里很自然地在打鼓。
村中原住民家的房子,阴暗潮湿,让人不想进
“豹舍”所在的这一片区域有好几栋老房子,全都无人居住,空闲多年,是村中的“无人区”,走在这一带,甚至可能产生不好的联想,如果你是一个人,就算在白天,走进一栋面积大一些的老宅,都会有后背发凉的感觉。
这是让人想逃离的地方,而不是让人想要住进来的地方。
以豹舍未改造前的老宅来说,9号二楼的上方是一个阁楼,低矮,残破,长年无人光顾,木地板上的灰尘都积了好几厘米的厚度。什么?这里将来是我自己的卧室?听着老林比比划划地讲述他构想中的新空间,我觉得他疯了,异想天开吧。
这里是我的卧室——改造前的样子
再说8号一楼主空间,那里的天井里建有一个简陋的水泥清洗台,村中许多老宅里都有这种加建的实用项目,多用于杀猪、杀鸡,清洗蔬菜,洗衣服等日常生活项目,它非常丑陋而突兀,破坏了老宅天井原有的美感。
8号主空间的西侧,还建有一个土灶,农民烧饭用的。它也丑陋而突兀。
8号的房间原貌,还有水泥清洗台,以及农家土灶
整个8号,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和打理,地面因潮湿而长满了绿苔。
老林(左)站在长满绿苔的地上,给我(右)描绘一个“诗意空间”的梦
不管是8号,还是9号,站在其中,感觉就是站在一片被遗忘的废墟之中。连村里的农民都纷纷搬出这些屋子,另建水泥新房。这样的空间也能住人?就算对它进行一番改造又能如何?
9号的一角,肮脏而丑陋的废墟
4
后来让我逐渐改变看法的原因,是我看到了在老林主持之下,一些老宅“脱胎换骨”的过程。
就这一点而言,你不得不服,老林是个奇才。
那些让人不忍多看一眼的废墟,经过几个月之后,确实大变样子,腐烂的破板子替换成了黄亮色的新杉木板,原来用木板隔出的鸽子笼一样的小房间(以便容纳农村的大家庭),被打通,变成大房间,屋顶上飘出“老虎窗”——人可以坐在高高的窗台上看书、喝茶,欣赏窗外的青山美景,人本身也变成一道风景;走廊下多出“美人靠”——人们可以坐在那里聊天,晒太阳,举办小小茶话会。
老虎窗,破屋“绽放”出的新空间
老林同时主持着村中几十套老房子的改造策划,全部采用修旧如旧原则,起用村中的老木匠,主体建筑全部采用原木料,并且老林强调,不涂任何清漆和防腐材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等待自然风化,让这些新木板慢慢变旧、发黄。置身一个刚修复的房间里,闻到的是杉木散发出的自然清香。不用担心甲醛和各种化学品危害人的健康。
老宅里的空间进行重新的设计、组合后,原有的阴森和恐怖气氛消除了,空间变得清新亮丽起来。经过空间美学和空间功能的重新构想后,整个宅子变美了,各种承载诗意栖居的空间诞生了。
龙潭老房子改造经典案例:随喜书屋
如果没有老林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再造大脑,我敢说,没有一位过惯了城市便捷生活的“新村民”,会考虑住进这些老屋子。然而实情是,龙潭村的老房子,一时成为紧俏品,好多慕名而来龙潭参观的城里人,想要搞到一套老屋子,然而,已经找不到了。
报大人与老林
5
我原本接手的老房子是龙潭9号,那栋300年的古屋。后来,发现它太小,老林说,不如你把8号也接手过来,两栋房子打通成一个空间。
说真的,这确实让人振奋。两栋房子打通,使用面积大约400平米。在一个美丽的山村,拥有这样一个大的空间,在其中生活、工作、接待朋友,这是过去地主才有的享受啊。
然而,两栋房子如何连接成一个空间,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何况,两个楼的楼层还不一样高。如何共享一个楼梯,而不要分设两个楼梯,既保证空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又能有浑然的整体感,这让老林想了很久。最终,除了一楼打通成一个大的公共空间——用来打造图书馆外,他的妙思是,在两栋房子的后部,建立一个连接通道。这个构想太巧妙,施工师傅半天听不懂,连忙说:“这不可能,两个楼层不一样高,连通不了。”老林说:“你按我说的来,保证没错!错了你不承担责任。”结果,老林是对的。从9号上到二楼,借由这个连接通道,进入8号的二楼,结构上完全是曲径通幽的效果,使8号二楼看起来别有洞天。
连接8号与9号的通道
老林空间构造思维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如何让9号二楼上的两个阁楼,通过抬升,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房间,其中一个房间,就是我的主卧。而阁楼的后面,原来是老宅屋后的一小片依山的空地,老林说,这片空地上可以盖起一层楼,成为我的工作室,两边各留一个门,其中一个门,是通过楼梯进入工作室的门,另一个门,连通向我的主卧。
如此一来,我的工作室以及主卧,成为整个豹舍最隐蔽的空间。而这个在依山的空地上新建起的工作室,由于地势高,可以看到前面屋顶的黑瓦,以及远处的青山和天空。工作室成为一个观景系数极高的所在。
从老宅后方空地上升起的工作室,连接主卧
从工作室推窗而望的风景
两个原本几乎不能有效利用的阁楼,如今变成最美的卧室。里面放弃了传统的床铺设计,直接在老虎窗下建造起木质的宽阔榻榻米。躺在榻榻米上,撩开窗帘,便可看到远处的青山,和近在眼前的竹林美景。晚上还可躺在床上看星星和月亮,并遥望夜空中的远山淡影。
躺在床上用手机拍摄的窗外风景
6
“豹舍”,之所以如此命名,与我的自媒体“好报”是有渊源的。我希望,在这里多多迎接我的读者朋友,也即“报友”。而我做自媒体的初衷,是希望与每一位读者朋友一起,探索自我进化之道。《易经》上说:“君子豹变”,意思是讲,一个成熟有魅力的人,像豹子成长一样地徐徐发生变化。“豹舍”,就是一群追求自我成长和进化的人的家园。
在龙潭村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之所,打造这个400多平米的空间,自然我不希望是“养老”、“隐居”,未来来到龙潭的人无疑将会越来越多,我踞于此地,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心情放松的地方,甚至一个在忙碌都市里迷失、走丢的人,可以来到这里,小住一段,通过读书、通过写作,通过与此地的美景和人文相融合,拥有完全不同于都市里的内心体验,在这里,重新寻回自己。
读者在豹舍书馆看书,低头书香,抬头自然
因此,考虑豹舍的核心功能定位时,我想到的两个基本点,一是读书,一是写作。
豹舍一楼和二楼的主体公共空间,最终被定位为图书馆。
在设计豹舍书馆的格局之前,我曾驱车周游过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地,我去拜访这些地方的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空间,为我的“书馆”的建设寻找灵感。毕竟,这是我头一次进行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的营造。
位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麦家理想谷给我最大的启示。那也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免费开放的看书空间。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装逼气息过于强烈的晓书馆。这里不大的空间,被几列书架分割成几个小空间,书架上塞满各种图书,窗台上也放满了书。置身于这里,有坐拥书城的感觉,触手可及之处都是书。各个角落里,随意放置了好多把沙发,软软地,坐在里面,让人不想起身。
在不大的空间里,用书架分割空间,营造坐拥书城之感,是我获得的最大启示。
豹舍书馆一楼虽然主体空间不算太大,但我还是用一米多高的书架来建立了多处围合,对空间进行了大胆的分割。这些起围合作用的一米多高书架,两面都设计了书格,都放置了图书。不管你站在哪一面,都能看到书,都有让你目光停留的所在。
除了可容纳七八人看书的主体空间外,紧邻窗户的也是卡座式小围合,主体空间后面也设置了双人座位,石头台阶旁的角落里,除了顶天立地式的主书架,也有半人高的柜台式书架,建立起一个围合,围合之中,设有两组桌椅。
除几处围合空间里的主桌椅外,还在好几处书柜旁,放置了圆形边凳,一方面,考虑到在书柜前寻书的读者,可能需要小小休息一下,另一方面,主桌椅坐满时,还有这些圆形边凳可以坐人。
书馆进门之处的天井,被我改造成一个小小的花园。因此,当你进入豹舍,第一时间是一个小小花园在迎接你。花园上方,挂着特制的好报二维码图案,以及一块高高挂起的3米多长原木横匾,上书一句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长按上图试试,看有什么神奇
这句话我是请一位小学生写的。并请人将它镌刻到巨型横匾上。那显得稚嫩拙朴的字体是想告诉你:我们不用追求“高大上”,不用在意各种外在规范,我们活好自己的本色,哪怕显得稚嫩,也会是一个精彩的人生。
7
豹舍书馆,针对龙潭村民、小学生,以及各位来到龙潭村的人免费开放。在青山绿水之间,在世外桃源之所,还能拥有书中的时光,找到心灵的一片净土。
豹舍书馆的书,大约一半是我的私人藏书,我前后从北京开车,往龙潭村拉了三趟。另有一半,来自朋友圈好友和好报读者的捐赠。
我在朋友圈和好报上发布了募捐图书的消息后,反响超乎想象的热烈。几个月以来,经常有人成箱地将书快递到龙潭。最“疯狂”的一位捐书者,已经前后捐了五大箱,大约500册她的高质量藏书。
来自好报读者和朋友圈好友的捐书
我承诺会妥善保管每一本书。每一本书,都会盖章写上捐赠者的名字,然后分门别类,上架与读者见面。
一些捐书者明确地告诉我:“与我相伴多年的好书,我舍不得扔,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捐给你,给它们找个新家,真是太好了!”
我的小伙伴,帮我在读者捐赠书籍上盖章
目前,拥有几千册图书的豹舍书馆,确实是龙潭村一个熠熠生辉的所在。村民来这里看书,小学生来这里上阅读课,来龙潭村的游客、画友,来这里看书。就更不用提那些专门冲着豹舍而来的好报读者了。每天晚上,抱着几本书上床,是住在豹舍的朋友们最常见的动作了。
龙潭小学学生在豹舍书馆上阅读课
8
精神上的营造,和细节上的讲究,是令一座山村土屋,变成一个令人眼前一亮、呆下来就不想走的空间的关键所在。
如何做到这一点?
我顺着自己的心意而为:我自己觉得怎样最舒适?就那么干。
老林同时主持几十栋老房改造,他的特点就是,站在空间里,设身处地地思考,眼前应该怎么样设计,会最富活力。他没有图纸,没有事先规划,他都是将身心投入其中,到现场进行沉浸式思考。
我也习得了“现场沉浸式空间设计”这一招。
书馆里用书柜组成的围合,就是站在空间里一步步“想”出来的。木匠根据我的思考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我的思考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因此当最后总体格局完成时,我自己也大吃一惊,感觉到效果超出预期的好。
村里一位关心老房子改造的村民说:“我完全没想到,你这个一楼空间,竟然设计得这么好。”
确实,走进书馆的人,一般都对坐拥书城的感觉、以及空间中营造出的文化味,印象深刻。
每一个看书的坐椅,都必须坐起来舒服。我采取了软质沙发为主。
无论是书馆空间,还是房间,我都根据咖啡馆的桌椅样式,进行桌椅的打造或采购。因为豹舍就是一个以看书和写作为主题的空间,每一张桌子,都要能让人舒服地放置电脑,进行写作。
每一张用来写作或看书的小桌子,都是用旧木料制作的。这并不是为了省木料,而是因为写满沧桑的旧木料,让桌子更有“故事感”。
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坐着写作,也可以在房间里坐着写作。甚至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优美的景色时,也想喝喝茶,发发呆,或者邀朋友到房间聊聊天。因此,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桌子都是靠窗的,一桌两椅,每个房间,配有我从景德镇采购的茶具一套。可以边沏茶,边写作。
考虑到爱读书爱写作的人(比如我自己),喜欢熬夜,喜欢在床上干这些事,所以每个房间,都配置了一个可放在床上的折叠小桌。
甚至考虑到爱读书的人,往往坐在马桶上也不闲着,看书或者看手机。而老房子改造,由于受现成空间的局限,卫生间往往偏小,所以我在每个卫生间里马桶对面的墙上,安装了一个可折叠的小木板,打开后可放置一本书,或者手机,或者其它。
由于卫生间很小,干湿分区困难,又由于我不喜欢踩在又冰又硬的磁砖上洗澡,在所有卫生间已经完成装修的情况下,我突发奇想,想将淋浴间进行重新改造,变成底部镂空、上面铺垫木条。人踩在木条上洗澡,洗澡水透过木条从底部流走。装修师傅说:“你疯了?还要这么折腾。”可为了那一份体验,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所有房间的卫生间都进行了改造,使得豹舍的淋浴体验,充满了特别的感觉。
当然,每一个房间,我都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雕刻成木牌,悬挂于房门一侧。这些名字,全都取自某一本书的书名。十个房间,十个名称,其中一半取自大师经典作品,一半来自一个平凡的女人——李娟。这不仅增加了豹舍的文学色彩,暗示每一位因写作而入住的房客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且,我也想提示:一个用心写作文字的人,即使他是个平凡人,却也可与大师平分秋色。
在豹舍,主张每一个人都能唤发内在的热情,激荡出生命的精彩。没有一个平凡人可以被忽略,也没有一个大师需要被膜拜。
在豹舍改造接近尾声之时,我对进门处的天井小花园突然又产生新想法,最终,按照我的想法,飘出了一个小小露台,露台上仅能容下一桌一椅,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被花和植物簇拥着、包围着,对着夜空,喝点什么,吃点什么,做点什么,看点什么,或者只是,静静发呆。
豹舍后面有个年久失修的小炮楼,最初建来用于防土匪入侵的,是个密闭的小小空间。这个小小空间,被我改造成了一间小小的禅房。一窗,一灯,一垫,关上门,独自身处一个世界。
豹舍,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让人呆得更舒服、更自在、更放松,在这种姿态里,拥抱自我,发现自我。
经过这样一个老房改造项目,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我脑子里,也有无穷无尽个设计的好想法。
而这些想法的诞生,是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想要打造一个诗意空间的热切期望。
9
豹舍初步改造工作的完成,已经大约三个月了。
一个我当初完全想象不到的空间,现在成为我每日行动与思考的场所。
我在这里迎接了不少的朋友。
英国年轻陶艺家来访豹舍
我在豹舍给蒙古国来的艺术家朋友简单理个发
写作营成员真乐姐,在豹舍主持茶道冥想
也面对过许多惊奇闪亮的眼光,和高声的赞叹。
有些朋友来豹会参加了我主持的写作营,当她离开之时,发现了自己此前未曾预料的写作潜能,生命变得更精彩了。
最大的惊叹来自于我本人。因为我如何也预期不到,我会在这样一个村庄,拥有一栋大宅,而这栋大宅,原来曾是那么残破,残破到让我不忍多看一眼,而现在,呆在里面的每一分钟,都让我感到惬意。原来不可想象的一个肮脏、矮小阁楼,现在成为我每日休养身体之处。
由破烂阁楼改造成的主卧
躺在床上从豹舍看向窗外,或者夜晚坐在豹舍前的美人靠上,看着竹林里飞舞的萤火虫,或者天上的白云、星星、月亮,就会觉得:生活真奇妙!
豹舍前的“美人靠”
而一切奇妙的源头起点,就在于,你要大胆一些地,去拥抱你想要的生活。
夜色笼罩的豹舍
阳光中的豹舍书馆
一组改造对照图,揭示设计的魔力
前文出现的旧屋场景,以及改造后的样子
第一组
改造前(9号顶层阁楼)
↓↓↓↓↓
改造后(我的卧室)
第二组
改造前(9号大门及门内空间)
↓↓↓↓↓
改造后(豹舍书馆一楼主阅读空间)
第三组
改造前(9号天井东侧空间)
↓↓↓↓↓
改造后(102房间“冬牧场”)
第四组
改造前(8号厨房、土灶)
↓↓↓↓↓
改造后(103房间:“半山夏牧场”)
第五组
改造前(8号后厅房间)
↓↓↓↓↓
改造后(美食吧台及104房间“深山夏牧场”)
第六组
改造前(8号后厅)
↓↓↓↓↓
改造后(豹舍美食吧台)
第七组
改造前(8号、9号一楼打通后)
↓↓↓↓↓
改造后(豹舍书馆入口空间)
本文为龙潭双溪纪·第一篇。文中图片除特别说明外,摄影者为风小孩以及报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