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年代,我们把生命交给了祖国 ----《兄弟,我带你回家》的断想

晓晨 铁军文化 2022-12-04

  感谢您点击上方 铁军文化 加关注


芳华年代,我们把生命交给了祖国 ----《兄弟,我带你回家》的断想


作者:晓晨





  原54军161师副师长吴巍薇与该师刁锐、覃海亮、韩微、陈晓成等战友在广西凭祥南山烈士陵园祭拜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的烈士。供稿:覃海亮


原文标题:《兄弟,我带你回家》的断想



   

虽然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但彼此都应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力。毕竟,我们曾经都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看《芳华》说芳华



  

      戴晓东战友已完成了中篇战争纪实小说《兄弟,我带你们回家》。每当夜深人静,写到动情处,他一人独自仰天长啸,嚎啕大哭,这种创作情绪就这样持续了半年。一个没有战争经历的军人,情怀缘自哪里?


      “我要把英雄们的故事向更多人叙说……”


  “……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描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亮,歌颂当代军人忠诚国家御敌侵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今,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一年,不仅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人们淡忘了它,甚至国家也回避提及那场正义的战争……无数英雄魂飘异国他乡,千万烈士血染南疆。真实的历史岂可磨灭!千千万万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心里给英雄们立起一座万世不倒的丰碑......”


  “这个故事,《兄弟,我带你们回家》,不属于任何个体,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九七九’,它属于所有血洒南疆忠诚而英勇的中国军人。”


       晓东如是说。


  在这个作品里,我看到有很多战友们的事迹,    有亦文、肖桐、人酒诗梦、缘分的季节、荒原新草……,还有许许多多参战老兵的身影。很欣慰,不是因我个人的经历被改写 ,而是许多战友的经历与思想借此被展现。读着晓东的作品,我的思绪再次飞向了曾经硝烟战火的南疆,飞到了平静祥和如初的南疆。


  因牺牲的战友托梦,那一年七月,我又一次踏上了奔赴南疆的路。


  通往友谊关的高速路在修,刚下过雨,汽车行进很慢。南山烈士陵园座落在友谊乡南山村的观音山下,安放着640位英灵。那是我师战友和配属民工牺牲后的墓地,那里有与我共同战斗的战友,七连的、八连的、三机连的、三炮连的、团82无后座力炮连的,共21名战友长眠在这里。


  

      陵园的大门锈迹斑斑,围墙也有些破旧了。进入公墓大门,有一条百余米狭长的水泥道,两旁是苍松翠柏,路的尽头屹立着一组解放军和民兵的半身雕像,雕像下写着“先烈千古”,象征着军民携手共同保卫边疆。走在这条空无一人幽深的通道上,距离雕像越近,心,也就越沉,两腿也越来越重。你能感觉到历史的悲壮已经远了,淡了,伤感和落寞油然而生……。


  也许是匠止烈士陵园离凭祥市区更近,场地更空旷,规模更大,因而市政府的祭奠活动都放在匠止陵园;慕名而来凭吊的人们,也大多首选匠止陵园。因此,南山、法卡山烈士陵园,相对来说,也就清静和落寞得多,即便是在清明节。


  令我诧异的是,“八.一节'前的南山烈士陵园,   竟会如此冷落。那条狭长的通道上长满了厚厚的一层青苔,走在上面,要小心翼翼,时刻提防着滑倒。这表明,已久无来人了。眼望这片片青苔,萋萋荒草,还有那一座座墓碑,睹物思人,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现如今,陪伴他们的只有寂寞的月光和南疆不太富裕的山川。可那出征前的声音还在耳畔:“如果祖国需要,请把我埋在那遥远的山岗,让我的身躯长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往来的战友会为我泪落两行!”


  山风习习,松涛阵阵,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里,能听到炮声隆隆、枪声阵阵和战友们冲向敌阵的喊杀声在山谷迴响,能听到地表下兄弟们在一起强劲有力的心跳在咚咚共鸣,能感到兄弟们青春的气息似要穿出冰冷的墓碑!信吗?灵魂也是有生命的!



  每座墓碑,就是一个兄弟!他们曾经是我们中的一部分,我们也许就该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我们有着同样的信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站在同一面军旗下。我们曾经朝夕相伴,亲如弟兄,我们曾经并肩出征!如今,我们还活着,他们却在另外的世界里。这些魂灵,与我们虽两世相隔,却隔不断战友情谊!这些魂灵,恰如我们自己的生命。


       每座墓碑,都埋葬着一段生活!谁没有父母、兄弟?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没有属于青春的美好?我们都肉体凡胎,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共同的出征和你们的离去,就是一段生离死别。战争!悲情与豪情;求生和怕死;血与火,铁与血。战场上的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但当战争选择了我们,当我们走上战场,我们的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


       即使再年少,也都是大丈夫。慷慨赴死,舍生而取义!


       兄弟们呐,32年前,我答应带你们回家。你们就那样信赖、安详地睡在我们的肩头,任凭归途险象环生。我们不敢食言,我们一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兄弟们,你们的躯体回到了家里,家里有殷殷亲情,有透骨的温暖。


       兄弟们呐,32年了,我虽9次来看望你们,可知心话,没有说完;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你们的家人这许多年,有多难……。我知道你们身后有多少事,多少话语、多少挂念。我就是来当面告诉你们家人的每一个好消息。放心吧,好兄弟。


       曾经想过也许,也许我倒下……,我始终不渝的   相信,你们也会带我回家,你们也会来看望躺在这里的我。


       年轻的时候,看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由于79年的那场战争,理解了托翁以战争、和平两个线索展现的广阔的俄罗斯社会。由于我们的亲历,我们对战争,有着特殊的感受。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六个性格鲜活的女兵,一一牺牲了。影片里所有关于战争的场面都是黑白的,而所有关于生命、生活的场景都是彩色的。明白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美好。最后让活下来的男军官控诉德寇的罪行,最终控诉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与和平,人类历史上的一对难兄弟。千万不要忘记,和平也是战争的产物!为了和平,我们参加了战争!为了和平,我们不要战争!为了和平,我的兄弟们,你们义无反顾地去了。


       军人,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视死如归的人。无论古今,无论在哪个国度。杨靖宇将军的遗体被解剖,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敌人厚葬了他。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情节至今让我感慨而热血沸腾;骑兵连的最后一人,失去了左臂仍右手挥刀:“骑兵连,进——攻!”向敌人发起了最后的攻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精神永存。而来自对手的敬重,更显其意义。


       魂灵,仍旧是战神。莫斯科红场上,有无名烈士墓不熄的火焰。美军几十年都没有放弃寻找侵越阵亡士兵的遗骸。在网上还可以看到,日本首相用手去挖二战日本兵的遗骨。据说,那个什么社是军人的归宿。也许,这是令人献身的由头。


       没有对生与死的解释,没有往生、没有来世,仅有利益的现世,就没有对魂灵的敬重。


       很多人,包括我们父辈的老兵们,也在寻找战友的尸骨。尸骨要归位,魂灵要归宗。灵魂的归宿,是对死者的藉慰,是对生者的激励。对英烈的敬重,不是节日、祭日的记起,而是平日里的记住。



   广西凭祥南山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54军161师牺牲的烈士。


       我的生死兄弟们,32年了,我们已不再年轻。当年的战场,已经祥和、平安。尽管不再提起那场战争, 但是,我们没有忘却你们。在战友的心中,永远都有为了你们的热泪两行!你们永远年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生死兄弟们,32年了,我们已不再年轻。人生还有几个32年?!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以后还有谁会惦记你们?如果没有老兵们千里迢迢的祭奠,陵园里会不会是一片死寂?在每年一个个节日周而复始之中,有多少人会想到,我们的旗帜红如烈士的鲜血!还有多少人会在游山玩水的闲暇,能顺便走走那片热血浸过的土地?!


  我理解了晓东战友。一个曾经的军人,在太有些浮躁的现实里,他带着我们做了一次深入的思考:对生死,对使命,对生命,对战争,对和平。花儿凋谢了,我们仍旧眷恋春天;风雪飘临,我们仍旧相信夏日。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我们曾经这样活过。


  敬佩晓东战友。一个写博的人,不去追求印在封面的斑斓,刻上封底的警句,插入文中的彩图,充满哲理的序跋,甚至善恶不清的评价;不要若有若无的幻觉,虚无的点击率。属于你的,只有用血、汗、泪书写的精彩,用精彩展现的人生。


  就在我独自静坐在烈士墓地的时候,看见有四个人走进了陵园。他们很认真地打量着“英雄塑雕”,打量着老兵献的花圈,打量着陌生的一切,然后向后面的墓碑群走去。他们是利用假期,边关自驾游的年轻人。我问他们怎么会想起到陵园来,其中一个岁数稍大一点的小伙子告诉我,他的父母当年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所以,沿路只要看见有陵园,就会进来看一看。他们的到来,着实让我有点感动。只要那么几分钟,随意的几分钟,去烈士陵园走一走,为那里静静躺着的青春献上你的敬意,烈士的在天之灵,就不会孤独,他们所有的付出,就不会有遗憾……


      让时间来做证明吧!



    原54军161师481团7连连长陈晓成在广西凭祥南山烈士陵园祭拜牺牲的烈士。供稿:覃海亮


  淡忘1979的春天,淡忘那场战争,就是抹杀自己、背叛自己、毁灭自己。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军人的荣辱与之休戚相关。


  《兄弟,我带你回家》,晓东战友写了五万字。看后,我想匍匐在坟茔上高喊:


       兄弟,我把你们交给了祖国,我把你们还给了母亲!


  夜,很深了,四周寂静无声。只觉得有股热热咸咸的东西涌进了嘴角……



作者简介:

     陈晓成,原54军161师481团三营七连连长。1979年3月,其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攻打越南北方重镇谅山的战斗。


冷暖人生--我的兄弟我的连(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66p95ik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冷暖人生-我的兄弟我的连(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66z5p3j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特别注明:

   看戴晓东中篇战争纪实小说《兄弟,我带你回家!》,请点击页面左下方蓝色《阅读原文》。





谢谢阅读



《铁军文化(公众号)》以往文章:


铁血豪情:军人的使命是和平


树立民族精神的丰碑


慈母泪


三十一年前,在老山前线,接到妈妈的来信


这些中国现役将军,都曾是战场上血性汉子!


厚待牺牲的军人,优待现役的军人,善待退役的军人



本文图片、插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铁军文化(公众号)》衷心感谢陈晓成战友提供本文及相关资料。

扫描或长按下方铁军文化二维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