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 见微知著,润物无声,培养本科生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

华电微教务 华电微教务 2023-01-05



案例说明

《工程热力学》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历史悠久,面向专业多,受众学生广。课程思政案例来源于《工程热力学》绪论的“能源及其利用”一节,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的真实事例讲起,讲述我国能源电力的飞速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既有自豪感,又对学习的专业充满信心,同时收获了学习热情和兴趣。本讲的内容契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成就,意在培养本科生的“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体现了“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

课程基本信息

《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规律及其工程应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解决实际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等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好奠基。

教学目标

见微知著,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巨大成就,培养本科生的“专业自信”和“价值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核心价值观。

教学策略

润物无声,由身边的真实案例说起,引入我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史,体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引入研究式学习法,学生自主调研我国能源电力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相关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做展示和演讲。


案例正文

能源电力的重要性

及我国能源电力的发展


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实际上“柴”就是能源,没有柴,别的六样东西都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柴”排在第一位,可见,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新中国成立给中国的能源问题带来曙光,改革开放彻底解决了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下面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我的父亲今年77岁,他给我讲过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件,在我父亲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要和大人们一起走十多公里路到湖里割水草,然后挑回家晒干,家里才有柴烧火做饭。第二件,在我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武汉的亲戚好不容易省下三百多斤煤要接济我们家,我父亲满心欢喜用板车把煤拉回家,这单程就是五十多公里。可见,那个时候能源是多么短缺!


现在农村的情况怎么样呢?很好烧的秸秆没人烧了,甚至很少有人家烧煤了,电能、沼气、液化天然气,甚至是天然气管道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方便,而且清洁。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我国建国初期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是180万千瓦,而2019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0亿千瓦。


能源短缺历史问题的解决,首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包括成功解决能源短缺的历史问题。其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此外,还要依靠能源工作者的奋斗,没有千万能源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就没有能源行业的巨大发展。能源电力是一个国家工业最重要的基石,从事能源动力行业,为我国能源电力事业奉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同学们作为未来的能源工作者应该感到很自豪,应该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充满信心。


请同学们回去收集资料,调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形成调研报告,同时进行课堂展示和演讲,每人讲5至8分钟。以下是某班学生汇报PPT的部分内容截图

教学成效


使学生初步了解能源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是别人恩赐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能源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获得的。


润物于无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体会到——能源电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来源于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认同”。


《工程热力学》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进行“学科专业”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进行“正能量宣传”。专业课老师虽然不是思政课老师,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知识,但如果能结合科学家事迹、时事新闻、读书感受、行业先锋的励志故事等,穿插给学生讲授做人正道,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作者简介

王修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黄晓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ncepubjjw 

教学信息 尽在掌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