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课文解析
《散文诗两首》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本课的两首散文诗都是表达母爱的: 《金色花》主要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荷叶·母亲》则是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从艺术手法来看,两篇作品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则象征着母亲的厚爱。
从构思角度来看,《金色花》作者是成年人,却真实地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荷叶·母亲》则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从构思之境来看,《金色花》是虚境,《荷叶·母亲》是实境;但两首诗中母亲的形象正形成对比: 《金色花》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诗中说她在金色花的香气中工作,沐浴后披着双肩的湿发、穿过林荫去祷告,在窗前读《罗摩衍那》,乃至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都让人看到了一位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印度妇女形象;“你这坏孩子”的嗔语、讲故事的平常,又让人看到她对孩子的温柔怜爱。而《荷叶·母亲》中的母亲并没有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这首诗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
从语言风格来看,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清新雅致。区别在于, 《金色花》的语言活泼、口语化,《荷叶·母亲》则显出典雅和书面化特点。
二、素养提升
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结合,凝练灵巧,富有情韵。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具有浓烈感情,是学生练习朗读非常好的范本。
这一课的朗读教学,除了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之外,还要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两首散文诗都是意境优美之文,美文要美读,力求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效果。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文中发现美的语句,感受美的内涵,读出美的情感,创造美的享受。可以从诗的形象、语言、情感、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析、朗读,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经过前面朗读的练习,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朗读可以不止于文章本身,而是从“走进文章”到“走出文章”,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有自己的理解、判断与思考,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形成创造性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朗读之美,感悟到了散文诗的意蕴,还可以得到人生的体验。由此,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符号,而是个人情感的源头活水,经典作品的魅力也就得以彰显。
可以将本单元的前三课做一次比较阅读,重点关注抒情的不同特点。《秋天的怀念》的深沉、《散步》的轻松、《散文诗二首》的活泼,学生都可以从对比中感知。
三、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金色花》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诗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注意不宜拔高理解。
2. 《荷叶·母亲》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品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象征了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包含情感的文字,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