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4年给儿子留下百封长信,用心陪伴的职场妈妈值得敬佩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
编辑整理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最近,看到了一条非常暖心的新闻——一位常年出差的职场妈妈,苦于没时间陪孩子,从儿子3岁开始,就坚持每天给他写一封信,而这一写,就写了4年,累计上百封信。
信件的内容曝光后,网友纷纷点赞,都说“暖哭了”,下文就与您分享,这位职场妈妈,到底如何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培养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塑造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
每一次打开信件
似乎妈妈就在身边
写这封信的是龚妈妈,她有一个7岁大的儿子,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3岁起就要频繁地出差。龚妈妈也曾为没时间陪孩子而感到内疚,但她很快就意识到,更重要的是是想办法“远程陪伴”孩子。
“孩子认字早,3岁就识字了。”这似乎是儿子给龚妈妈发出的一个信号,于是,她突然想到给孩子写信。说起来,也跟龚妈妈童年的经历有关——
“我小时候夏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往往还没有下班,却总是做好了糖拌番茄给我留着。那种温暖又期待的感觉,希望通过我给儿子的书信,让儿子也能感受到。”
但龚妈妈比父母做得更多,她认为,信件不应该是一堆冰冷的文字,而应该是教育和另一种方式的陪伴,所以她没有把写信当作“情感抒发”,而是“设计游戏,设计内容,哪怕买本书,都要花心思选。”
比如设计一个藏宝游戏——偷偷买来孩子喜欢的书,把它藏在书柜里,让孩子自己去找:
把冰冷饮料藏在冰箱里:
比如,用录音笔给孩子讲故事:
为了确保孩子正确地使用,还图文并茂地制作了使用说明书:
前几天,龚妈妈又出差了,她临走前算好出差的日子,给孩子写了三封信,依旧是在每封信上都标注了具体日期,而且内容都完全不同——
“1月12日:盼了一周的周末影院又要开播啦!今天早晨和你谈论到妈妈因为要出差无法陪你一起观看的时候,你给我出了个好主意——晚上视频连线一起观看。”
“1月13日:根据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应该不适合去打球,那就在家继续编程吧。IPAD妈妈走之前已经给你充好电了。”
“1月14日:今天爸爸将带你去金沙遗址体验考古,在那里你将参与到准备、发掘、记录、保管、修复等考古工作中去。妈妈已经将笔记本、放大镜等工具给你准备好了……明天我就回来啦!”
这一次就不止用藏宝逗孩子玩了,还加入了不少思维启蒙的元素。
比如,跟孩子玩起“家庭超市”的游戏,把冰箱里的零食和饮料,都标注好价格,让孩子自己去“买”:
“妈妈爸爸还额外赠送了你3个红包,里面分别装了5元、10元、15元,你可以用它在小超市买零食。”
钱就是这么多,儿子要按需购买,如果不够用呢?没办法,只能自己思考怎么买最划算了。
比如在电子产品上设置小小的“技术门槛”,引导孩子把脑子转起来:
“Ipad密码是由2 5 6 8这四个数字组成的,第一个数字=35-21+76-58-24,后三个数字需要你列出它们的排列组合试吧。”
陪伴不限于亲子互动
更需要父母的因势利导
对于妈妈的这种另类陪伴,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一次,龚妈妈出差忘记写信了,回来的时候,儿子又哭又闹,她这才明白——读妈妈留下的信,早已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也许这是一种特别迂回曲折的教育方式,但它确实让孩子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儿子的回应方式也很特别——他用稚嫩的笔触,画出了寻宝地图,虽然线条粗糙也弯曲,但这种微妙的互动,成为了龚妈妈坚持写信的动力。慢慢地,这些多元化的沟通方式,演变为只有母子俩才能理解的“暗号”。
而在平时不出差的时候,龚妈妈的陪伴方式,也挺与众不同的。
比如,从孩子出生起,她每天都会给孩子拍一张照片,直到读小学前:
此举很小,但与写信一样,贵在坚持——“孩子成人后对小学以前的事情其实能记得的不多,大多都是听别人口述,了解到的也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想用这种方式,在孩子最天真的时光,留下更多回忆。”
孩子慢慢长大了,龚妈妈也明白了陪伴不仅限于温暖的亲子互动,更要知道如何因势利导,把孩子天生超强的创意,变成一种思维和创造能力。
比如,她用上了儿子最喜欢的乐高,一有空就与孩子研究怎么编剧本、写情节,虽然视频都只有短短几秒钟,足以看出母子俩多么乐在其中:
比如,为了让孩子读懂故事书,她陪孩子看完书后,会要求孩子口述一遍故事内容,再一字一句地写下孩子的口述:
高质量陪伴
能给孩子传递这三种生活态度
陪伴是否有效,不在乎时间的多少,取决于父母的用心程度。这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少陪伴,而是说,好父母毋需24小时待命。而从龚妈妈身上,我也看到了何为有价值的陪伴。归纳起来,就是给孩子传递三种生活态度:
1、仪式感
龚妈妈从来没有把育儿看作是负担,而是一直乐在其中,大概是因为,她太擅长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一般的生活了。
儿时父母也曾给她写信,但龚妈妈做的更多。除了叮咛的话,还不忘给孩子设计游戏、为孩子制造惊喜,约定每周周末看电影、坚持每天读故事、记下孩子口述……抛开形式,这几乎都是每个家庭日常都会做的事情,但龚妈妈只是添加了一些仪式感,就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当龚妈妈担心出差错过周末影院时,儿子提议“在线视频一起看电影”,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项微不足道的家庭传统,却能让孩子们时刻记住“我们家很特别”,对生活更有归属感。
2、安全感
母亲不仅塑造孩子的灵魂,更是家里的灵魂。因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彼此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
当然,父亲的陪伴也很重要,只是孩子幼年时安全感的获取,与妈妈的关系更大,尤其是在0-3岁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孩子还不懂事,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妈妈能不能真真切切地喜欢自己。
当我看到龚妈妈在儿子7岁之前坚持每天为孩子拍一张照片时,触动还蛮大的,这种方式,比起每天给孩子说100遍我爱你,更有意义。因为每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都在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妈妈喜欢每一天的你,你也要喜欢每一天的自己。”
3、 方向感
很多职场妈妈,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会寻找很多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方法,这当然很重要。
但当时间真的没办法挤出来的时候,也不必过分焦虑。就像龚妈妈一样,虽然也绞尽脑汁平衡个人的成长与孩子的发展,但真到了力不从心之时,就转变观念,找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
孩子早识字,就把陪伴变成书信;孩子探索欲望强,就设计互动游戏,让他跟随爸爸一起考古,体验父母的工作。甚至为了把握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仔仔细细地把他复述的故事都记下来……
如果说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搭建孩子的书本知识,那父母的角色就是引导者,不是简单地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搭建起孩子从知识到生活的一个桥梁。说白了,就是当孩子“思想的产婆”,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终究,孩子未来对人生的期许,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当父母用更有趣的方式,将内心的信念和无条件的爱传递给孩子时,他们的内心变得充盈、思想变得独立,将会是水到渠成的。
文章关于龚妈妈的细节,综合整理自微信公号:成都商报(ID:cdsb86612222)、成都儿童团(ID:cdett1)
免费福利领取:推荐少年商学院智慧父母精品课——《敢让孩子做自己》音频福利,仅需支付象征性的1分钱,这是一份给中国新知父母的家教宝典,共36讲,从荷兰的财商教育到美国名校的坚毅力培养,再到犹太父母激发孩子内驱力的秘诀,每一讲都是完整的国际化家庭教育案例,干货满满,娓娓道来。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马上收听:
(如无法识别二维码,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