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我两个女儿持续参与“脱欧”讨论,看英国素质教育的本质

李爽 少年商学院 2021-05-26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学院”关注

文丨李爽

少年商学院微信专栏作者

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


当社会上发生了重大事件,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想过要和孩子讨论,并且潜意识会认为:“这些事与孩子无关”,“有这时间还不如看书学习”,“他们什么也不懂”……


实际上,和孩子讨论时事,正是精英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向来奉行精英教育的英国,对其中“教”和“育”的理解,一是让孩子掌握知识,二是培养思维能力、坚强的意志和高雅的情操



而时事反映的是社会的真实状态,让孩子“参与”其中,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身处的环境,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终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负担起自己和社会的未来。


昨天(3月29日)是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我们从一位英国华人妈妈的口中,了解到英国学校和家长,是如何通过时政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事件回顾: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投票,决定英国是脱离还是继续留在欧洲联盟。结果如下:投票人数超过3,000万人,投票率达71.8%,赞成脱离欧盟51.9%,支持继续留在欧盟占48.1%。


(最终计票结果)


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英国和欧盟双方必须在两年时间内,也就是2019年3月29日周五之前,就脱离欧盟达成协议。


而经历了过去两年脱欧公投的00后们,也正式在他们的人生中参与了这一段历史,学到了重要的一课。


学校积极参与时政


具体而言,孩子们对“脱欧”的关注,首先受到学校的影响。

 

2016年我曾给少年商学院写过《从我两个女儿参与”脱欧公投“看英国素质教育》(点此阅读),介绍过当时分别在伦敦的私立走读女校上中、小学的女儿们都在学校参与了模拟投票,那是正式公投前的一、二天。



大女儿当时所在的中学设计的是在全校大会上模拟公投,用正常上课的两个时间段----1小时10分钟,首先由学校老师介绍公投的历史背景,包括欧盟的来源、英国与欧盟的历史、投票制度和过程,然后由学校最高年级的4位同学组成“留”和“去”两个队,各自陈述观点,并铺陈4条以上的事实来佐证其观点。


此后老师与同学们组成的欧盟知识小问答,比如欧盟有几个成员国、谁是欧洲国家但又不在欧盟、英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欧洲旅游和雇工等等,涉及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最后师生每人一票,模拟公投:“去”是“留”。


大女儿对此的评价是,让老师来介绍背景,是因为每个老师都已经有自己的偏向选择了,不能让他们影响学生,所以做资料性的介绍。而高年级学生搜集资料表达观点也只是一个印证,并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可以保持模拟游戏的公正性。而这次全校公开课让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脱欧有了最全面的了解,非常有效。



两个月后在与学校当时的校长谈话时,她同意女儿的感受:“这个形式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确定下来,让老师来介绍背景知识,即事实部分;而学生来模拟脱或者留,即观点部分。


这样学生们能清楚地看到事实和观点的区别,而不让老师模拟投票表达观点,也是不想让学生们简单跟从某种‘权威’。”校长补充到:“做为一所北伦敦以自由派著称的女校的特点是,如果想要事情做得好,就得鼓励学生们去做。”



比较起来,小女儿所在学校的模拟投票更简单一些,基本上在头一天由各班老师介绍背景和相关信息,第二天从早课开始到中午,允许学生和老师去票箱投票。这个更像已有的英国实际投票运作。


看新闻报道,英国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学,都有模拟投票,这也是非教育大纲的各校自主选项。


也许是为了不影响英国最后的正式投票,两个学校都没有公布模拟投票的结果,大女儿猜她们学校的留和去的比例,可能是95:5,小女儿说,留欧肯定占上风。而当时能看到的几个私立学校网页的报道,基本上留在欧盟都选项占上风,比如(85:15,或者735票对167)。


虽然最后公布的全民公投结果让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失望了,但学校一直没有放弃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引导他们参与时政。



去年6月,大女儿原来的中学请英国当时的环境、食物以及乡村事物大臣迈克尔·戈夫来学校讲座,大女儿评论:“他做为脱欧黑手、保守党党鞭,怎么敢到我们工党票仓、留欧大本营来啊?”


果不其然,在问答阶段,学生们就脱欧公投的信息公开、政客承诺以及程序提出了一系列尖锐问题,戈夫拿出政客的圆滑不肯接招。酒会时,几个高中生对戈夫非常鄙视,说除了做政客,他真的一点真诚都没有,完全是浪费我们的时间。




我就此问大女儿: “学校肯定清楚你们的立场和倾向,以及你们有可能的反应,那为什么还要请戈夫来呢?当然,戈夫来本来就是拉票的,这是他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想了想:“是不是让我们看到更多圈子以外的世界,也听一听不同意见的声音,再确认我们是对还是错?”


后来在与现任校长聊天时,说及这一段谈话,校长评价说:“现在的孩子们真的非常敏锐,她猜的基本是对的,我们鼓励学生们参与时政,但我们不会用任何立场去影响她们,因为他们必须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跳出她们自有的教育、社会以及家庭、文化的圈子,去思考和判断,并做出决定。


不管是教育大纲里的课业,还是PSHE(个人、社会、健康、教育)的内容,独立思考的意识一直贯穿全程,而我们努力培养的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自省,克制+启发


当年文章里,还记录着我做家长的心得:“这也许是在英国呆的时间长了,也许是两个女儿都很“英化”,所以平时在与她们的交流时,会特别注意尊重她们的想法,表面弱化家长的影响,而通过事实和表达别人的观点让她们建立自我观点和选择。”


记得当时告诉她们脱欧的结果时,小女儿一边自己上网查结果,一边嘟哝:“我不相信你说的,万一你开玩笑呢?我自己查。”


 

因为做记者出身,曾经给闺女们传授过”事实核查“的新闻原则,但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被用在自己身上,11岁的小屁孩,当时心里还是有点小小地百感交集的。不过,摆事实讲道理,这种现在已经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了,小到生鸡肉该不该水洗,大到脱欧该不该第二次公投,我们经常处于辩论的状态。


旁观一把,英国家长也喜欢跟自己的孩子们谈论时政。半月前,英国集中讨论首相特丽莎梅最后的脱欧计划时,女儿们被好友的妈妈问过她们的意见。


而平时,我在与其他朋友聊及脱欧时,我会聊天式地给女儿们讲别人的观点,比如保守党的某教授是坚定的“脱”派,他现在甚至主张硬脱欧,因为他说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财力和精力搅入各派政治,而他不想脱或者不脱再浪费下一个两年。


比如与前BBC的好友讨论过对媒体脱欧信息公布的不够全面,而左派、右派媒体的局限性这次彻底体现出来了。再比如我们一起看《脱欧:无理之战》,她们看到公民生活之后的政治与金钱与技术合作的黑手,她们也看到政治如何操纵民意而激进民粹。



如果现在小结的话,民主和选举应该是这次脱欧大战对孩子们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当年15岁的大女儿曾抱怨说:“为什么我们不能选举?我觉得,我知道的信息比住在边远英国康沃尔那些中老年人要全面而且客观,凭什么他们可以投票,最后影响我们的未来?这才是不公平,不民主呢!”其实公投年龄在世界各国也是不一致的。


在2010年及2012年奥地利的两次地方选举中,16、17岁选民的投票率虽然低于整体投票率,但高于18-20岁。而苏格兰在2014年的独立公投首次试行降低投票年龄至16岁,16-17岁选民投票率达75%,较18-24岁及25-34岁选民分别高出21个百分点及3个百分点。


2016年脱欧公投,工党、苏格兰民族党绿党以及上议院都支持16-17岁青年参与脱欧公投,但最后被下议院否决。 支持留欧的高中生们或许就此失去了亲手改写英国历史的机会。



除了选举权的年龄限制以外,女儿们甚至建议选举之前,应该有投票知识预测。比如这次投票主题是关于欧盟的,那是不是3000万投票者对自己投的“脱”或者“留”的真实含义都全面了解了呢,就像信息的知情权一样,一方面媒体尽量全面公布信息,但另一方面,如果投票者根本就不去了解和理清这些信息,宁愿像盲人摸象,按照小孩子们的想法,这些公民就不应该享有完整的投票权。


周六,她们还津津有味地臆想了一下第二次公投的可能性。按照她们粗略的统计算法,当年16、17岁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有了投票权,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这些人大概能占投票人口的5-8%,而当年脱营(51.9%)和留营(48.1%)胜负在3个多百分点,所以她们真的希望能够公投发声。



说到16年的公投,她们非常肯定地说,虽然结果不是她们想要的,但确实提醒她们选举权有多重要,而现行制度并非天降不可更改,如何做到既能代表多数、又合乎国家利益但又是智慧选择的制度。而同时,她们也目睹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选举的全过程,这无疑加深了她们对西方现行的民主和选举制度的再思考。


大女儿还提及媒体的作用和需要的改变。“我们这一代人(00后)生来就有网络,已经习惯用新媒体,不会像你们那样看书报,也不介意大报还是小报,如果投票和政治的宣传想传递信息给我们,就需要适应这种改变。即使用谷歌搜索,我们连第二页的结果都不会看,第一页也是速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信息简要发送,也是你们媒体人需要考虑的。”


当然,做为成人,我知道她们想法有多么幼稚和一厢情愿,但我乐于见到她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甚至挫折。也许,这才是我们这些有经验和城府的大人们能给予她们的最好的平台。




入群享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少年商学院老师微信,备注孩子年龄,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家长群,我们最近分享的是,BBC高分纪录片《奇迹之地》,每周可获取影单书单、公开课与世界名校学习资源等资源福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逻辑混乱是数学不好的根本原因

她眼中培养高效学习力的9个方法

我用这份清单把三个孩子送进名校

中小学阶段最应当提升的能力清单

受过教育的人,思维方式是这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