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印迹: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再次被撤销职务......

铁军文化 2022-12-04

感谢您点击上方铁军文化 加关注

历史印迹: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再次被撤销职务......

沈尧伊185×500cm 油画 1994-199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网图,侵删)。


原文标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缘何四渡赤水河



本文提要:

四渡赤水战役,精彩纷呈,是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伟业。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一战,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一次直接较量。




  


历史印迹

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再次被撤销职务......

申根源、梅肖青、孙向阳、王天任《四渡赤水》布面油画172×250cm1976年(网图,侵删)。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问毛泽东:中国解放战争期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和世界任何战役相媲美,这三大战役是您指挥最满意的战役吗?毛泽东回答:我最满意的是当年的“四渡赤水”。这让蒙哥马利感到有些意外,他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看重“四渡赤水”。这还需要从“四渡赤水”战役中的指挥艺术和战略意义去寻找答案。赤水河是川、黔、滇交界地区的一条重要水道,发源于云南镇雄县,经贵州赤水县到四川合江县流入长江,全长420公里,蜿蜒曲折,水流湍急。四渡赤水是一组环环相扣的战斗行动,从1935年1月中旬到4月初南渡乌江,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的边界赤水河流域转了3个月,走了110个城镇。整组战斗败中有胜,胜中有败,先败后胜,反败为胜。

(原书插图)遵义会议后,摆在中央红军面前的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在中央红军周围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约有150个团,40万人。国民党军拥有先进的武器,有红军没有的空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粮食被服弹药供应充足。而中央红军经过之前的几次重大战斗,特别是湘江之役,仅剩3万多人,武器陈旧,弹药不足,粮食被服严重缺乏。国共兵力对比为10:1,优劣形势十分明显。在战略态势上,国民党军队咄咄逼人,处于战略进攻的主动地位,中央红军处于被动防御地位。蒋介石为了实现他的“川江南岸围剿计划”,阻止中央红军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围歼红军于黔北川南地区的战略目的,他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在中央红军周围四面八方组织了一个大包围圈。南面:薛岳为前总指挥,率领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8个师部署于贵阳、清镇、修文、贵定地区,以吴奇伟部在贵阳待命,以周浑元部渡过乌江边至黔西、大定(今大方)侧击,以黔军王家烈部渡乌江尾迫中央红军,桂军廖磊的两个师进至黔南都匀地区,粤敌3个师也于1月11日从广州出发,准备经广西进入贵州,参加“追剿”。东面:湘军刘建绪的4个师进至乌江东岸沿河、思南一带布防,并奉命渡乌江参加“追剿”。西面:云南王龙云于1月14日派出步兵、炮兵共6个旅12个团约24000人的兵力,以其参谋长孙渡为行营主任,开赴毕节“堵剿”。北面:蒋介石急电其驻川参谋团主任贺国光和四川军阀刘湘,组织“川南剿总”,派潘文华为总指挥,进驻泸州,集中国民党21军尽可能抽调的兵力,连赤水、古蔺、叙永地区布置堵截,封锁长江。1月12日,刘湘组成“川南剿总”,派出12个旅36个团的兵力,布防长江沿线,加固重庆南岸防御,加强以叙永、泸州为中心的防御配备。同时,蒋介石令上官云相2个师急向万县、重庆前进,驰赴黔北松坎一带,又令徐源泉部急向黔江、彭水布防。
1月19日,蒋介石亲自下达了“川江南岸围剿计划”。他的如意算盘是:压迫中央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合剿而聚歼之”。他命令薛岳部、湘军大部和黔军,速渡乌江,向遵义前进,担任“追剿”任务;令川军、滇军和徐源泉一部,担任“堵剿”任务,以徐源泉及上官云相二部主力为预备军,在指定地区集合。根据这种情况,中央红军决定调整战略方针,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作战方案,转而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到川西或川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1月28日拂晓,毛泽东“复出”后决策的第一仗打响了,岂料在土城红军遭遇了强敌。青杠坡是峡谷地带,红三、五军团得到的情报是:与他们交手的是川军的预备队。于是,红军先利用公路附近的小山头包围了敌军,前半段打得顺利,一度突破川军的正面阵地。岂料后来川军增援部队蜂拥而至,又占领稍远的大山头,对红军进行了反包围。川军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和优势装备,使作战形势立刻改变。红军处境非常困难,双方成僵持状,可谓杀得难解难分。后来才发现,川军不是事先侦知的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万多人,且是川军战斗力最强的郭勋祺“模范师”。当川军进逼到军委指挥部前沿时,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冲上前沿阵地,指挥军委干部团和没回援参战的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拼死奋战,战局才得以稳定。阵地就在双方手中不断易手,于是战斗变成了拼消耗,但红军当时每人只有20发子弹,形势显然不利。所以,为保存部队实力,朱德根据当时的情况下令撤出战斗。土城之战失利,一是敌情没摸准;二是轻敌,对川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红一军团北上打赤水城。这是毛泽东重新出山后的第一场大仗,但可谓出师不利。
1月28日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北上渡江计划,立即撤出青杠坡,西渡赤水河,再见机行事。朱德、刘伯承继续指挥红军坚持战斗,周恩来负责指挥在天亮前架好浮桥,陈云负责抢运伤员等后勤事务。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纵队西渡赤水河。第一、九两个军团和中央纵队一部为右纵队,统归林彪指挥,自猿猴场渡河,转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中央纵队大部和第三军团第5师为中路,由土城下游浮桥过河,取道角子头、三角塘及头场坝前进。第五军团和第三军团大部为左纵队,统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由土城上游浮桥过河,取道头场坝向太平渡前进。渡河前,毛泽东耿耿于怀的两门山炮和几门已报废的迫击炮终于沉入了赤水河中。渡河后不久,红军右纵队改向叙永、古蔺间的两河镇方向前进,中央纵队则与左纵队会合,直奔扎西地区。然后炸毁浮桥,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这就是一渡赤水。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1935年2月上旬,在扎西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利用敌人对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判断,出其不意,挥师向东打击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再渡赤水回师遵义。2月18日至21日,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向东二渡赤水。2月24日,第一军团第1团攻克桐梓。2月25日,军委令第五、九两个军团在桐梓西北迟滞川军,集中主力则直扑遵义北大门——娄山关。1935年3月2日,蒋介石急忙飞到重庆,亲自“督战”。蒋介石一到重庆,即以战场指挥官自任。第二天,3月3日,他发出电令:“本委员长,已进驻重庆,凡我驻川黔各军,概由本委员长统一指挥。如无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进退。务期共同一致完成使命。”一时间,紧张气氛弥漫在重庆城内;同时蒋介石的这个手令,表明他要与中央红军一决雌雄。这样,自五次反“围剿”以来,再次形成了蒋介石直接指挥庞大的国民党军队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弱小红军两军决战的局面。蒋介石决心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经验”为源泉,彻底消灭毛泽东指挥下的红军。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紧张的军事部署。3月2日,他致电何键,判断我军“向东转进,其目的仍在自乌江东岸,图与肖贺合股”。为此他命令湘军、黔军、中央军吴奇伟纵队一部及徐源泉一部在乌江沿岸严密布防,防红军东进。同时,他命令滇军驻防黔西、大定、毕节一带,周浑元纵队布防长干山、坛厂一线,王家烈残部集结在打鼓新场一线,堵红军西进,令吴奇伟纵队主力集结于镇西卫、滥泥沟、修文、六广河、息烽、黄沙河、刀靶水、大渡口一线,防红军南出,令川军郭勋祺部向桐梓、遵义追堵红军北上。蒋介石企图在乌江以西、川黔大道周围聚歼红军这时,蒋介石又搬出了他的碉堡政策。他命令各军在川滇黔边界构筑四道碉堡线,要求“最好每里一堡”,企图用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办法,压迫红军于遵义和鸭溪的狭小地区,然后一网打尽。
为摆脱敌人,红军于3月11日再次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中央军周浑元部,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红军此举的意图是明确的:综观四周敌情,唯有周浑元纵队最为突出。遵义一役,周浑元纵队未受大创,此时他们见红军滞留在遵义,而湘军、黔军、川军及另外的国民党中央追击军等各路人马渐成“会剿”之势,便想趁火打劫,趁机捞一把。根据这一情况,中革军委决定趁敌吴奇伟纵队逃向乌江以南之机,集中红军主力于鸭溪附近,寻歼周浑元纵队全部或大部,以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情况突然有了变化,原来,周浑元也许是吸取了吴奇伟部被歼的教训,不仅不再驱部冒进,为了防止枪打出头鸟,两个主力师均退至长干山一带,并在那里广筑工事。红军失去作战目标,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中央红军以不变应万变,准备待敌人围而未合的时候,以突然动作从敌人的缝隙中钻出来,造成敌人的混乱,摆脱被合围的局面。于是3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红军各部原地休整待机。与此同时,为靠近部队,便于指挥,中央和军委机关亦前移苟坝。但是林彪和聂荣臻的一封电报打破了这种平静,电报称:一、以第三军团之两个团经安底、儿母洞向三重堪前进,以三日行程赶到,切断三重堪至西安寨地域之敌退黔西之路。二、第三军团另两个团及第一军团之两个团明日协同消灭西安寨之敌。第一军团之两个团明日经洪关坝,于13时到达洋水,断西安寨敌退新场之路,第三军团之两个团经波罗海到西安寨,于14时到达西安寨(西安寨到洋水15里)。11日此第一、三军团之各两个团到达打鼓新场。三、第一军团主力四个团经永安寺、无马口、岩孔于11日到达打鼓新场附近攻击,干部团明日佯攻周敌。四、第五军团为总预备队,明日由原地出发向打鼓新场前进,限11日到达。五、第九军团任务仍旧。看样子,大家二进遵义,打得比较顺利,收获不小,极大地振奋了士气。现在,部队上上下下热情很高,指战员们求战心切,想乘胜扩展战果,再给敌人一些教训。尤其是几个主力军团都休整十来天了,精力充足,想发挥一下。毛泽东看到电报之后,心不禁往下一沉,尽管没说什么,但脸色不太好看。周恩来是个细心的人,毛泽东脸上的细微变化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他谨慎地说:“是不是你另有意见,主席?”“是啊,攻打打鼓新场万万不可取,表面看好像我们可以乘胜追击,但其中的危机却深不可测。”什么?危机?是不是有一点危言耸听?洛甫更是听得一头雾水,在军事上他极少过问。现在听周恩来和毛泽东二人说得似乎有道理,怎么办?干脆召开一个中央扩大会议,听听大家的意见。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毛、周二人说了,周恩来点点头:“好吧。”毛泽东没有言语,他心中似乎正在酝酿和思索着什么。在第二天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洛甫、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王稼祥、刘伯承、李富春、陈云、博古、张云逸、叶剑英等十几个人出席了会议。果不其然,主张攻打打鼓新场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朱德首先表示了赞同意见:“我看林彪和聂荣臻同志的建议可以考虑。打鼓新场是黔北的一个大场镇,民谣说道:一打鼓,二永新,三鸭溪,四茅台。打鼓新场排在第一位呢。这也是通向黔西的战略要点,一旦占据下来,进可无碍,退亦有据,极是有利。”王稼祥也是赞成打的,而且心里有改换领导后速见成效的想法,这时便说:“遵义一战,我们连号称国民党中央军精锐的吴奇伟部都较量过了。难道还怕这些杂牌?”按理说,二渡赤水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威信更高了,号令三军不成问题。此时毛泽东却孤立无援,成了“孤家寡人”。他说:“敌强我弱,战事一开势必成为攻坚战,对红军不利。这和遵义一役情形不同,在遵义时,敌是孤军之势,更何况打吴奇伟部时红军尽管占据了有利地形,还不是付出了重大牺牲。现在有必要犯二次错误吗?打硬仗往往劳民伤财,徒耗部队生气,费力不讨好。我们的实力还不能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较量,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灵动些呢?在运动中调动敌人,避实就虚,乘隙歼击,乃为上策。”他甚至把《管子》中的话都引用了: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可是大家还是不理解,王稼祥甚至说:“老毛,你啥时候变得这么胆小,畏首畏尾了?”就是这样,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持续了整整一天。但结果不欢而散。毛泽东非但没能说服大家,反而被撤销了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就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危急关头,当天夜里事情出现转机:黔军第3旅已经撤离了西安寨,前锋抵洋水,仍在向打鼓新场靠近;滇军3个旅也已经动作,第7旅已出黔西,一部抵定新,第2、5两个旅在后面跟进。也就是说,在打鼓新场附近,不仅有周浑元和吴奇伟纵队,还有孙渡和郭勋祺纵队。红军面临的不是黔军的1个纵队,而是蒋介石在黔的5个纵队。只要红军攻打打鼓新场,就有被全歼的危险。这样看,敌人对红军的确有了防备。面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连夜商量,达成了共识。第二天的会上,面对着铁一样的事实,没费多少周折,大家便被说服了,在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打鼓新场作战计划最终被放弃。洛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毛,看来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啊。”
这次情况说明了军事民主是必要的,但集中也是必须的。针对这一情况,1935年3月11日前后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为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这是当时战争环境中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也标志着红军权力转换的正式完成。
四渡赤水战役,精彩纷呈,是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伟业。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一战,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一次直接较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泽东指挥战争,不但知己,而且知彼,知敌将领,料敌如神。不但善于灵活运用自己的兵力,而且善于调动敌人的部队,叫敌人对自己俯首帖耳,乖乖听命。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东西纵横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出敌不意,回师黔北,遵义大捷,歼敌两个师又8个团;时而全军佯动,调动敌人,时而派出奇兵,牵住敌人,时而将计就计,抓住敌人,时而绕道转圈,疲惫敌人,时而看准时机,突然甩掉敌人。威逼贵阳,蒋介石吓得胆战心惊,终于调出了滇军;兵临昆明,“云南王”龙云惊得坐立不安,被迫让开了通路,使中央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彻底粉碎了敌人歼灭我军的迷梦,彻底扭转了我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四渡赤水,毛泽东把军事指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被他自己称为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时至今日,四渡赤水仍然使当今的人们为当年毛泽东高超的军事艺术而震撼、所折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战略智慧、战略思维、战略决策、战略品质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上文摘自吴笛主编《长征:1934~1936(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缘何四渡赤水河)部分内容》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胜利丛书/吴清丽,江南主编)








点击以下链接看《铁军文化(公众号)》以往文章

1.军史钩沉:《红军长征记》的价值在于历史的真实

2.刘统:是谁预测了美军仁川登陆

3.一个传教士在红军中的经历

4.红军的女儿

5.4113名女红军的姓名,731名女红军的生平资料,256名女红军的照片:女红军传奇感天动地 

6.历尽苦难淬火成钢:这面墙上镌刻着4113个名字,向“她们”致敬,中国女红军!

7.军史钩沉:长征路上的女红军

8.历史印迹: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遗散女战士风波

9.历史印迹:长征中的“女神”

10.供参考:红军到底有多少人牺牲在长征路上?





【免责声明】本微信号转发分享信息,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发内容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涉版权问题,除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外,本微信公众号接到举报后,将删除涉及版权的相关内容。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信息互享,但本微信号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如若转发本微信号的原创文章,请在下方留言。本篇内容转自《吴笛主编 长征:1934~1936(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缘何四渡赤水河)部分内容》。扫描或长按下方铁军文化二维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谢谢您的阅读


点击下方的“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若能分享给您的朋友,那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