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展讯 | 吴君锦 | 'O' FLOW | 前言及作品预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的首饰廊 Author The Closer Gallery


|  O is for  '〇' | 


编 者 按:

∘〇◉❍◎⊙◌⊗◯⊚⦿◠◡◝◞ ...








月 相 行 记        
                      
  

                                —— 写 在 展 览 之 前




Journey Notes of Lunar Cycle


—— Prewriting before starting the show




撰 文 /  姚 斯 青






小 引


THE CLOSER GALLERY/小的首饰廊主理人梁晓将这次展览的顺利推进戏称为突破重重险阻的“三向奔赴”。是的,当我和首饰艺术家吴君锦在北京碰头时,上海和香港的疫情依然严重,许多人的生活正处于停摆状态,我和君锦应该为这次珍贵的合作感到庆幸,也为这十数年后的重聚感到欢欣。重聚后,就有旧识与新知觥筹交错的恍惚重影之感:在展览的筹备阶段,通过在线阅读作品的方式,我确实补足了部分新知,感受到她与日俱增的见识、独立与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我对校园时代的她仍保有深刻的印象,不仅来自于她曾赠给我的一枚习作戒指、来自于她毕业时创作“骨惑”的过程、来自于她告诉我的首饰知识……而是这些在总体上形成的温文又执着的肖像。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知识就是回忆”。我想,他指的可能就是这种时刻,当记忆的阀门被触发,一泄如注的过去和当下的体验交汇,全面地调动我们去合成一种新的认知;而这种新认知,首先就是由‘O’FLOW系列作品所透露出的、艺术家吴君锦在思考、把控“造物”这件事上的进境。








推 想 原 型(Archetypal Form)

—— 海 上 生 明 月,天 涯 共 此 时




在这一系列作品里,我们将看到很多圆与环的形态,套在一起的圆以及被拆解的圆,简洁利落而去雕饰。原型(Archetypal)设计是吴君锦此次研究的中心,亦是她试图找到跨越不同语言文化与地域藩篱的普遍化表达的探索,以期通过直观达到最大范围的共情。这种设计方式,恰好在审美领域内呼应了柏拉图的那句话,即由波德莱尔在《1846年的沙龙》中述出的“…艺术是对美的记忆术(mnemotechny of the beautiful)”,原型设计是经由一个抽象理念衍发具有普遍性的视觉对象,从而触发不同语境下的美的记忆,而吴君锦找到的理念/视觉对象就是“圆-环”(‘O’)。

 

一系列知识考古学式的、对不同时空的视觉证据的挖掘,从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所藏的非洲“能量造像(Nkishi)”到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玉,增强了她对选择“圆”作为原型的信心。通过对抽象概念“圆”的全方位观察,那个唯一的“圆”就获得了它最初的物质性,或者它在二维平面、即几何世界中的一些实体,一些由圆心位置和任意半径的旋转即被确定下来的圆。我们看见,唯一的“圆”几乎就像满月——我们经验世界中可见的最大最远最亲切的圆形——缓缓升起于视野中,而时间性也开始被引入。时间打破了唯一“圆”静止于思维海时所表征的“永恒”与“完满”,但也只有阴晴圆缺、生坏成败才是经验世界的法规。对于时间或者说变化的思考,促使吴君锦把设计的焦点落在“圆”的运动性(FLOW)上,时间打开了空间,在缩放、旋转、滚动中,物态进一步显现。依此,我们也就理解了那一系列套环的由来。随着首饰的功能、即可佩戴性的引入,以人体的尺度为衡量法则,“原型”向经验世界落地为物的过程继续进行,摸摸戴戴之间,它的体量与质感也进一步被确定。当套环手镯以数个圆的不一而动带来更具体化的感官体验,我们恍惚听见了玉髓与白银在佩戴者身上发出琅琅之声,从而遥遥逗引出“君子佩玉”的文化回忆。







月相变化图 (图片来自网络)








当 原 型 下 落 为 物 

——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当‘O’FLOW变成一系列物品呈现在我们眼前,“圆”就由抽象化为具体,而“原型”设计在传递普遍性的同时也就拥有了各不相同的特殊性,既镌刻着设计者的思维印记,同时也会熏染上她的文化底色。在赏读、把玩吴君锦的作品时,它们确实一再地令我联想到了“月亮”这一汉语文本链深处的意象,以至于这一过程对我来说就如标题所言,不是实地登月,而是如在月相中行。月相是月亮在时间中变幻的面容,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有距离的观看方式;因此,“月相行记”旨在揭示一种审美体验,在我看来,这种审美体验与‘O’FLOW所提供的审美体验是类似的。

 

不仅仅是因为在我们文化传统中对月亮的企慕与解读本就蕴藏着一连串“原型”推想,例如水月之思,数个水中之月既是对原型之月的分有,也共同指向那唯一的月;同时也是因为吴君锦透过材质——丝线、玉髓、珍珠、银——的清透而朦胧的莹光,含蓄地传达如月笼罩肉身的感官体验。比如这一件,一片圆月似黑玉髓上,兀自停着一块螺壳似的异形珍珠,内里有针;当它穿戴于衣物上时,底座就隐形却贴身,月光的清冷沁润上了皮肉的温度,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在此不仅相遇而且相合。这自然是对东方美学境界与文化气质的转译,但它通过与现代设计思维的结合,得以不囿于过往的拟声、拟形的征象方式;以“蝙蝠”为“福”(五福临门的图像),将“月”认作“白玉盘”、“瑶台镜”(李白《古朗月行》),那仍然是一种在经验化的“物”世界中的相互比拟。在此,我们就能更加领略到吴君锦的设计为何如此简洁而有意祛除雕饰,因为任何纹饰都是在经验化的“物”世界中的相互比拟,也都会暗示其背后既定的文化传统,而为了追求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艺术语言,她就必须将她的文化记忆释放为更加无形的文化气质。不管是透过人造丝线的光泽度、触感与造价的低廉来表达谦谦君子的“谦逊”(humble)品质,或是她的银制五连环,在每个单环中间留出一道豁口(开合位)以意指人世的满中有缺、盈则将损,都仅仅是透过物品本身的物性来做表达;艺术家不再高声强调自己附着于造物之上的主体性,反而通过对自身风格的退减来锐化观者的感受力,并且包容其文化想象。





尾  声

 


不得不说,在一个被无数细化的消费品及其视觉风格所精准定位、所“狙击”的我们的时代里,这似乎就是今天创作人首饰(Author Jewellery)所能提供的一种与物相处的替代性方案。在这一方案中,物的实用价值仍保留在“可穿戴性”上,但是艺术家又将“可穿戴性”开放为一块令使用者发挥想象力的飞地,free to wear without a fixed function。当艺术家自觉地让渡了自己完成创造物的权力,仅仅传递给使用者“有待完成之物”,对实用价值的改造也就缔造了一种更为主动的审美体验与艺术价值。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几件在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玉器影响下诞生的玉玦以及同心圆玉管,可供使用者自行组合,这就将礼乐时代的既定秩序感及其象征的权力结构,拆解为了可供观者去自行探索的未知,这种自我立法的要求实际上也即是现代主体的内在伦理。

 

正如我们总可以从对月相的有距离的观看中将月亮拉近,使它更多地变成了我的月亮;以“原型”设计来拉开物品与我们的距离,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伸手把它们拉近,以便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作品。设计的完成并没有最终完成物,结束即开端,圆上的任一端点均可如此理解;在此,“圆”作为原型的普世共享之意也就变得更加突出了。

 




媒材:玉髓     NO.23 - 1/4







 2022年4月6日









  'O' FLOW 部分作品在线预览  





01



      



      


NO.04









NO.31






    



NO.06






02








NO.10








NO.12






      

NO.14






03



        

   

NO.16





NO.17 - 1/2






    

NO.13






04






 

NO.08

      






NO.20





NO.07


  




05





NO.15 x 3 


      

NO.19





NO.23 










***  特 别 企 划 





开幕首日(04.16 / 周六)


【 演示+座谈 】

14:00 - 15:00


( 在线直播同步开展 )


直播路径-

小的首饰廊抖音账号:

theclosergallery





座谈嘉宾:


李维伊 (当代艺术家)

梁晓 (THE CLOSER GALLERY主理人)

时翀 (YDMD创作团队成员/艺术家)

魏子欣 (首饰艺术家)

吴君锦 (首饰艺术家)


姚斯青 (策展人,本次座谈主持)


(以拼音字母为序)





开幕翌日(04.17 / 周日)


【 导览+品鉴 】

15:00 - 17:00 

   

( 可提前预约观展时段 )







                    

部分作品将在

小的首饰廊线上商店

同步展售







> 线下展期:4月16日-5月4日
> 实境观摩更多作品请移步:北京东城区西兴隆街80号 
> 海报及动画设计:吴君锦
> 除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由艺术家提供,图像版权归艺术家个人所有
> 除首饰作品,尚有其他混合媒介类装置-绘画、影像等同场展示
全文转载,请后台联络
> 邀请函: 'O' FLOW 邀请函 | E-INVITATION







三声|回顾   之【饰品与社会】:
“汉娜·阿伦特与20世纪展”回顾:Hannah Arendt | 理所当然的平静 A Deserved Peace





关 于 「三 声」

ABOUT 「THIRD VOICE」

        




「三声 | 饰品与文化略记簿」:一间独立媒体公众号。以笔记体方式纪录、解析、讨论与饰品相关的文化议题、文化观念及文化事件。除在线传播,线下实践拓展至: 设计、出版、实验室、展览等。为便于归档与查阅,「笔记薄」以英文 26 个字母为母题,逐一发声。始于2020,全球穴居期。

Third Voice |  Notes on Jewellery & Culture, is an indie blog/vlog/...where the jewellery-related issues, notions & events would be recorded and interpreted widely on. Apart from online podcasting, the offline approaches: design, publishing, laboratory and exhibition are also synthesized as one in practice. All notes, in that sense, serv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for archiving and checking to voice out. Starting from 2020 - a year of global homing.




 

 转 发 订 阅   |  友 爱 三 声

  艺 道 薪 传   |   普 惠 他 人


三 声 会 客

  thirdvoice2020@gmail.com 



  

  籍 论 饰  |  见 未 来

 「三 声」有 幸!



你 关 注,所 以 你 “在 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