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客从何处来 山间有归处——福建屏南古村新生记
力 匕
记者 | 宋玉萌 郭圻
阝 勹
廴 匚
厶
清晨鸟鸣,推开二楼卧室的窗,望着远处的苍翠青山和小桥下淙淙流水深吸一口气;踏着咯吱咯吱的木板下楼,门口的快递已经送来……“90后”女孩高蓉蓉的屏南乡村“隐居”生活静谧舒缓,却与世界紧密相连。
↑ 四坪村村景
一群“90后”年轻人为什么选择“移民”乡村?濒临消失的村庄怎样重新“苏醒”?
浙江温州女孩高蓉蓉是一个标准的“90后”,2015年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后,“移民”到位于福建东北部山区的宁德市屏南县,最近一年定居在一个叫作四坪的小山村。
↑ 高蓉蓉
四坪村及附近一带的村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建筑呈现鲜明的闽东风格。附近的龙潭村甚至保存着120多栋明清建筑。
↑ 四坪村村景
高蓉蓉在四坪村的新家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二层小楼。从参与设计到把原有的老旧民居保护性翻修,家里的每一寸都展现着一个“90后”对幸福生活和美的安排。
↑ 高蓉蓉新家一楼
一楼是一间兼具茶室、画室和会客功能的客厅,桌上散落着画笔颜料和茶具。二楼是一间朝南的阳光房,高蓉蓉把工作台和书房布置在这里。书房对面是有着三面大落地窗的卧室和开放式厨房。现代化的冰箱电器旁,一棵粗糙的柿子树穿过房顶伸向天空,在老油画般的画面中,一颗颗饱满的橘红色柿子沉沉坠在枝头。
↑ 高蓉蓉漫画作品
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房子,在村里已经有很多座。高蓉蓉说,一批小伙伴通过她了解到这里并陆续过来,租下一栋栋房子,自己动手,对村庄进行整体水系改造和房屋修复改造。吸引他们的除了这里原汁原味的闽东老宅,更有这里开
很难想象,眼前“文艺”的四坪村,在“移民”们到来之前,一度因为“空心化”严重濒临荒废。现在她们带回来的清新气息正让四坪村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村里,画室、工作室、创意咖啡厅隐藏在各个角落,等待你不经意间遇见。创意集市上,老村民的质朴手工产品和新村民的油画交错其中。高蓉蓉说,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既古朴又现代。每天做文创作品、画画,和村里人一起做事。跟都市繁忙的生活不同,现在24小时都是属于自己的。
↑ 四坪村柿子树
“90后”姑娘瓶子也是生活在四坪村的“新村民”,记者来到四坪村时,她正和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包柿饼,他们帮忙把村里的土特产——家家应季晾晒的柿饼,设计包装再通过网络销售出去。
↑ 晒柿饼
“今天已经发了100多个快递了。”瓶子说,他们对这些柿饼进行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艺怀旧风包装,帮助村民进行电商销售,不但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让柿饼成为四坪村的一张“小清新”名片,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小山村和她背后的新美丽乡村故事。
许多消费者给他们留言说,真想来这个小村子看一看。买柿饼,买的不只是一味小吃,更唤起了带着温暖和丰收味道的乡村生活回忆。
↑ 高蓉蓉与村民
村民林德波去年年底重新回到四坪村。他觉得现在村里“特别好”,新村民和老村民特别融洽,有了年轻人,这个村“好像有了新生”。
林大哥自家的老酒坊也在村里重新开张了。他在“新村民”陈晓艺的帮助下,对老酒进行了新设计包装,传了两代人的酒旗重新在村里飘起来。
屏南县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县内村落近千个,星罗棋布,小而分散。在高蓉蓉和她的小伙伴们到来之前,这里与全国许多乡村一样,人口外流,产业凋敝,文化式微,村落衰败,个别村庄一度只有寥寥数人,濒临消失。
在四坪村附近的龙潭村,原有1400多名村民,这些年陆续仅剩100多人了。经过这两年的恢复,长居的村民已经达到600多人,完成26栋古民居的修缮。人回来,热闹的生活也回来了。龙潭村的四平戏班子迎来了“春天”,完成了20多年来的第一次“纳新”。村里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戏曲文化节。龙潭小学从过去的1名老师6名学生,发展到现在8名老师26个学生。
↑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清澈的西溪与修复后的古民居
这些变化正是宁德市屏南县近年来努力发展“村落文创”的一个缩影。
面对传统村落衰落的困境,2015年,屏南县将“村落文创”作为一个突破点,建立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运行机制,确定漈下、双溪、龙潭、四坪等传统村落试点推行文创计划。
↑ 四坪村村景
在附近的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培训吸引了许多村民。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让村民学习油画创作及电商销售,通过不断接触,让老村民更好地接受、理解“新村民”和新生活方式,也为他们未来发展艺术民宿和新乡村旅游等打下基础。
↑ 改造后的四坪村一角
在文创村落,新老村民和政府一起开展河道治理、改水改厕、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动医疗站建设、小学复办、文化场馆配建等,推动民居修缮和空间改造。
创新的乡村治理方式让传统村落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引来大批“移民”入住、大批外出村民回流。文创也成为乡村治理的新桥梁,将小山村生活和山外的都市生活连接起来,给古老山村带来充满朝气的新风。
来源|新华社
编辑|陆新菊
人人都是艺术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