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微教务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十三)| 事实与观点

responsibility”作文,更加体会到了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体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的“大国担当”。
2021年9月2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 (二十二)| 费马原理

光程和费马原理(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板书)(1)引入光程(2)引入费马原理:提问:假如你是一名救生员,在海边看到了一名落水者,你肯定想用最短的时间实施营救,哪条路线最快呢?第4部分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十一) | 全民抗疫,保险担当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保险学》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章节:第二章第一节作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十) | 自主创新激励下的发电控制领域“中国脑”

案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分散控制系统》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章节:分散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发展作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九) | 读组合体的三视图

#本案例为“读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读图的要点、读图的方法、根据两视图画第三视图,授课时长为90分钟。案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元素融入设计。图1
2021年8月14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八)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A》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章节:绪论作
2021年8月10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之“古典概型”教案 ——课程思政的三维教法探究

案例说明该教案以古典概型为例,结合本人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维教法(即课程本身的哲学意义、课程内容的科学史观和人文情怀以及课程应用的科技与经济、社会意义),通过古典概型本身的学科占位、信息表达和典型应用来体现该课程丰富的哲学内涵、连接文理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变革中的强大推动力和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随机数学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学科偏见,增强学生对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意义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大量客观事实基础上自觉树立唯物史观,激发学生追求科技创新的热情,坚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念,理解新时代的科学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一方法将贯彻整个课程的始终,并在工科和经管类学生的教学中进行实践。课程基本信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是一门全校范围的公共课,涵盖理工、经管和人文的大部分专业,因而基于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将具有很强的辐射意义。另外该课程在几乎所有工程学科和经济社会学科都有着深刻应用,很容易找到与各个专业的结合点,这样就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课程的应用意义,并通过应用过程的分析自然地理解其哲学和社会意义。此外,概率论的发展在科技、社会变革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其被经典数学界接纳的过程以及在当今信息革命中所展现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奋斗史,再加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使其兼具良好的思维训练过程和哲学认知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五)| 凝聚家国情怀 筑牢法治基础:从行政法“绪论”开始

课程基本信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是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法学专业学生的10门专业必修课之一。行政法是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的规则系统,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为根本目标,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课程以法治理念贯穿始终,通过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容置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全局中来思考;通过案例分享、话题讨论、职业规划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理解、遵守行政法规范,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通过介绍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立法动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坚定信念,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案例说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由绪论、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法源、基本原则,以及课程体系和学习要求。行政法学习从绪论开始,绪论的核心“三基本”提纲挈领、贯穿始终。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绪论部分的学习,厘清课程体系,把握核心要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后面各章节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1234,突出以“法治”为中心,理解行政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调整和规范行政管理关系,行政管理关系涉及国家权力、政府行为、个人权益以及社会秩序和安全。“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课程教学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理念,重点讲解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必须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必须一体建设,突出强调行政法对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规范公共权力、依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新中国行政法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三十余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一部部重要法律规范相继出台,既凝结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也彰显了新时代行政法治的进步,中国特色行政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绪论中介绍最新行政法立法动态、行政法学研究成果、“行政法学人”的杰出贡献,旨在促进学生坚定信念、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认同,立志成为一名高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学习,“掌握”不等于“背会”,首先是听懂,之后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意思;笔记的重点不是老师讲述内容的再现,而是自己听课的心得、体会以及问题;学会用图表记录知识要点,梳理知识体系。严格要求课堂纪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教学策略“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绪论部分的课程学习主要解决“为什么学习”行政法、“怎样学习”行政法,以及中国行政法如何发展等问题。开学第一课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在前一个话题总结之后,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思考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行政法学人”部分重点介绍中国行政法的启蒙者和奠基人——王名扬教授,讲述王老治学严谨的态度、不计名利的胸怀,引导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为专业功底深厚的法律工作者。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行政法”,明确“未来向哪里发展”,突出行政法学的中国特色,重点介绍符合我国现代法治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以及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制度的发展;线上平台学习“行政诉讼三十年”的专题视频,了解中国行政法制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共同思考“怎么学习”,课堂教学注重“共情”方式的运用,引导学生课上多听、多思考,课件内容尽量简洁,并以图表方式示范,引导学生体系化学习。通过直接对话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善于思考,师生交流增多;对“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积累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程思政实际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作者简介李红枫,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法律谈判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学》等课程,入选华北电力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第五期),曾获学校教学优秀奖,2019-2020(1)学期,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参与拍摄慕课《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2017年上线,2018年获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务院国资委软课题等纵向课题8项,主持航天科工集团、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横向课题4项。
2021年4月23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四)| 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

观摩视频观看央视《法治中国说》第一季·大法官说当中的“法院人的‘绿水青山保卫战’”片段,探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如何在蓬勃兴起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并明确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2021年4月21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三)| 讲述核工业故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课程基本信息《核工程与核技术导论》课程是本专业大一新生学习的第一门课,也是入学两年内唯一涉核的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核专业的入门知识,更要塑造学生人生观、职业观。该课程首先介绍国内外核电发展历史与现状、核电的基本特点、核电与火电相比的竞争性;其次介绍了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特点、核反应的概念及核裂变和核聚变、中子的特性和能谱、U235、Pu239核裂变的特点、核裂变反应的控制方式和核反应堆的分类原则;再次介绍了压水堆核电厂基本组成、一回路和二回路的主要流程和设备、核反应堆的基本构成;最后针对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高温气冷堆和快堆的基本构成和特点进行介绍。通过9个课程思政点的融入,使得学生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史及技术现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建立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引导学生眼光面向世界前沿,立志将来本科毕业后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挑战世界难题,勇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案例说明在介绍中国核电的历史与现状的章节中,充分挖掘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的感人事件,突出我国核工业起步过程的艰辛,核工业人以国家需要为己任,隐姓埋名,艰苦创业,成功研制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核能起步阶段的艰难探索,到自主设计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目前我国“华龙一号”出口海外,我国四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一流,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激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的核能梦、强国梦,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精神不仅是“两弹一星”精神,也是我们党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同时,介绍华北电力大学核学院与核学科的创办过程,华电核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用10年的时间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荣获多项北京市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融合了“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二)| 机构“死点”的辩证思维——避免、克服和利用

课程基本信息《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高等学校工科有关专业(以下简称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近机类专业大二学生接触比较早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性,是多学科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该课程以培养面向能源设备和能源装备自动化的能源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机构和机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机构创新设计理论和机械零件设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于实际应用为目的,为学生提供设备选购和运维的必要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用科学和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以及学习后继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打下一定理论基础。案例说明基于系列生动案例,通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辨证思维能力。基于已经学习的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演化方式的知识,着重掌握机构的压力角、传动角、死点等工作特性。通过国产大飞机C919和国家举重运动员举重等生动案例,激发学生探究铰链四杆机构传动原理的兴趣,弘扬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着重强调:死点,是特点,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克服和利用,需要客观而辩证的思维,不能简单的谈优缺点。在传动时,死点是需要被避免和克服的;而在定点支撑时,死点却是恰恰可以被利用的。在传动时,针对有死点的机构,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能力。教学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情怀
2021年4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一)| 从电力工业发展历程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应对电力系统可能遭受的灾害和故障,电力系统建立了三层响应机制,首先是装置响应,响应的时间在毫秒到秒级;其次是自动化响应,响应时间在分钟级;最后才是人员响应,响应时间是数十分钟到小时级、或者更长。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 见微知著,润物无声,培养本科生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

案例说明《工程热力学》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历史悠久,面向专业多,受众学生广。课程思政案例来源于《工程热力学》绪论的“能源及其利用”一节,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的真实事例讲起,讲述我国能源电力的飞速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既有自豪感,又对学习的专业充满信心,同时收获了学习热情和兴趣。本讲的内容契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成就,意在培养本科生的“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体现了“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课程基本信息《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规律及其工程应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解决实际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等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好奠基。教学目标见微知著,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巨大成就,培养本科生的“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润物无声,由身边的真实案例说起,引入我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史,体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引入研究式学习法,学生自主调研我国能源电力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相关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做展示和演讲。案例正文能源电力的重要性及我国能源电力的发展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实际上“柴”就是能源,没有柴,别的六样东西都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柴”排在第一位,可见,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新中国成立给中国的能源问题带来曙光,改革开放彻底解决了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下面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我的父亲今年77岁,他给我讲过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件,在我父亲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要和大人们一起走十多公里路到湖里割水草,然后挑回家晒干,家里才有柴烧火做饭。第二件,在我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武汉的亲戚好不容易省下三百多斤煤要接济我们家,我父亲满心欢喜用板车把煤拉回家,这单程就是五十多公里。可见,那个时候能源是多么短缺!现在农村的情况怎么样呢?很好烧的秸秆没人烧了,甚至很少有人家烧煤了,电能、沼气、液化天然气,甚至是天然气管道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方便,而且清洁。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我国建国初期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是180万千瓦,而2019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0亿千瓦。能源短缺历史问题的解决,首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包括成功解决能源短缺的历史问题。其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此外,还要依靠能源工作者的奋斗,没有千万能源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就没有能源行业的巨大发展。能源电力是一个国家工业最重要的基石,从事能源动力行业,为我国能源电力事业奉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同学们作为未来的能源工作者应该感到很自豪,应该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充满信心。请同学们回去收集资料,调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形成调研报告,同时进行课堂展示和演讲,每人讲5至8分钟。以下是某班学生汇报PPT的部分内容截图。教学成效使学生初步了解能源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是别人恩赐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能源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获得的。润物于无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体会到——能源电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来源于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认同”。《工程热力学》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进行“学科专业”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进行“正能量宣传”。专业课老师虽然不是思政课老师,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知识,但如果能结合科学家事迹、时事新闻、读书感受、行业先锋的励志故事等,穿插给学生讲授做人正道,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作者简介王修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黄晓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扫描二维码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九)| 博古通今话“级数”,数海遨游战“疫情”

刘徽最早得到逼近圆周只需要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就可以了,一个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可以用无穷级数表示为构思之巧妙,让后人惊叹。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到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计算
2020年7月13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仪器分析》是化学、环境、材料、生物、地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应用仪器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理化分析的能力等。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在高精密仪器设备领域的现状,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案例说明《仪器分析》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在本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的重要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们经过多次的研讨,基于本课程讲授分析仪器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本出发点,以弘扬科研报国的情怀为使命,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思政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关于辩证统一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案例,并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简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期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事物科学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教学目标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掌握初步的仪器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提高学生科学、辩证统一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除旧布新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教学策略专业课中该如何引入思政的元素,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本课题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拟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论、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本领,提高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来说,采取以下方式:1
2020年7月2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七)| GDP核算绿色理念与国际实践

爱国赤子情怀,践行绿色发展案例说明本案例为宏观经济学核算体系中的思辨学习讨论模块。力争将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素养提升交融互促。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主题为“爱国赤子情怀,践行绿色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就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进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同学不仅掌握宏观经济学GDP核算理念与方法的最新前沿,了解国情,同时激扬爱国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提升参与创新实践热情和自主学习力度。采取启发式教学和线上线下分组讨论进行。以政府部门与经济专业网站链接、诺贝尔奖经济学家观点与思辨讨论穿插进行,并与我国绿色经济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密切契合,带动学生深度思考。课程基本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平台基础课,授课学生众多,影响面广。课程从宏观视野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就业等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化,探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了解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制定。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理论层面关注宏观经济模型演变,实践层面关注宏观政策手段配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基础知识,凯恩斯主义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有效性分析,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问题等,以及当代宏观经济流派,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流派主要思想等。
2020年6月4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六)|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案例说明+课程基本信息案例说明: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思政教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其规则意识和约束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价值定位。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由实际复杂水资源系统→概化为抽象系统→构建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设计→求解并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修改和完善数学模型等过程,培养学生一种认识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去领悟科学研究的内涵。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传授相关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养成探索的习惯,从实际问题入手,力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课程基本信息: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等,以及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优化模型构建及其计算机软件求解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掌握水资源系统的概念、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包括水资源系统的线性规划模型、对偶模型、整数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等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系统工程的观点、思想、方法和原理具体应用到水资源工程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程实践中,为学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库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工作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0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程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相关前期课程的基础要求较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方法及其求解方法,要求掌握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单纯形求解方法、修正单纯形法、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及其对偶单纯形法、整数线性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0-1型整数规划及指派问题,无约束非线性规划的解析搜索法,包括梯度法、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等,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的拉格朗日法和罚函数法等,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及确定性和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多目标规划的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和法、理想点法以及功效系数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模型方法等。(二)能力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数学模型的构建、优化算法的程序设计,提升采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水资源系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概化抽象、基本原理、算法程序设计、结果分析与检验”这一水利类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学科形态,通过经典算法模型学习与实践,掌握“问题、形式概化描述、计算机程序化”的问题求解的基本路经,在体验实现计算机自动计算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理性评判能力、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三)素质目标1.
2020年6月2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五)|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例

案例说明在课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在讲课时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和谐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对应的课程育人目标。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相对难学、枯燥的课程,加入思政内容教学设计,融入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稳定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规划意识、底线意识;培养工科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等,实现价值观的引领,使课程内容变得更鲜活、更有感染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核心是改革传统的课堂,将教师授课注入式的被动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翻转式、讨论式、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授课整体遵从问题导入——启发思考——理论讲授——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得出答案,采用观看视频、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后调研、撰写小论文、教学平台推送有教育意义的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引导同学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受到启发,同学们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达到促其心智健康成长的目的。课程基本信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制造业、能源、交通等众多行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本课程为自动化、测控、能动等9个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受众面广,在学时设置上自动化和测控专业64学时,其他专业48学时。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掌握古典控制理论的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方法,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理论、积分变换等,是交叉性、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0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分类与基本要求。2.了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掌握线性定常连续和离散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各类数学模型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方法;非线性系统经典数学模型描述方法等内容。3.掌握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并掌握用这些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了解离散定常系统的分析方法,非线性系统的经典分析方法。4.掌握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各种校正方法、基本思想和常用的校正装置。5.能用Matlab仿真工具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理解仿真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方面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2.能够对自动控制方面的工程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归纳,依据物理、化学、电学等定律运用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等知识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3.能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准确计算控制系统时、频域性能指标,并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简单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综合,使学生能够依据控制理论的专业知识对工程中的控制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4.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系统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稳态性能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5.掌握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能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分析、计算与仿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现代工具的使用能力。(三)素质培养目标1.厚植爱国精神与刻苦、勤奋、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造人生价值,报效祖国。2.培养学生的工科人文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要有稳定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底线意识。4.结合行业特色激励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源电力建设进程中去。02教学策略●
2020年5月26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四)∣ 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形态及解决方案探索 ——以《系统工程导论》课程为例

课程基本信息《系统工程导论》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第五学期专选课,支撑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对应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工程管理、沟通与协调,具备工程伦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素养,是同时涉及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课程。自2010年开设本课程至今已有10届教学经历,一直受到学生好评。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过去两年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从2010年第一次开设,从讲解理论方法为主的专业“概论”课程模式,逐步演化到后来不断融入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课程方法原理进行规划、优化、决策的方法实际运用模式。我们通过增加平时大作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们全面熟悉课程方法体系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生活、考研、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与危机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担当,并在上课的过程中,把专业兴趣引导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区别于知识体系详细深入介绍的“专业概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师每个学期增加2-3周的中期报告审阅和个性化谈心谈话,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案例说明针对《系统工程导论》课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结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融入导论课的建设模式。构建了基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定制化思政教学融入方式、模式、形态等思政融入课程的解决方案;此外围绕课程“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期中作业报告,开展了个性化定制化谈心谈话并就同学关心的个人学业、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相关的话题与课程方法应用之间的联系进行独立辅导,并将此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希望通过试点改革,为学校开展专业导论课的思政教学改革抛砖引玉。建设思路: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知识内容与授课特点,开展融入方法的概要设计,进而选取融入点与融入模式,并深入挖掘融入案例。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直接元素和间接元素)、融入模式和思政元素融入后的成效(包括直接成效与间接成效)如下:
2020年5月18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三)| 探索实验新模式,绘制育人新蓝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精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与树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如何通过实验课程实现立德树人呢?01立理念、铸精神、绘蓝图课程是育人的蓝图,是教学活动体系的核心,应引导学生由“知”到“识”进而付诸于“行”。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应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深思熟虑,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成为“学而有识、知而善用”的优秀人才。1立理念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秉承我校“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的精华、在实验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能力、在创新中彰显自身的价值。引入OBE教学理念: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细化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考核办法并开展教学,然后进行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通过实施课程的OBE改造,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清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20年5月14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 基于专业导论课与教材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

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大一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节点,而只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才能稳固他们的专业思想,一旦专业思想稳固学生就会更乐意投入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专业介绍或一两次报告的方式来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学校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面向大一新生组织实施了“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计划”。首批共立项建设了十门专业导论课程。下面以《新能源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例加以介绍。1建设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通过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素质方面重在培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2020年5月12日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一)| 铸魂育人积极构建“一心五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学院发挥课程思政工作室的协同优势,系统梳理,形成以世界观方法论引领、国家价值引领、行业特色引领、华电精神引领、学生关切引领等“五引”为导向的“思政”凝炼指导方案(如图5)。图
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