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仪器分析》是化学、环境、材料、生物、地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应用仪器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理化分析的能力等。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在高精密仪器设备领域的现状,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
案例说明


《仪器分析》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在本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的重要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们经过多次的研讨,基于本课程讲授分析仪器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本出发点,以弘扬科研报国的情怀为使命,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思政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关于辩证统一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案例,并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简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期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事物科学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教学目标


  • 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

  • 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

  • 掌握初步的仪器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提高学生科学、辩证统一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除旧布新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教学策略


专业课中该如何引入思政的元素,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本课题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拟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论、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本领,提高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来说,采取以下方式:


1  以国际视野审古今中外,培育人文品格

针对具体知识,增加关于古代、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同时期世界文明发展概况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近代之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发展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引发学生追求技术进步的紧迫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科研报国热情。


我国古代发明者

课件

古代科学仪器




2   依据分析实例,培养辩证思维

通过具体分析实例,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手段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辩证统一思想、科学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作用与地位。为此,我们在每个章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实例,并聚焦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设备分析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依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在第十五章从材料特性的角度,讨论如何利用多种设备完备测试和分析材料的性能,进而达到对材料进行综合、立体、辩证的了解。

课程中增加的关于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认识论的章节: 





3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用一系列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引导下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进度、章节特点,适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问题设计上,结合历史、时事等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热情,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辩证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针对特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能够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4
教学成效


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有自己的缺点,不能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微信交流群,开展线上辅助答疑。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都感觉到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课后学生通过微信群讨论的截图


线上教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形式新颖,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也丰富多彩,可以利用软件的特点,展示更多学习资料。并且,同学们的在线学习热情很高,遇到不懂、难懂的地方,总会有学生通过讨论区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我们发现,通过引入中外仪器科技发展对比的讨论,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听课与讨论热情,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本课程知识的重要性。而利用多种方法探讨一个原理的案例分析,也使得广大同学能够了解到认识事物不能简单依靠一个手段,必须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以及整体的讨论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即了解到分析事物本质的辩证统一的方法。


总的来说,进行专业课的思政建设,尤其是目前的在线教学思政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是目前的一个难点。我们认为,思政建设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在认识世界的方法、理论等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使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合到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是一个学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也需要在教学实际当中进行探讨。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我们团队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保证教学效果,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简介


 

方明,理学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SCI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研究生的《环境纳米技术》、留学生的《仪器分析》、本科生的《仪器分析》、《锅炉燃烧与污染》和《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校《仪器分析》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工作。


侯丹娟,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国外公民教育。现主要讲授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研究生《思想政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课。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组”三等奖,校 “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于淑君,工学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获2019年度优秀班主任。主讲本科生课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和《无机化学实验》。研究方向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谭小丽,理学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发表近百篇环境生态领域的SCI论文,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被科睿唯安评为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承担应用化学专业《专业英语阅读》和研究生的《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工作。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ncepubjj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